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階級,那是跨越不了的鴻溝!
愛是稀缺的,一個人愛的能量有限,正如時間與力氣,會用完。
為了不浪費自己的資源,人一定是偏愛的,你愛自己的孩子勝過愛別人的孩子,這是正常的。你愛別人的孩子勝過愛自己的孩子,這更符合博愛原則,因為你愛孩子的總量增加了,但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人,到處獻愛心,這種反人性的舉動,沒人喜歡。
偏愛是正常的,博愛是反常的。
我們偏愛那些值得尊重的好人,我們討厭那些不值得尊重的壞人。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博愛一切人,那麼,我們對好人太壞,對壞人又太好,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博愛有時候成了一種壓迫工具。昨天后台有不少老師留言,表示他們的時間精力大量被少數熊孩子浪費了,不僅教育的成效極差,家長也不配合,甚至認為孩子扔進學校,教育的責任就在老師,關我家長什麼事?你老找我,我會發火的。
從合理的角度,老師應該把更多時間用在上進、勤奮、家長熱心教育的孩子身上,這樣才會形成良性循環。如果學校是私立的,家長與孩子沒有達到學校的要求,影響其他孩子學習,給教學造成麻煩,學校有權中止合同,讓孩子退學。但是義務教育並沒有這個可能性,要求老師必須愛每一個學生,至於能否做到,是否合乎人性,就沒人明說了。
好的學區房為什麼昂貴?就是因為交了階級入場費。
好的學校,生源質量高,老師素質高,校園霸凌不太可能出現,孩子成材的概率高,然後學區房的價格進一步提升,用價格淘汰一批家長。願意掏大錢為孩子謀入學資格,自然把教育看得比較重,和老師的配合度高。這種市場邏輯,很多人聽了要發怒,這不是明擺著富裕階級逐漸佔領了好學校嗎?博愛在哪裡?
不要發怒,孟母三遷,其實講的就是孟母一步步從差的學區倒騰到好的學區,其中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都不會少,孟母其實瞧不起原來比較差的階級,認為他們會耽誤自己的孩子,極力要掙脫,孟母一點也不博愛,最愛自己的孩子。
只要好的東西有限,階級就將永遠存在。愛,好的教育,遠大前程,這些都是有限的,它們都屬於比較好的階級。階級劃分的辦法有很多,原來靠血統,後來中國人有科舉,市場經濟後逐漸靠財富。皇室、官員和富人,分別代表更好的階級,在有些時候,三者並存,比如現在的英國。
這三者,錢是最公平的,它不會嫌你沒有高貴血統,也不鄙視你缺少背景,只要掏得出錢,好東西就是你的,包括好學區房。
你成為更好的人,進入更好的階級,才能得到更多資源。知道這點,就是暫時處於低地,也容易找到正確的路徑。
京劇名家「麒麟童」周信芳的妻子,有遠見的上海富家女裘麗琳,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極力把她六個孩子中的五個送出了國。
事實證明她看似不負責任地把未成年孩子扔到國外的決定是對的,1968年,她被造反派毒打,又不許醫治,不久就死了。
裘麗琳給這些孩子的智慧,只有幾條簡單的常識,包括這條:「人最窮的時候絕對不能和窮人在一起。大家都那麼窮,誰會幫你?」
裘麗琳知道,階級是永恆的,一定要向更高階級靠近和看齊,才有機會。從孟母開始,有遠見的母親都知道這點。不要浪費你的愛心,別人也不會浪費他們的愛心,只有你往上走,風景才會湧向你的眼睛。
世界是勢利的,當你處於不值得愛的階級時,沒人真的愛你。
世界是勢利的,當你處於值得愛的階級時,一定有人愛你。
一切主要取決於你自己。
{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jinkan7(今看)}
推薦閱讀:
※《紅與黑》的於連:從未被大城市接納的底層小人物
※在總統的監視下,我們被允許擁抱5分鐘
※你確定德國是富人養窮人的社會?
※30後以後,你的臉就是你的階層
※階層分化背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