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 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因竟然是它!

同伴教育| 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因竟然是它!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8年5月03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德國學前教育的重心:社會性和創造力

「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真的嗎?在德國生活四年後,我反而越來越認同這句話了。

和德國父母相約去一些要買門票的地方玩,比如兒童博物館、大型遊樂場、主題工坊等等,他們經常說:「這個對孩子來說還太早了一點,他們還看不懂,等四/五歲了再去。家附近的農場和遊樂場就足夠孩子們玩了啊。

悠悠奶奶有很多悠悠爸爸小時候玩過的玩具還一直留著,諸如樂器、桌游、望遠鏡、樂高之類,但她也不是悠悠一出生就一股腦送給她,而是一點點地拿出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個悠悠現在玩還太早了,等她再長大點再送給她...

還有的德國父母故意讓孩子晚一年上學,讓孩子在幼兒園多玩一年,等孩子身心更成熟後(一般是男孩)再進入小學學習。

沒有搶跑的風氣,德國人反倒是希望學齡前學習的進度慢一點,再慢一點,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發現自己的興趣。

這與德國的教育理念不無關係。德國人認為學前教育的重心不是智力開發,而是兒童社會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因此德國孩子在六歲上小學之前都沒有學字母拼讀、加減法等壓力(數數要到達20以內,少部分想學的孩子老師也會教,只是不強迫)。

在教育理念上,德國與芬蘭非常相似,芬蘭的小學入學年齡是七歲,在那之前孩子在幼兒園的任務就是玩,很多很多的自由玩,在玩中發展出社會性和創造力。

有一天我去幼兒園接悠悠,德國老師對我說:「今天悠悠和她的朋友們幾乎沒怎麼和我說話,她們從早上一來就忙個不停,對要玩什麼很有想法,意見不合的時候孩子們也會自己商量玩什麼,一天都沒找老師。

在德國幼兒園,老師只是個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真正促進孩子成長的是同伴,可謂同伴教育的踐行者。這一點我在《德國幼兒園什麼都不教,但孩子自己就會了,這就是混齡的神奇之處!》一文中已有所體現。正因如此,德國父母一般也不挑幼兒園,而是選擇就近入學,只要孩子每天有大量的時間和同伴一起玩耍,在德國人看來學前教育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大半。

要知道,社會性和創造力才是將來最不容易被人工智慧代替的兩種能力。

什麼是社會性?

社會性(Social Competence)是德國教育中極其強調的能力,尤其在童年時期。人類社會性的發展從出生即開始,一直延續到成年。更確切的說,社會性就是人際交往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越早開始鍛煉這種能力,越容易渾然天成,成為情商的一部分,而越往後將越難掌握。

社會性包括但不限於:

  • 團隊能力

孩子是否有能力加入一個團隊,與別人合作、幫助別人?是否有能力在團隊面前根據情況堅持自我或適時退讓?

  • 面對批評和衝突的能力

孩子是否能平和對待別人的批評,而不是將批評視為攻擊?是否有做出妥協的準備?是否願意和平解決衝突?(戳《情商|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同伴之間的衝突?聰明家長這麼做》)

  • 個人能力

孩子是否擁有自信和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他人是否寬容和靈活?(戳《比可怕的兩歲更可怕的是家長不懂兒童心理,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契機!》)

  • 同理心

孩子是否能識別和感知別人的情緒?對別人的意願和需求做出合適的反應?(戳《原來在「可怕的兩歲」這麼做可培養高情商寶寶!》和《誰說孩子聽不懂道理?家長這樣說孩子才會聽》)

  • 溝通能力

孩子是否有能力表達自己的願望、需求和其他感受?是否敢於與別人建立聯繫?能夠傾聽別人的話?

如何習得人際交往能力?

故意堵在滑梯口等待被撞擊的刺激感

之所以用「習得」,而不是用「培養」,正是因為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很微妙的能力,它並不能從書中或家長的口頭說教中學會,只能在與人的互動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和修正。就好比讀再多的網球理論書,若沒有碰過網球拍和網球,也依然不會打網球一樣。

想要孩子習得人際交往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從小有很多機會與同伴一起玩,並且是和各種各樣的人玩。

如果孩子一開始做不到,那就需要父母出面示範和幫忙了。例如,主動問一問小區的孩子:「悠悠想和你玩,你們一起玩好不好?你看她帶了XX玩具。」

又或者主動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儘可能地為孩子營造社交氛圍,我以前寫過《德國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用力在暗處》。

衝突是學習機會

常常有人問,我不喜歡孩子的朋友,需要干預嗎?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想過,但是經過觀察,我的答案是暫不干預,當然要分年齡和事態來看待。

悠悠的好朋友小G我就不太喜歡,因為小G總是想當boss,幾個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大家都必須聽她的,由她決定玩什麼,對其他孩子的提議小G一律否決。如果別人不按她說的做,她就使出殺手鐧:「我不跟你玩了,你不是我的朋友。

悠悠比小G小三個月,因為不想失去這個和她一起長大的朋友,大部分時候悠悠都會在小G面前做出妥協。

而悠悠在另一個好朋友小R面前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小R的性格很強但同時又富有同理心,喜歡主持正義。悠悠和小R一起玩的時候,兩個人輪流提建議,有時你聽我的,有時我聽你的,畫面非常和諧。

