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了4個億廣告後的教訓!不懂流量,死路一條!

砸了4個億廣告後的教訓!不懂流量,死路一條!

來自專欄 病毒營銷陳軒

一、4個億的學費

北京有家挺有名的紅酒電商。獲客成本是130多塊,而紅酒每瓶均價只有60元

每年1個億,連續4年砸流量,但4年來銷量始終波瀾不驚地保持在每年3000萬,如今元氣大傷,裁員一多半,全面轉型做線下代理模式。

經濟日趨虛化的時代,沒有流量,必然沒有銷量。

實業企業要是理解不了小米的玩法,一定會跌坑撞牆摔跟頭。理論再光鮮亮麗,有啥用!投入產出比,永遠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今年7月,美特斯邦威創始人周成建說:「我曾經走了一些錯路,把互聯網當成使命,花了很多錢去買流量,但那些流量是留不住的,錢白燒了。如果把互聯網作為工具,還是極其有價值的。」

企業的根本使命是創造顧客,數字時代,顧客已經幻化為PV和UV,企業競爭轉化為對低成本流量的爭奪。

請小鮮肉做代言是為了流量,搞公益捐贈也是為了流量,90後美女創業者公開賣飛機杯是為了流量,80後程序員天天琢磨SEO是為了流量,70後企業家和足協互懟為了流量,60後領導人全世界飛來飛去同樣是為了流量。

有了源源不斷的流量轉化為真金白銀的利潤,企業才能活下來,產品迭代、交互設計、歸屬感營造等後續動作才能展開。但從哪得到低成本的流量呢?傳統的流量獲取方式到底靠不靠譜?

二、傳統營銷,也就只能搞搞培訓

美麗說花了3.38億冠名《跑男3》,收效甚微,創始人徐總說:「2013、2014年,互聯網公司冠名或植入電視綜藝是非常有效的,但2015、2016年後,即使是冠名所謂現象級的電視節目,也不過覆蓋了用戶幾秒鐘的時間,並不能有效地觸達某個三四線城市的目標用戶形成轉化。」

他甚至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打廣告來流量,這種東西好比空軍,你在天上開著飛機轉一圈,全國人民都聽到你的轟隆聲了。但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渠道』。」

我再舉個例子,幫大家算算費用銷售比

比如電視廣告,即使現象級的內容,如《舌尖上的中國》,也才1%的收視率,也就1500萬的到達,按千分之一的轉化,也就15000的轉化,客單價算到1000,銷售額才4500萬。

而舌尖2的冠名賣了多少?賣了1個億,客單價上了2200才能剛剛好湊夠廣告費。如果凈利潤算10個點,客單價更得上兩萬二。到最後,也就地產,汽車等高客單價的企業玩得起,還有燒錢的互聯網企業、規模效應起來了的快消品企業能走兩局。對於創業公司,怎麼算都不划算。

再算一個數字:2005年,淘寶的獲客成本是三塊;2018年,淘寶的獲客成本是139塊。也就是說,對於低單價的食品服飾等,要10次復購,才能打平引流成本。你得是什麼產品才能一上來就10次復購?

這也是2015年之後,很少有創業企業玩TVC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拉不來流量,算不過來賬。

虧大發了的紅酒電商,懊惱的美特斯邦威,悔恨3億打水漂的美麗說,證明一點:傳統營銷已經越來越搞不來流量,也就只能搞搞培訓。

2015年,我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創業,為了迅速獲得流量,在某省報投了38萬的廣告,結果你猜,來電量才19個,其中一半還是拉廣告的。

2016年年初我在成都出差,當地最牛的報紙發行量淪落為兩年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刊例價呢,反而還漲了。你說可不可笑?

2017年,我認識北京一位餐飲大佬,對美團外賣恨得牙疼,卻無計可施。

2018年,聽到一群酒店企業的老闆,對攜程「攜流量以令諸侯」的玩法,充滿恐懼和警覺。

沒流量的滋養,任何商業都是死路一條!

流量被別人捏在手裡,再大的企業,遲早也是死路一條!

三、移動社交媒體,是必由之路!

傳統媒體已經是沉船,那互聯網媒體如何呢?像百雀羚這樣,投上三四千萬,讓幾百個公眾號去分錢,然後呢,沒有然後了,銷售額在哪啊?當然如果純粹為了話題性就當我沒說,病毒營銷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創造話題性,但不會花上幾千萬去創造一個話題。

我一哥們創業時,在某垂直公眾號投廣告。早上9點圖文信息發出去,瀏覽量保持在110,到了晚上8點,奇蹟出現了,瀏覽量不到半小時,漲到了8300,看來水軍不專業啊。這麼玩,還不如直接CPM,CPC,即使有水,也不至於水成這樣。

總體而言,現在營銷的難度要比10年前高多了。這個難其實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是大眾創業時代,流量搶奪的激烈程度,比以前激烈多了;

其次呢?流量太瑣碎,太垂直難以有規模效應和範圍效應,稍微發散帶,費用預算又大得驚人;

最後呢?傳統媒體又貴又不好用,新媒體水又太深。而且我看questmobile數據,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今日頭條已經佔據了中國移動互聯網77%的使用時長。企業的話語權越來越弱。流量呢?在可預計的未來,自然是越來越貴。

