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解說:人生的起點(對應出生至1歲)

《道德經》第一章解說:人生的起點(對應出生至1歲)

來自專欄 老子全文解說

《道德經》中各個章節之間有聯繫嗎?是否應該有一個簡單的線索串聯整個81章?用人的年齡順序對應《道德經》的各個章節,我們可以借用人生成長全新解讀《道德經》。


引言:《老子》的結構

01

現代物理學的發現為解讀《老子》提供依據

《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聯繫是自波爾以來很多物理學家感興趣的話題,然而,這之間的聯繫之密切程度可能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高許多。

05年夏天,讀過《時間簡史》之後,又一次拿起了二十年來一直反覆閱讀的《老子》,當讀到第十四章時,發生了奇妙的聯想,眼前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儼然是物理學不確定性原理的翻版,而「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又是光速恆定原理的準確表述。在《時間簡史》中,霍金以兩個原理為基礎構建了描述宇宙誕生及發展的大爆炸理論,而《老子》的第十四章中通過「復歸於無物」將兩個原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種奇妙的聯想所產生的興奮讓我進一步在《老子》中尋找現代物理學的影子,果然在《老子》二十一章中找到了對黑洞的精確描述;在第二十五章中看到了大爆炸理論所展示的宇宙的誕生和演變;在第四章中看到霍金為了描述宇宙之初由於時間剛剛誕生使得數學推理工具沒有可依據的時間軸所設立的虛時間;同樣在第四章可以看到霍金對大爆炸理論的最新貢獻--黑洞輻射;更令人驚奇的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原則,「費恩曼歷史求和」所闡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正是《老子》二十一章中的「自今及古」。《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吻合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全方位的、系統的吻合,霍金在《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中所介紹的物理、宇宙理論,其中所有的重要環節和原理都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精準的、並且是更加簡練的闡述。儘管《老子》與現代物理學成果的吻合著實令人驚奇,但更令人著迷的是老子是怎樣發現這些真理的。顯然,和今天的我們不同,老子沒有現代物理學的觀測手段,也沒有兩千多年來人對宇宙認識的積累。那麼,發現同一個自然真理的老子走的只能是一條與物理學家不同的路,用的只能是與物理學所不同(觀察自然、宇宙)的方法。老子自己說的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通過人來了解地、通過地來了解天、通過天來了解道、了解了道就可以了解道所創生的萬物自然。顯然,老子告訴我們他是通過了解人來發現今天物理學家通過物理理論、天文觀測所獲得的宇宙真理的。現在,當我們假設老子用與物理學迥然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觀察人的方法發現了宇宙萬物所遵循的規律(老子稱其為「道」)時,一個更加令人振奮的推論就自然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物質宇宙與人文精神雖然看上去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它們都源自同一個起點。就如同京廣鐵路和京滬鐵路,雖然走的路線不同,鐵路線兩側的景觀不同,但順著它們都能找到北京這個共同的起點。


02

《道紀》與《玄德》

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殊途同歸意味著萬物自然、人文精神都來自與同一個源頭,這個結論恐怕比老子與現代物理學成果的吻合更加有意義。順著這個思路,結合《老子》和《時間簡史》,很自然地我們就可以發現絕對光速宇宙觀,這個宇宙觀基於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一個世紀以來所建立的現代物理學,通過兩千餘年曆久彌新的老子思想的跨學科印證,物質世界和人文精神通過這樣的宇宙觀找到了它們共同的起源---道。以老子思想和現代物理學的全方位吻合為基礎,設想人文精神和宇宙物質來自同一個起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十世紀以來的物理學大發現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有,也可以說更為重要的,是宇宙觀的改變。三百年前由牛頓、伽利略所構建的,以無限時空為背景的絕對時間宇宙觀就會被新的宇宙觀所替代。新的宇宙觀以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為基礎,我們將其簡稱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由於絕對光速宇宙觀基於現代物理學和老子的發現,而他們的發現又是通過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完成的。因此,絕對光速宇宙觀就成了物質世界和人文精神共同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不僅能夠通過它來解釋物質宇宙的運動規律,同時也能解構人文空間的構造及奧秘;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不僅能夠看清楚以往物理學、宇宙學(例如地心說、牛頓力學)的合理部分和局限性,同時也能夠看清古今中外各種解釋人及萬物起源的人文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和局限性。絕對光速宇宙觀就如同一把尺子,不僅可以量出牛頓力學所適用的範圍,告訴我們牛頓力學為什麼不能解釋宇宙的誕生;與此同時,由於這個宇宙觀同樣適於人文思想,它還可以量出孔子思想與孟子以及儒家的思想完全不同,反而和老子思想有著本質上的一致。以上這些想法和思路,乃至嚴格的邏輯推論都寫在我的第一本書《道紀》之中。

