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思代替歌頌,什麼是地震?
來自專欄 地理狗看世界
汶川地震十周年,地動山搖的一瞬,就是生死永隔的一生。
地震就是大地的震動,每天都在發生,大部分我們根本感覺不到。
但每年造成嚴重災害的10-20次大地震,就足以撕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類文明。
人類歷史上損失最嚴重的地震發生在1556年的陝西華縣,死亡人數83萬。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成為人類20世紀死亡人數(24.2萬人)最多的地震。
不但本身殺傷力大,還能引發火山(了解火山點這裡)、海嘯、滑坡泥石流,火災等等其他災害。
1923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引發火災、海嘯,甚至霍亂流行,東京和橫濱化為灰燼。
論單位時間殺傷力,地震是無與倫比的撒旦之王。
關於地震的成因,日本古人說是大鯰魚翻身,中國古人說是陰陽失調。
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多數人認為地殼沿著斷裂面突然滑動是地震發生主要原因。
這是汶川地震的斷裂帶。
斷層錯動時間越長,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
唐山地震的錯動時間是12.9秒,汶川地震是22.2秒,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要長。
地殼這一動釋放的能量特別巨大,汶川大地震相當於5600顆原子彈爆炸。
能量的大小一般使用里氏震級來衡量,是美國地震學家里克特在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亞地震時提出的。
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里氏8.9級。
地震每高一級,能量大31.6倍。
地震發生時,通常會產生橫波(S波)和縱波(P波)兩種地震波。
縱波速度快,最先殺到,大地上下運動。
汶川地震200秒之後,縱波到達1530千米之外的北京。
橫波晚一步,但是會攜帶地震產生的大部分能量,大地會水平劇烈晃動。
地震學家會通過橫波和縱波發生的時間間隔判斷大地震的震中距離。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發生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碰撞摩擦的地方,三大地震帶分別是:
環太平洋地震帶,世界75%的地震發生在此,包括日本、中國台灣、印尼、美國加州等地區。
地中海到喜馬拉雅之間的歐亞地震帶(15%),包括中國西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伊朗、土耳其、義大利等地區。
海嶺地震帶(5%)在大洋中脊的附近。
雖然不是地震最多的國家,但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他各省區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
中國有兩條地震帶:
華北地震帶,從西安附近開始,北上山西,過河北,直到渤海。
南北地震帶,北起內蒙古西部,經寧夏、甘肅,沿著岷江上游南下,直到雲南西部。
相對於氣象災害成熟預警,地震預報工作非常令人沮喪,至今都是世界難題。
人類科學上天容易下地難,世界上破壞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10-20千米,而世界上最深的鑽孔只能打到12千米。
而且,規模宏大的地下岩體運動很難在實驗室或者野外模擬,同一地區兩次地震的時間間隔近百年,結果很難驗證。
正是因為短期預報很困難,才會地震謠言滿天飛的現象。
地震到底能不能短期預報?在學術界撕了幾十年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Nature和Science 上還辯論過。
有很多地震學家認為地震就是上帝擲骰子,根本無法預報。
不少國家已經改變策略,把錢和時間花在房屋抗震上。
在日本,一個建築物要想開工,必須提交幾百頁的《抗震報告書》。
智利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都按照抗擊 9 級地震的標準來設計,建築驗收標準極嚴。
在2010年,當智利遭遇8.8級特大地震還引發海嘯的時候,僅造成550人死亡和失蹤。
中國在無數人生命的代價之後,到2001年才頒布《建築抗震設計規範》。
建築抗震的目標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但是抗震標準每增加一度,成本普遍增加5%-10%,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高質量建築物實在欠債太多。
更糟心的是,在地震中,學校校舍因為房間大,門窗多,抗震性最差,才有了我們一次又一次心如刀割的回憶。
經歷過這麼多苦難,希望我們不要再忘記傷痛,用反思代替歌頌。
以更透明高效的政府,更堅不可摧的校舍,把中國所有的城市鄉村建設成為抵禦地震最安全的家園。
以此告慰遇難同胞的亡魂。
狗在國家應急部工作的朋友推薦給大家一個地震防災減災科普動畫,2個版本,一個是幼兒園,一個是中小學。
動畫做得很好,就是推廣太差了,別說普及,基本沒人知道好吧。希望小朋友們不要再受傷害,是我們每一個成年人努力工作的最大價值。
幼兒園版:國家減災網-地震防災減災科普系列動畫短片(幼兒園篇)_騰訊視頻
中小學版:地震防災減災科普系列動畫短片(中小學篇)_騰訊視頻
想聽地理狗的聲音和更多瞎扯淡,請關註:
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地理狗看世界
知乎專欄:地理狗看世界
推薦閱讀:
※汶川地震十年:有愛 ,還有擔當
※向死而生:5·12大地震十年祭
※還記得十年前5月12日汶川地震時,在做什麼嗎?
※暮年「豬堅強」
※向死而生,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