到底如何獲得流量?其實我們稍微把思路往回倒一下會發現

BAT是以互聯網為底層構架,通過搜索、社交和電商獲得流量,而後以廣告、遊戲和電商的方式變現,構建起自己的商業帝國。從起點到終點,從毛孔到血管,從產品到投資,都是流量的外化和內化。

而如今呢?互聯網贏家通吃的效應越來越明顯。所以Facebook的凈利潤率能達到50%,阿里巴巴的凈利潤率能達到33%,對於創業者而言,或者對於新產品而言,如何繞開互聯網巨頭的封鎖,躲過他們設的局,如何不跌入傳統媒體的坑,而獲得低成本的持續的流量,成為當務之急。

於是,整個事情的思考脈絡就很清晰了:在這個時代,你做一個產品,或者你開了家公司,產品不錯,管理的也不錯,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知道的人太少,意向購買的流量不足。在目標客戶不知道你的時候,你打錯了方向,打光了子彈,那麼創業必然失敗。

我們的問題就是,在資金預算非常少的情況下,怎樣讓更多人知道,怎樣讓你的目標客戶知道,並且能願意和你進行資金流、信息流的交換。

營銷是經濟學的兒子,研究的也是核心資源如何優化配置的問題。手裡就這麼多錢,你是願意去雇一個專業人員,還是願意去砸微博的開屏廣告或者去砸幾個大號。砸出去之後,銷量能不能回來,利潤能不能回來。你整個項目的周期,是一年,兩年,或者三年,五年?家裡的餘糧還能扛幾個月?投資人還願意等多久?

我曾經開過玩笑,現在的創業成敗,某種意義上就是口袋深淺的問題。口袋深風風光光多活幾年,口袋淺,扣扣索索捉襟見肘。西遊記里,妖怪們在即將被孫悟空打死的0.01秒鐘前,被觀音娘娘接走了,我們有沒有這種關係和出路?幫我們遠離懸崖?對於沒有深厚背景的創業公司而言

一定是有的,唯一能抓住的路徑就是移動社交媒體。

移動社交媒體對於初創企業有四個優勢:

1、它是免費的;還有比這更大的優勢嗎?

2、它大大壓縮了時空的阻隔,將消息傳遞和交易的摩擦降到極致。

3、它是說服力極強且轉化率極高的神奇的網路。因為是社交鏈的載體,人與人的信任成本極低,品牌如果能沿著社交鏈傳播,相當於親友之間相互做背書,這比單純的曝光方式的廣告,轉化率要搞上幾十倍也不誇張。

4、一旦結合強有力的營銷信息,在移動社交網路上就有可能形成病毒營銷,這是對企業而言,這是低成本且有可能一夜風行天下知的營銷捷徑。

四、病毒營銷的本質是內容策略

在移動社交媒體上展開動作,通過營銷信息的打造,把一個營銷或者產品信息變成一個病毒,讓它在微博,微信,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等各個平台上去生存,去繁衍,去傳染,把目標用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內容的「餵養」系統。從而在虛擬世界之中,創造出一個基於內容生態的品牌,以這種信息流獲得目標用戶的資金流,完成價值交換。

我堅信,對於創業公司或者新品牌而言,這是最好的導流和留住流量的方式。

因為這種流量,是基於價值觀等更深刻的認同所吸引過來的,歸屬感更強。所以不存在像刷cpm哪樣的「露水姻緣」。這種流量是品牌感召元素精心組合的結果,與受眾的情感更契合,能超越商業創造更真誠的參與感,最終實現線上線下全渠道的聚合轉化。

做內容、養粉絲、賣產品。是這個時代創業的9字真言。讓品牌變成真正的活著的生命體或者稱為IP。產品就是內容,品牌更是內容,企業家自己也要變成一個內容或者俗稱網紅。

5年前,我在上海一家4A公司待過,當時老外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深——從媒體購買者變成內容創造者。這條路是企業家或者創業者必走的一條路。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我覺得整個無論是創業還是職業生涯都會比較艱難。品牌本身沒有意義,病毒營銷就是要直面而且要解決銷售額的問題,營銷人的宿命就是要靠好的費銷比來證明我們的價值,不是嗎?

OK,對本節內容,我們做個小結吧:

?1、營銷人的能力高低,取決於他能為自己的生意導入多少流量;產品人能力的高低,取決於他能多狠地黏住客戶;品牌人能力的高低,取決於他能為企業挖多深的護城河。

?2、在移動社交網路上創造強有力的內容,才可能創造出一夜風行的病毒現象。

?3、病毒營銷六字真言:做內容、養粉絲、賣產品。讓我們從媒介購買者華麗轉身為內容創造者吧。

最後,互動一下:

請大家思考下:給你400萬,你如何推廣快消品?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


推薦閱讀:

17零基礎學習品牌策劃——理性利益訴求和感性利益訴求運用
惠州廣告策劃公司哪家好
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怎麼讓嘈雜的世界聽到你的訊息!
惹怒一個文案,就是這麼簡單
八點辦移動辦公|那些年我們相信的廣告 為何在移動互聯時代失效?

TAG:流量 | 營銷案例 | 廣告策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