依據《道紀》所構建的絕對光速宇宙觀,以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一致性為基礎,參照現代物理學對物質世界的研究成果,我們就可以構建一個用於研究人精神世界的人文系統。絕對光速宇宙觀就如同一把衡量自然萬物以及人文精神的尺子,在這把尺子的梳理下,原本不太容易通過精確的科學語言來描述的人文世界,就可以通過科學的語言和方法非常精確地呈現出來。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許多概念,諸如道、德、仁、義、禮,以及解釋人文精神的一些概念,像慾望、邏輯等等都在這樣的梳理之中成為了人文系統的組成單元,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在道的運動之中,它們所組成的系統獲得了動態平衡。這個依據老子、孔子思想和現代物理學的成果所建立的人文系統可以使得我們清晰地看到自身的運行狀況,指導我們應對人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這個人文系統的建立過程,以及它的運用方法是我第二本書《玄德》的主要組成部分。


03

《老子》的章節順序是人的年齡順序

《道紀》和《玄德》完成之後,獲得了不少朋友的喜愛和支持。這兩本書中有許多地方引用了《老子》和《論語》中的某些片段,並且依據絕對光速宇宙觀對這些片段進行了全新的解釋。很多朋友可能不滿足於僅僅解釋這些片段,多次建議我全解《老子》。這些建議我曾經很認真地考慮過,並一度試圖開始這樣的工作。實際上,在現代物理學的印證下,《老子》之中最難解釋的幾章,像四、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章都可以獲得完滿的解釋。其餘的章節解釋起來似乎並不困難,因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為我們提供了至少兩類很有用的信息,其一就是剛剛提到的最難解釋的幾章,通過這幾章的內容,按照邏輯一貫的原則,我們可以較為容易地學習其它章節。除此之外,在《道紀》和《玄德》中所建立的人文系統模型較為清晰地解釋了《老子》中的所有基本概念,一直以來,我們認為的那些含義模糊的人文概念,諸如道、德、仁、義、禮、慾望等等都在人文系統的幫助之下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解釋和定義。有了這兩方面的信息,全解《老子》似乎已經成為了可能。但是,事情並非像我想像的那樣簡單。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單獨解釋《老子》中的各個章節可能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各個章節的聯絡上。很顯然,《老子》不是一本文摘或言論集,其八十一章的前後順序一定包含某種含義。也就是說第一章「道可道」之後為什麼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第二章,這之中一定有著某種內在的邏輯關聯。找不到這種邏輯關聯,《老子》會由於各個章節自說自話而顯得邏輯凌亂,其思想價值也因此會大打折扣。很長時間,我一直在致力於尋找《老子》各章之間的邏輯關聯,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全解《老子》的意義不大。

以我們今天寫文章的思路來看,老子寫下這五千字所依據的邏輯線索不應該太複雜、不應該在行文之中隨意更換。也就是說,老子應該是依據一個簡單的、前後一致的邏輯線索,通過五千字完美地展現了道的特徵。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翻看了許多《老子》的注釋,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後,我依然沒有找到這樣的線索。對《老子》全文的解釋就這樣被耽擱了下來,直到有一天,我接近7歲的女兒為我提供了奇妙的機緣。