作為媽媽,我心裡當然是更喜歡小R。

前幾天悠悠從幼兒園回來後,對我說:「今天我和小G、小R三個人一起玩爸爸媽媽寶寶的過家家遊戲,小G又要當媽媽,每次都是她當媽媽。」

我問悠悠:「那你怎麼回應的呢?」

悠悠:「我向小G提議,你也可以當爸爸啊,我還一次媽媽都沒有當過。我也想當一回媽媽。」

我繼續問:「那小G怎麼說呢?」

悠悠:「她說不行,她就要當媽媽。要我當爸爸。」

我:「那你們怎麼解決的?」

悠悠:「小R也說不行,不能每次都是小G當媽媽,她也要當媽媽,她不聽小G的,然後小G生氣地走了,她不跟我們玩了。我覺得小R做得不對,她把小G氣走了。」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事風格,我雖然平時不干預悠悠的擇友,但我仍希望借這場對話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給悠悠一點建議:「我認為小R做的是對的,你應該支持她。你和小R都有說不的權利,如果你不想小G每次都當媽媽,你就應該像小R那樣把你的拒絕說出來,你不需要每次都聽小G的。

對於悠悠有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親密好友,我倒覺得這恰恰是她習得人際交往能力的契機。一方面在小G面前她要學著妥協讓步,以及在不斷重申自己的主張中體會遭到拒絕的滋味;另一方面在小R面前她可以有做決定、被接受的體驗,又能像小R學習說不,維護自己的權利。

發現了一條蚯蚓!

孩子自己選擇的朋友,一定有TA的原因,可能是該朋友身上有吸引孩子的地方,也可能是該朋友正好能滿足孩子現階段的某個發展需求。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朋友身上的優點缺點,體會挫折,我們可以給建議,但不強迫,相信孩子以後能做出自己的選擇——至少在學齡前我們不需要干涉孩子的擇友。

在孩子的友情中,每一天都會上演無數次衝突,而每一次衝突都是練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機會。在上一篇文章《孩子被欺負了,比教「打回去」更有效的是教會孩子這樣做》中我寫道在孩子小的時候要灌輸權利意識,若孩子沒有能力維護自己的權利,家長可以示範怎麼做。

待到孩子具備一定的語言和行動能力之後,我們就要懂得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衝突了,大人過多的干預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反過來又會阻礙孩子發展出解決衝突的能力。(戳《情商|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同伴之間的衝突?聰明家長這麼做》)

孩子間的衝突不在乎誰輸誰贏,而應該教孩子將目標著眼於找到一個雙方都願意接受的解決方案。在衝突中學著辯論(argue),也學著適當讓步和妥協,這讓孩子變得更有韌性,也更能抵禦挫折。

在一個允許辯論的環境中,孩子學著使用語言捍衛自己的主張,同時又不得罪或者貶低別人的觀點,這是非常高的說話技巧。我們不是不能反駁別人的觀點,只是要注意說話方式和語氣。哪怕反駁,也要讓對方聽著能夠接受。

辯論中孩子還可以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並更好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家長平時在家就應該鼓勵孩子多辯論,不僅說觀點,更要列理由。

比如悠悠想要買什麼,哪怕是我不想買的東西,我也會先問問她為什麼,如果她能說出好的理由說服我,我就給她買。

德國幼兒園如何引導?

在德國幼兒園,老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 在晨圈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得到問候,包括因生病或度假而沒來的孩子也不會被忘記(Max去度假了,Mia今天生病了)

  •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並反覆討論和更新,教室不是老師的一言堂(適用三歲以上班級,當然也要看是什麼規則)。
  • 創造機會讓孩子成為幫助者和提建議者。當看到孩子需要幫助時,老師會問問旁邊的孩子:「你可以去幫一幫Max嗎?」 有孩子向老師求助,老師也會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問問周圍的孩子:「你們覺得這件事可以怎麼解決呢?你們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長期這麼做的好處是讓班裡的每個孩子都感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要關心他人,不能對其他孩子的事坐視不管。有孩子需要幫助,會有人主動伸出援手;有人被欺負,其他孩子看見了也會插手主持公道,或者告訴老師。

  • 集體出遊、集體生活(如小學及以上的夏令營)、小組活動這類活動形式最能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尤其是和同伴們在外過夜好幾天的活動,可幫助孩子迅速成長。家長們也可以自己多結伴組織類似活動。

除此以外,同伴的陪伴會讓孩子更有勇氣和自信。不想去的幼兒園、不想上的興趣班,都可能因為有了好朋友的陪伴而變得有趣起來。(戳《「你最好的朋友叫什麼?」竟然是德國三歲兒童體檢的考察項目!友誼到底對孩子有多重要?》)

在德國人眼裡,讓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時間與同伴自由玩耍,就是最好的早教。現在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有時候周末,我本來計劃在家和悠悠玩個桌游或者拼圖什麼的,但小朋友的媽媽打電話邀請悠悠去玩,我二話不說就把悠悠送過去了(我自己並不留在那裡)。因為我認為,孩子與同伴相處一下午的時間,比一個人玩桌游、拼圖的收穫大多了。他們就是在搶蚯蚓、爭著該誰當媽媽中漸漸發展出了人一生最重要的人際交往能力。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史上最靠譜的早教機構挑選指南
P102:理性思維的啟蒙_0
金寶貝早教機構怎麼樣?
【早教品牌】中國早教品牌排行榜
2-3歲寶寶的繪本推薦

TAG:早教 | 育兒 | 德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