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術後脫拐走路?你需要完成以下準備工作
來自專欄 前叉術後無痛苦康復
膝關節術後,很多困難戶的產生是由於過於激進導致的。無論是角度訓練還是行走訓練。
能夠儘早脫拐脫支具走路不牛逼,
能夠在脫拐脫支具後,完全正常的走路才是牛逼。
當你過早走路時,我勒個去,各種問題就被引發出來了:
- 首先走路非常丑,記住你在術後做的丑的動作幾乎所有都是錯的。
- 肌肉代償,闊肌膜張肌髂脛束過於緊張。行慣性緊張後,角度訓練難度增大數倍。
- 腿越走越彎,關節僵硬。
- 髕骨活動度越來越差。
如果這時候再配合著硬掰,那就是禍不單行了。
下面來講一講如何來講一講我們在脫拐之前需要完成的各項訓練。
以下文字來自於我們優秀的運動康復師段春宇。
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
肌肉力量練習的基礎是神經肌肉控制(綳勁/神經募集),在神經控制良好的情況下,再練習力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在神經控制較差的情況下,加大力量練習強度,事倍功半。
膝關節術後患者,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更重要的是神經肌肉控制,通常先練習仰卧位的肌肉收縮,站立位下的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也需要專門練習。(有部分患者最初站位下股四頭肌無法收縮)
注意股四頭肌內側頭的發力和提髕。
對於單腳站立或負重狀態下內側出現疼痛,有可能由於股內側肌發力不足;
髕骨或膝蓋下方出現疼痛,可能由於提髕不足,髕骨滯留引起的疼痛。
2.涉及患肢負重時,首先應該確定患側下肢可良好發力,
無論站立還是走路,肌肉發力是對關節的一種保護,否則身體的重量或者走路時地面的衝擊力都由關節(骨)吸收,關節容易出現疼痛,軟骨、半月板等也容易出現磨損。
練習站立可雙腳支撐,患肢由部分負重到完全負重,根據患者的實際力量決定。可負重體重的10%,30%,50%,80%等,逐步過渡,在練習過程中,注意提醒患者股四頭肌發力,可以更好的保護關節,練習站立位的下肢力量。單腳站立的練習可分為直膝位和屈膝位,作用有加強下肢力量、增強膝關節穩定性等。直膝位穩定性更多練習踝關節和髖關節穩定性,屈膝位更多練習踝關節和膝關節穩定性。同時屈膝位單腳站立會更多刺激到臀肌發力。
3.步態練習,
個人認為良好的步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訓練,
一是膝關節靈活性,良好的步行需要一定的膝關節屈伸角度。要求至少在67度以前能夠靈活活動。
二是患肢支撐,大多數患者表現出瘸,是因為左右腳撐地時間不同,患側會由於力量不足或心裡恐懼減少撐地的時間,健肢會快速的屈髖屈膝離地然後撐地。在練習時向患者強調患側支撐,患肢撐地越穩,走路越不瘸。
三是重心轉移,正常人走路是重心轉移的過程,重心(整個人身體的重量)由左腿轉移到右腿再轉移到左腿,重心在雙腿之間平緩交替過渡。有些患者走路表現出卡頓,不流暢,僵硬,多是把握不好重心的轉移和過渡。
待我忙裡偷閒,幫大家錄製教學視頻,然後分享給大家。
大家的點贊是我快速更新的最大動力!
推薦閱讀:
※探索美學|夏勒的羌塘無人區大縱穿
※如何理解陳坤發起的行走的力量這項行動?
※生活美學 | 游牧記憶
※走路時如何走得像一個練家子?
※行走美學|崑崙之門普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