6歲多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和每個同齡的孩子一樣,她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成長問題。處於這個年齡的她比以前多了一個毛病,就是愛自誇,並且是在貶低別人的基礎上的自誇。當我詢問了她在班裡的狀況並且接觸了她的一些同學後,我發現這不是她獨有的毛病,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普遍現象。他們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怕別人說自己某方面不強、愛出風頭、喜歡通過貶低他人而證明自己等特徵。面對這種狀況,我開始尋找一些「品德故事」來和女兒共同學習,但效果不明顯。我想其中原因是,這些「品德故事」在宣傳謙讓、寬容的品格時刻意地忽略了人爭勝的本能,也就是忽略了人的慾望。而作為生活在當代的人,特別是中國家長非常在意的一個特質:創造力,恰恰和這個有著競爭色彩的慾望緊密相關。事實上,家長很大程度上直接地、或間接地在鼓勵孩子保有創造力,保有競爭的激情。保有競爭力的同時,人的爭勝本能就不會被壓制,如此一來,那些「品德故事」就顯得沒有什麼說服力了。於是,我開始在《老子》里尋找適用的章節。很順利,我發現《老子》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正好符合目前我女兒的狀況。與那些「品德故事」相比,老子沒有忽略人的爭勝本性,而是告訴我們只有謙遜、寬容(後其身),才能獲得真正的榮譽和自身價值的體現(身先)。我將這一章的意思講給女兒聽,果然起到了我期望的效果。不僅如此,進而我又發現,《老子》的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很適合她。於是,我將這兩章講解後讓她背誦,過了一段時間,她自誇的毛病就明顯改善了。這件事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老子》五千字、八十一章中,只有第七、第八章非常適合我6歲多的女兒?難道......?《老子》的章節順序是人的年齡順序?!

就如同一層窗戶紙被捅破,一霎那間,《老子》各章之間被人的年齡串聯起來。我開始翻閱其它章節,發現這樣的設想是合理的。《老子》前面幾章主要描述道的特性,這符合嬰兒就是道體這個老子一直闡述的觀點。不僅如此,有關治國、治民的篇章都出現在40章之後,這和大多數人會在40歲後逐漸獲得社會給予的權力,成為各自單位的大小領導是相吻合的。如果我們看一看在《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中霍金是怎樣通過物質世界來闡述道的,就會發現他是通過宇宙的誕生、發展、壯大、直至消亡來闡述那些反常的規律的。也就是說,霍金是通過宇宙的年齡來展示道生宇宙、並推動宇宙發展的過程。同樣的道理,如果老子通過某種方法獲得了現代物理學家通過觀察宇宙所了解的道,那麼老子也會同霍金一樣,藉助某個道所創生的個體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詮釋道的特徵。而這個老子所研究的個體是人,於是,按照人的年齡來觀察每個年齡段所反映出的道的特徵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果《老子》各章是人的年齡順序,那麼第一章應該對應的是人的第一年,而這一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歲。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一歲是指一周歲到兩周歲之間,實際上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由此可見,《老子》的章節數目所對應的並不是現在我們使用的周歲,而是中國在西方文化介入之前所習慣使用的虛歲。虛歲所表明的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年數,例如說一個人虛歲35,就表明這個人正處在他人生的第35個年頭。可見,《老子》的某一章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處在這一章的數目所對應的那個年份出現的問題或呈現的特點。我女兒6歲多時,正是她人生的第七個年頭,於是,《老子》第七章正好反映了她在這個年齡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當時她的年齡距離7歲,也就是人生的第八個年頭並不遠,於是,《老子》第八章也很適合她。

搞清楚《老子》各章排序所以據的邏輯背景令我興奮異常,因為這種邏輯關係符合我的預期。以年齡為基礎,這樣的邏輯順序簡單而有效,霍金依據宇宙的年齡來闡述道就說明了這一點。

好了,既然我們已經找到《老子》各章的排序依據,按照這樣的思路,在絕對光速宇宙觀的基礎上來全解《老子》就變得有可能、有意思了。心動不如行動,就讓我們從人生成長角度看一看老子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道的畫卷。


