GMAT 備考從負基礎開始之五:學習習慣中的知識內化能力

GMAT 備考從負基礎開始之五:學習習慣中的知識內化能力

很多考生都說,我為「學」GMAT付出了很多時間,為什麼分數還不理想?

這個提法當然有很多可以商榷之處,比如,怎麼定義很多時間,怎麼定義「理想」,無法監測你真正用於學習的時間是否如你所言,以及投入了時間不等於有效率等等。拋卻這些前提假設,在多年的教學經歷之後,我得出的感悟是,對於大部分充滿誠意智力正常自我管理完備的學生來說,主要的問題出現在對「學習」二字的定義與理解上面。

在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裡面,儘管不乏創新實踐突破,也有離經叛道能啟迪學生智慧的老師如星辰一樣照亮中國的未來,然則能有此類幸運際遇之學生,少之又少;整個求學生涯,總是有這種際遇的,更基本掉出正態分布之外,不用考慮。

整個中國考生的典型路徑基本可以描述為,老師講,我盡量記,能明白最好,不能明白也得記下了。講得清楚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明白」是用來幫助記憶的,因為「明白」似乎能讓記憶變得沒那麼痛苦,而較為自然。因此,評價老師的標準往往是「講」得明白,「講」得精彩。網上諸多考友的言論也多見「看了XX,感覺醍醐灌頂」,從而好評XX,此類言行,不一而足。

換言之,中國學生對「學習」二字的定義是:盡量把看到和聽到的記下來,如果聽的時候覺得自己當時懂了那更好。在中國教育的考試設定中,此種定義並無不妥,能達到此定義要求的學生,在中國考試體系中也基本上通行無阻的。

很可惜,無數感覺到自己已經很「明白」的考生,按照他們在中國考試裡面的人生經驗去預判GMAT,認為就算稍微粗心犯點錯誤,起碼也應該是80-90%的準確率啊,結果出來的分數,卻是非常鬱悶的。

那麼,「明白」二字到「分數」二字中間,到底隔了個啥鴻溝呢?

答案在於:知識內化能力。

如果要擴展的話,可以表述成:由明白GMAT需要你具備的技能,到在考試中不需要額外提醒自我強迫,就能很自然地用這些技能去分析解決問題,這就是行為的改變。

比如說,你知道什麼叫句子主幹,知道做SC題目要分析句子主幹,這都不難,但是達到這些遠遠不夠,因為只要不是腦殘,都能聽明白這倆指令,那麼考試用什麼來區分優秀和一般呢?

簡單地說,你得極其自然地在任何情境、時間壓力下,不論句子長短與否,結構複雜與否,都對句子做出主幹分析這個動作,而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哥要抽主幹。這,就是行為。

GMAT之所以需要以行為地改變去對應之,核心原因是,整個GMAT考試過程,幾乎沒有知識點的直接重現這種考法,也就是說,考生幾乎不會有直接把」記得「的東西搬到考題上面就直接解決了問題這一場景。

那麼,什麼能搬到考場上?

沒錯,就是考生在大量的練習中養成的」行為「。

行為的養成,需要系統有序的訓練,把知識習得進行內化。因而大部分的考生,把資源錯誤地分配給了」行為「之前的」認知「階段,並盲目的擴展」認知「這一環節的集合,以佔有」知識點「、」總結「去獲得安全感。

很不幸,這種學習方法的路徑依賴,在GMAT這個考試上將撞牆。

行為的養成歸根到底是一場走心之旅,

一場以GMAT所要求的思維模式、分析框架為參照,調整自身分析問題習慣的漸變過程,

一個以認知、比照、反省、鞏固為基礎的訓練框架。

否則,即使僥倖混過考試本身,你也沒有變成GMAT希望你變成的模樣。


推薦閱讀:

學習力,這比勤奮更重要
關於學習能力矯正的個別化教育方案的理解
如何快速學習一種技能?
運維素養-如何培養下屬的能力和潛力

TAG:學習能力 | 學習方法 | GM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