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齋主人解讀《三字經》(01)

無齋主人解讀《三字經》(01)

這篇東西是無齋主人為了日後給幼子啟蒙而寫的,等吾家麟兒初長成,我打算教他誦讀《三字經》和《千字文》,傳統啟蒙套裝「三百千」中的《百家姓》因為並沒有內涵在裡面,不在我的啟蒙計劃里,以李漁的《笠翁對韻》替代之。孩子再大一些,便可以跟他一起背誦一些唐詩宋詞,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愛好。當然,如果我的孩子不喜歡這些東西,我也並不強求他死記硬背。通過讀這些啟蒙讀物,只是先慢慢嘗試在他心裡種下一粒種子。將來孩子長大以後,獨自闖蕩,遊學遠方,在讀書、工作之餘,心底還能有幾分詩意留存,這也是我的一些期望了。

《三字經》作為傳統啟蒙讀物,版本不一,無齋主人選用章太炎增訂本進行解讀。解讀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在讀誦的過程中對其內容有所理解,同時三字經裡面的典故可以擴展來作為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也許可以使孩子從小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一些興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第一句從字面上來說很簡單,就是說人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天性是善良的。但是這裡涉及到百家爭鳴中的一個哲學思想問題。在諸子百家中,亞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的看法卻是「人之初,性本惡」。三字經由於是啟蒙讀物,不宜寫太多陰暗面,因此採用了孟子的性善說。實際上在兒童教育中我們還是要告誡孩子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孟子的性善說是說對於人應該用教育去引導培養,而不是用制度加以規範。但是我們知道,現實社會中還是荀子的性惡說更加貼近人性。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的約束,人性的惡處就會無限放大,人性本是自私的,需要用法度進行管理,因此後來法家學說一度盛行。至於性相近,習相遠則是孔子的觀點,孔子認為無論人性善惡,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差不多的,而受到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人和人之間差別會越來越大。這就強調了教育和環境的重要性。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苟」就是如果的意思。秦朝末年,陳勝在大澤鄉起義時說:「苟富貴勿相忘。」就是說如果富貴了不要互相忘記。這一句承接上一句,是說如果不加以教育的話,即使天性善良也會改變。而如何進行教育呢?或者說教育的「道」是什麼呢?貴在專一。這個地方可以用荀子在名篇《勸學》中的話加以引申:「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這裡舉了孟母三遷的例子,進一步說明「教之道,貴以專」的道理。這個故事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而多次搬家,這裡強調的是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層意思就是說孟母用織布來給孟子說明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這一句是說母親在孩子成長中有非常大的影響。那麼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什麼影響呢?下一句就緊接著提到父親的作用。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五代末年的竇禹均,因祖居燕山鄰近的薊州,因此時稱竇燕山。古人喜歡用祖籍來稱呼,比如明代宰相張居正,是江陵人,所以也叫張江陵,還有同時代的權相嚴嵩,是江西分宜縣人,因此也叫嚴分宜。「義方」是指家教。竇禹均有五個兒子,由於家教有方,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這就是「五子登科」的由來。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這一句進一步說明父親和老師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養育孩子而不加以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在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中,父親往往是無形的榜樣。而教育孩子卻不嚴格,這是老師的過錯啊。這也是古時候所謂「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道理,老師教育孩子,要嚴格,孩子有了錯誤,老師可以懲罰。當然我們今天不提倡體罰,但是現在有些家長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允許老師批評,這樣也是不應該的,是矯枉過正,是對孩子的縱容,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是說孩子不學習是不應當的。小時候不學習,到老了又怎麼辦呢?在漢樂府《長歌行》中這樣唱道:「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註解。年輕人應當珍惜少年時光,抓緊學習,否則白髮之時就會徒增懊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這句話很簡單,是說一塊璞玉不經過精心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價值連城的精美玉器。一個人不學習,他就不知道什麼是仁義,不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這一句告訴我們應該學習什麼方面。孩子小的時候,一方面應該多親近良師益友,向師友學習,另一方面,要學習禮貌,要懂規矩,不能做熊孩子。現在很多家長溺愛孩子,小時候不教孩子禮貌,不給孩子立下規矩,孩子就會得到錯誤的引導。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舉了古代人物的例子,可以做睡前故事給孩子講。這一句是說黃香的故事。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非常孝順,在寒冬臘月的時候,黃香就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席子,讓父親能安寢。「孝於親,所當執。」意思是對長輩,對長輩的親人應該孝敬。「所當執」的意思是:沒什麼可說的,就應該這麼去做。當然這是古代的孝道,現代都是一家一個孩子,父母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群大人溺愛孩子,但是「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讓孩子從小有這個觀念,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一句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想來沒有人不知道吧。這一句是說「悌」的道理,孝悌我們經常連起來用,「孝」就是孝順父母,而「悌」則是對兄長要敬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兄友弟恭」。孔融長大後就是三國演義里的北海太守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兒子也很了不起,孔融上書痛斥曹操,曹操派人誅殺孔家滿門。孔融望著自己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對行刑之人求情說:「我死不足惜,但孩子是無辜的,能放過他們嗎?」行刑的人還沒說話,他的兒子卻對孔融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也就是成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出處。可見孔氏家風忠烈,稚童尚有如此見識。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這一句承上啟下。前面幾句講的是孝悌,也就是說教育孩子,首先要告訴他為人處世的一些禮儀問題,培養他的品德。在思想教育之後,就要增長孩子的見聞,教他各種知識。什麼知識呢,要懂數學和語文。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看重的方面。要了解最基本的數字和認識文字,才可以繼續深入學習更多東西。

《三字經》的第一部分就到這裡。下一次無齋主人繼續解讀第二部分。

如果大家喜歡,請關注無齋主人的公眾號並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各位支持厚愛。


推薦閱讀:

TAG:國學 | 幼兒啟蒙 | 《三字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