第一章:人生的起點

01,道可道,非常道

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這都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雖然他的出生並不是人所共知的事件,但作為那個個體本身,他總會脫口說出自己的生日,儘管那個時刻的他還沒有任何記憶,儘管他誕生的情景都是聽父母講述的。每一個人在回望自己的出生時總會帶有很多美好和神奇的遐想。的確,出生對於一個人來講是再偉大不過的事情,可是你想過沒有,人的出生還有著一個更為偉大的意義,偉大到遠遠超過個體誕生對這個人的意義,那就是道創生了一個生命。由於所有的生命、乃至天地宇宙都是道創生的,於是,一個人的誕生所展現的道的形象對我們來說就有著跨越時間、空間,理解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借鑒作用。觀察生命的誕生,就如同欣賞道的直播秀,這對於一直在問「道是什麼」的我們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意義。

剛剛出生的生命是那樣的奇特,我們甚至很難將其稱之為嬰兒,感覺上嬰兒應該是滿月以後的生命所具有的稱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因為誕生初期的生命一切都是那樣的反常,幾乎沒有什麼與成年後的人相似。別說站立、坐起,甚至連脖子都需要用外力加以固定,也就是說,他連頭都抬不起來。至於吃飯、說話等成人必備的功能,在生命起始點的這個生靈都不具備,就連視覺也沒有完全形成。這個剛剛誕生的生命是道創生的,他距離道很近,可以說他表現出的反常特性正是道的特徵。我們能夠描述這個生命起始點的生靈的特徵嗎,顯然可以,儘管他是如此的反常。道正是這樣的,如果我們看看霍金是怎樣描繪宇宙誕生之初所顯示的道,就會發現那與生命的誕生有著非常相似的狀況。霍金在《大設計》里是這樣說的:

的確,正如當今科學中的許多概念,它似乎違反常識。但常識是基於日常經驗之上,而非基於通過一些無比美妙的技術被揭示的宇宙之上,這些技術中有一部分使得我們得以窺探原子或者觀測早期宇宙。

直至現代物理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關世界的一切知識都是可以通過直接觀測而獲取。事物就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正如我們的感官所覺察到的,但是現代物理學輝煌的成功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現代物理學是基於諸如費恩曼的與日常經驗相抵觸的概念之上。

顯然,宇宙的誕生並不神秘,完全可以描述,但這個過程所揭示的規律與我們日常的經驗不符,是「違反常識」的。比起宇宙的誕生,人的出生距離我們更近,更為我們所熟悉。對比宇宙的誕生,我們發現了道在創生萬物時所擁有的共性。我們完全可以用上面霍金在描述宇宙誕生所使用的語言來描述人的誕生時刻:「的確,正如嬰兒所顯示的許多概念,它似乎違反常識。但常識是基於日常經驗之上,而非基於在所有方面與成人相反的嬰兒所揭示的人之上,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們可以窺探道和觀測剛剛開始的人生。」當宇宙和人並列在道面前時,他們的誕生向我們提供了完全類似的信息。他們的誕生過程是道的特徵的顯現,完全可以被描述,並且是違反常識的。我們可以將這樣的特點簡稱為「道可道,非常道」。


02,名可名,非常名

由於宇宙、人、乃至一切事物在誕生點和成熟之後呈現完全相反的特徵,於是對事物的命名就有了困難。我們還是用宇宙來舉例,宇宙最基本的特徵是空間和時間,但是當我們將空間和時間這兩個名字拿到宇宙誕生點,就發現這兩個名字並不合適。現代物理學顯示,宇宙誕生點尺寸為零,密度極高,沒有尺寸還可以叫空間嗎,那時的宇宙一點也不空。同樣,宇宙誕生點的時間是停滯的,停滯了還可以叫時間嗎,顯然有問題,這違反時間即流逝的常識。可見,我們平常所使用的對宇宙的命名是基於常態宇宙,而不是基於包含了宇宙誕生點的整個過程的。如果我們一定要給包括宇宙誕生點的同一事物命名,就會發現,我們只能使用一些無法描繪常態的名字。空間和時間在這樣的規則中可以被命名成「維」。例如說我們的宇宙包含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但遺憾的是,「維」無法表達空間所表達的空曠,也無法表達時間所表達的流逝。同宇宙命名相類似的是,對人的各種命名也具有同樣的問題。例如人的腿,說到「腿」這個概念,我們知道它可以支撐身體直立,可以用來走路。但是這種命名所包含的意思用到剛出生的嬰兒身上就不成立了。很少有人會在討論嬰兒的這個部位時用「腿」這個字,而是用「小腿兒」來替代,原因就是我們本能地在將「腿」這個字和行走、直立聯繫在一起。如果一定要給人的這個部分起一個名字,並且這個名字一定要包含嬰兒和成年階段,或許「下肢」這個詞要貼切一些。同樣,找到了這樣的名字,並不意味著它可以表達「腿」所表達的直立、行走等內涵。這樣的、可以包含事物誕生點的名字可以找到,但它不是平常我們使用的名字。這就叫「名可名,非常名」。


