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手機上癮?
來自專欄 針尖
你有「錯失恐懼症」和「觸碰依賴」嗎?
政見觀察員/譚宏澤
智能手機對於人們生活與工作的重要性已無須贅述。近五年來,中國智能手機每年的出貨量都在四億台以上,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超過了全國總人數的六成。智能手機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同樣會引發一些負面後果,比如對其的過度依賴、不分場合使用、對身體和心理可能帶來的影響等。
來自美國托雷多大學大學(Jon D. Elhai; Jason C. Levine),中佛羅里達大學(Robert D. Dvorak)以及澳門大學(Brian J. Hall)的研究者們近期就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性使用及其可能的心理影響進行了探究。
「錯失恐懼症」與「觸碰依賴」
該研究探討了關於智能手機依賴性使用的很多因素,其中比較有趣的是「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及「觸碰需求」(Need for Touch)心理。錯失恐懼症是指一種社會性焦慮,擔憂自己錯過了某些其他人正在經歷和關注的(美好、時髦或刺激性的)事情,因而要時刻去了解別人(熟人或公眾)正在做什麼、關注什麼、經歷什麼。是近些年來在社會心理及媒體研究中日益重要的一個概念。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人們這種錯失恐懼的心理與其對手機依賴、成癮的程度是呈顯著正相關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越害怕跟不上他人和社會的節奏,就會越嚴重地依賴智能手機,越更可能產生負面的後果,比如對正常工作、生活的擾亂、破壞現實中的人際關係等。同時,一個人的錯失恐懼水平越高,其對在現實生活中對自我能力、自主和人際交往的滿意度也就越低。
而「觸碰需求」指的則是另一種人格特徵,其具體表現就是下意識地渴望通過雙手來獲得觸覺信息。或簡單來說,就是經常希望手上能把玩點兒什麼,雙手不想閑著。歷史和當下其實有不少文玩商品是為了滿足一些人的這種需求。而研究者們發現,人們的觸碰需求度與其手機依賴度和手機使用頻率呈顯著正相關。即,那些觸碰需求更強烈的人更容易依賴手機,並且更頻繁地使用手機。
因此,在錯失恐懼和觸碰需求兩方面都有一定傾向的人應適當注意自己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和使用頻率。
手機依賴與心理健康
手機的依賴程度及使用頻率是否會影響使用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者們發現答案並不簡單。
總體而言,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和使用頻率會影響使用者的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出現的概率及程度。但是,這種影響並非直接、簡單的作用,而是受很多其他因素的中介與調節的。比如,一個人本身對於自我情緒的控制和調節能力、對自我狀態的評估與把控等,都會影響手機使用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簡單來說,儘管我們都倡導「合理」、「適量」地使用手機,但這並不意味著有一個統一的、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可以規定出每天用多久手機是健康的、用多久就是不對的。每個人對於手機是不是達到了「依賴」或者「有問題」的地步,不僅取決於其使用手機的客觀頻率與時長,更取決於其本身的自律性、自我情緒與認知的調節能力,以及手機使用是否對其日常工作與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只不過,那些更可能手機上癮的人群,比如上述的兩類特質者們,應當更注意評估自己的手機使用,並警惕其可能已經產生而尚未自知的負面影響。
當然,這項研究針對的是美國社會中的受過高等教育的青、中年白人們(均為美國常住居民,八成以上為白人,近九成接受過大學或學院的高等教育,平均年齡接近33歲,男女近乎各半,接近一半人的家庭年收入超過五萬美元),同樣的研究如果針對美國的其他群體,或者在中國重複,可能會得到不盡相同的結果。但總體而言,該研究給我們面對諸如「手機上癮」以及相關的類似「遊戲上癮」等一些列問題時提供了新的思路。社會現象通常是複雜的,簡單的、線性的因果關聯很誘人,但很可能因過於簡化而曲解了現實。
參考文獻
Elhai, J. D., Levine, J. C., Dvorak, R. D., & Hall, B. J.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need for touc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509–51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05.079
http://weixin.qq.com/r/fjmguDDE-m2BrXTb92x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毒品會讓人上癮?
※曾讓西方名校學生沉迷的「聰明葯」,如今已在電競圈生根發芽
※關於行為成癮機制的研究
※「很抱歉,我還沒好起來」 | 什麼事都怪自己你還真上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