03,為了更好地理解萬物的誕生而引入「有」和「無」

站在人生的起點處,就如同站在宇宙的起點處,很容易看到他們是從何而來的。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那個當時爆炸、後來膨脹為今天整個宇宙的東西,我們叫它為黑洞。黑洞沒有尺寸、沒有時間,但是它有很高的能量,很高的溫度,很密集的質量。不僅如此,這些高能量、高質量以基本粒子的形態存在於黑洞之中。面對這樣的狀況,為了更好地描繪宇宙、生命的誕生,我們需要引入「有」和「無」的概念。

有和無是相對的,它們無法脫離彼此而單獨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有」,也沒用絕對的「無」。如果我把做成房子的水泥、磚、玻璃定義為有,那麼房子里的空間就成為了無,儘管這個被定義為「無」的空間里依然存在空氣。雖然有空氣,但是相對於組成房子的固體物質,我們還是可以將這個含有空氣的空間定義為無的。同樣,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這樣使用「有」和「無」的概念。例如,某個人說他自己一無所有。這樣說的人實際上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否則他早就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存了,那是在表達這個人沒有他想擁有的東西。在這裡,「無」同樣也相對於「有」成立。現在,當我們面對宇宙、生命的起始點,我們也需要運用「有」和「無」這一對基於對方而相對成立的概念。我們可以將常態宇宙、常態生活中所擁有的東西稱為「有」,與此相對,常態宇宙、常態生活中沒有的就是「無」。用這樣的概念來觀察宇宙起始點就會發現,大爆炸時刻的宇宙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常態宇宙的任何特性;它有的是高能量、高密度、基本粒子,所有這些都是常態宇宙中所沒有的。然而,就是這個沒有常態宇宙所具備的任何特徵的點是宇宙的起始點,因此,我們就說,「無」是宇宙的起始點。我們的古人習慣用天地來表達現代語言中的宇宙,用這樣的語言講就成了:「無」是天地的起始點。這個結論來同樣適用於人的誕生,一個人的起始點是一顆受精卵,這顆受精卵也是從常態中並不存在的能量中誕生的。如果我們看人的精神世界更是這樣,人們甚至無法回望自己4歲以前絕大部分記憶,更何況記住自己在生命誕生時刻的精神世界了。人生起始點的精神世界也是常態人生不存在的東西,屬於我們所定義的「無」。「無」不僅僅是天地的起始點,也是人生的起始點,是一切事物的起始點。

當天地從無中誕生之後,無所創造的常態宇宙所擁有的東西,或者簡稱為「有」,就開始了它的發展過程。霍金在《時間簡史》第八章中有如下的描述:

在大爆炸後的大約100秒,溫度降到了10億度,也即最熱的恆星內部的溫度。在此溫度下,質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夠的能量逃脫強核力的吸引,所以開始結合產生氘(重氫)的原子核。氘核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然後,氘核和更多的質子中子相結合形成氦核,它包含二個質子和二個中子,還產生了少量的兩種更重的元素鋰和鈹。可以計算出,在熱大爆炸模型中大約4分之1的質子和中子轉變了氦核,還有少量的重氫和其他元素。所餘下的中子會衰變成質子,這正是通常氫原子的核。

可見,在大爆炸後的大約100秒時,常態宇宙中所具備的東西就出現了。包括10億度、這個最熱的恆星內部的溫度;組成宇宙的基本原子,氫、氦、鋰和鈹等等。霍金描述了宇宙創生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過程歷時很短,這個過程創造了常態宇宙所具備的特徵,創造了「有」。不要小看這個被創生出來的「有」,霍金說得明白:「溫度降到了10億度,也即最熱的恆星內部的溫度。在此溫度下,質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夠的能量逃脫強核力的吸引,所以開始結合產生氘(重氫)的原子核。」這個常態宇宙中最熱的溫度使得基本粒子得以束縛,從而產生了原子核,進而產生了原子。可見,從「無」中創生的「有」再進一步的發展,生出更多的「有」,乃至萬物。現在我們要討論一個重要的差別,簡單地說,「有」進一步生出更多的有,和宇宙誕生點的「無」創生出「有」是有著本質不同的。從宇宙誕生點的無生出常態的有之後,無就轉變為了有。由於無是常態中不存在的東西,我們無法在常態中找到它。但是,當最初的「有」被創生出來並進一步發展、「有」再生出更多的有的時候,生出更多的有的那個「有」並不像宇宙誕生點的「無」那樣會消失,而是保留在常態宇宙之中。就如同霍金所說的:導致原子誕生的宇宙溫度(10億度)被保存在常態宇宙中最熱的恆星內部。如此一來,可以進一步生出萬物的「有」就如同母親一樣,在生出萬物後並不像「無」一樣消失、轉換,而是存留在常態之中。於是,我們可以說:「有」是萬物之母。


04,「玄」是「有」和「無」的總稱

從「無」創生出「有」,再到「有」進一步生出萬物,「有」和「無」作為宇宙、人生起始點的重要元素為我們了解道的運行規律,以及道所創生出的宇宙萬物、人文精神的種種特徵和界限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常態中所不存在的「無」,例如黑洞、例如基本粒子總是直接顯示道的特徵,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了解這個「無」來了解道最本真的奧妙。也就是說,用常態中不存在的無(常無)來了解道的奧妙。與「無」不同,「有」是常態宇宙所具備的東西,通過了解宇宙、人生中的各種「有」,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道所創生的這個世界的種種界限。也就是說,可以用常態中存在的有(常有)來觀察道所建立的事物的邊界。由於2500年的時間間隔,邊界這個詞在《老子》里被稱為「徼」。「無」和「有」各有各的用途,分別觀察它們,可以使得我們了解宇宙萬物的奧妙和邊界。然而,這裡出現了一個邏輯問題,那就是「無」本來是常態宇宙中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怎麼去觀察它呢?失去了觀察「無」的可能,我們又怎麼能夠了解宇宙中萬物的奧秘呢?別著急,有一個可行的方法使得我們可以間接地觀察「無」。

「無」和「有」相對而生,通過向對方的轉換來實現萬物的誕生和死亡。當一個事物無中生有時,這個事物就誕生了。這個事物可以是我們的人生,也可以是那個看似很長久的宇宙。在另一方面,當一個事物進行了從有到無的轉換時,這個事物就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我們也可以稱其為死亡。「無」和「有」之所以進行相互的轉換,是因為它們原本就是一家,它們來源於同一個東西。是的,是道造就了他們的相對性,是道導致了它們的相互轉換。原本簡單、一體的道通過它的巨大能量造就了可以相互轉換的、完全相反的雙方:「無」和「有」。這一切並非我們的猜測,是老子通過觀察人生所獲得的準確認識。之所以說它準確,因為這樣的認識在2500年後被物理學家通過科學手段證實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對黑洞長時期的思考使霍金得出了「黑洞不是這麼黑」的推測。霍金認為,由於黑洞的大引力場的作用,在黑洞的邊界處應該時時刻刻發生著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黑洞的邊界處,由於巨大的能量,不時憑空誕生一對對正粒子和反粒子,而這些粒子都很短命,它們產生後便找到它們的伴侶並與之相湮滅。但是有些反粒子不慎掉進了黑洞,與它相伴的正粒子找不到相互湮滅的對象,從而有可能逃逸到太空之中。於是人們有機會觀測到這些逃逸到太空之中的粒子,於是人們也就有機會找到黑洞。關於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推測是巧妙而準確的,如今在高能加速器中就可以創造這樣的過程。

上面的事例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狀態,即粒子存活的時間很短,也就是「有」狀態的時間很短,與此對應,「無」狀態的時間也很短,粒子實際上一直處於不停地誕生和湮滅,這是一個粒子不停進行有無轉換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我們很難區分什麼是「無」,什麼是「有」。於是我們需要一個總稱,這個總稱要包含相互對立的雙方「無」和「有」,同時也包含他們之間的相互轉換。我們當然可以將它們的總和稱之為道,但是考慮到這個總稱所表達的是道創生萬物、推動萬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我們最好還是給出一個獨有的名字來表達「無」和「有」的總稱,並包含他們之間的相互轉換。我們就將這樣的總和稱為「玄」。

圖1: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05,對比不同時刻的「玄」狀態叫做「玄之又玄」

得注意的是,「玄」所表達的內容不僅僅是「無」和「有」這兩個概念的簡單組合,「玄」之中還包含了從無到有、以及從有到無的相互轉換過程。這個概念在常態中或許用處不大,因為常態是一個以「有」為存在形式的狀態。例如我們的人生,「有」的狀態會有幾十年,而出生的從無到有、死亡的從有到無的時間並不長。如果看宇宙,它存在的時間就更長了。我們將這樣長存的「有」和創生點的「無」合起來思考可能會有意義,但我們不一定非要這樣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將「無」和「有」分開來考慮在常態下也是可以的,我們沒有被迫使用它們的總稱「玄」的必要性。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我們非常需要「玄」這個概念,那就是前面例子中所描述的粒子不停地產生和湮滅的狀態,因為「有」和「無」相互轉換的太快,我們無法區分「有」還是「無」,此時我們需要使用「玄」這個概念。我們被迫使用「玄」才能描述的狀態正如前面的例子中講到的,處於黑洞的邊緣。什麼是黑洞,黑洞就是「無」,我們宇宙的起始點就是一個黑洞。於是,我們了解了,那個分不開有無的「玄」狀態距離宇宙的起始點很近。由此類推,「玄」狀態距離人生的起始點也很近。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宇宙、生命都起源於無,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一個分不開「有」和「無」的「玄」狀態。

圖2:「玄」狀態介於「無」和「有」之間

現在,讓我們來觀察這個「玄」狀態,很容易我們就會發現它是在不停地變化的,因為那裡一直在發生著有和無的相互轉換。儘管它在不停地變化,但也不是難以把握,也不是無法獲得任何消息。恰恰相反,在這裡我們所獲得的信息將解開宇宙誕生之謎。還是那個粒子誕生、湮滅的例子,我們發現在粒子不停地有無轉換的過程中,有些粒子由於找不到與之相互湮滅的對象而逃逸到宇宙之中。如此一來,原本連光都無法逃出來的黑洞就通過它周圍的這些「玄」狀態下跑出來的粒子使得它「不那麼黑」了,使得我們可以找到它了。如果我們換個說法就是:那些原本在常態宇宙、人生中不存在的「無」就是通過它周圍的「玄」狀態所逃逸出來的信息使得我們可以發現它。只有找到了「無」,我們才能通過對「無」的觀察來了解道的奧妙。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方法呢?顯然是通過觀察「玄」狀態的變化。換一個數學一些的表述就是,我們通過對比「玄狀態一」和「玄狀態二」,從而找到那些逃逸出來的粒子、逃逸出來的信息。再通過這些信息發現原本我們無法發現的「無」,進而通過觀察「無」來了解道的奧妙。了解了道的奧妙,就可以通曉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規律,通曉萬物的奧妙。這樣的對比不同「玄」狀態的方法叫「玄之又玄」。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這樣的方法是通曉道和萬物的方法和途徑。

圖3:玄之又玄的方法

人生的起點處給了我們大量的關於道的信息,在以上的論述中我們不僅僅使用了對人之初的觀察,也更多地借用了現代物理學對宇宙之初的認識。物理學有著嚴密的邏輯和現代觀測手段,如果我們沒有老子那種從人的誕生中發現人生的「玄」狀態的本領,借用現代物理學對宇宙的認識來理解老子所闡述的內容就不失為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

上面論述了人生第一年、特別是人生起始點所展示的道的特徵和了解道的方法,這些論述可能過於冗長,我們現在就將其簡化為如下的詩一般的語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哲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