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交給他們好了
來自專欄 瞎說大實話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法律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交給他們好了
無論是日漸普及的共享單車,還是其他隨著互聯網時代發展而誕生的新事物,只要一與「公眾」掛鉤,都多少映射出國民素質縮影。
就像電影《無人區》,一旦將人置於沒有規範的環境下,就像把野獸放歸原野。
如此簡單明了的結論,網上四處可見。但真實情況真的如此么?
有句話說得好,遇到任何複雜問題,你腦海中冒出來的第一個觀點,往往是錯的。
或者說,至少是不理性的。
以二元論給人性下判斷,是很容易。悲觀也好,樂觀也罷,都是站在道德倫理角度下,對「人性」這一科學範疇的事物做判斷。
而道德判斷,天生帶有偏好。
就像給理性穿戴上華服,幾人歡喜,幾人無語。
當然,純粹理性批判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
我們依然會厭惡不遵守規章的人。誰都不願意,看見滿街垃圾,聽見半夜廣場舞音樂,還有亂停亂放的汽車。
但我們卻很少意識到,這些看似素質低下的行為,不一定出於本願。
你以為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恰恰相反,作為龐大群體中的孤獨個體,我們一舉一動,都在受到某種心智手段影響。大到媒體幾則煽動性熱文,引發愛國青年群情激憤;小到路邊烘焙店的燈光布景,讓你多吞下幾百大卡熱量。24小時內做出的無數決策,絕大部分都與自由意志無關。
聽起來像是個反烏托邦的故事,談不上恐怖,也多少有些不安。但若是運用得當,心智控制卻是維持秩序最有效的一種力量。只需要簡單幾個手段,就能讓成千上萬人循規蹈矩,解決困擾你我的一些煩人問題。
這部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的12集紀錄片:《人群控制學問多》,
正圍繞這一問題展開。
由行為心理學家,舞台設計師和演員組成的小隊,以一系列有趣社會實驗,解決困擾民眾生活的頑症雜疾。
無關戰爭,饑荒,傳染病這種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問題。而聚焦超速、盜竊、亂停亂放、乃至肥胖這些時刻在你我身邊發生的不良行為。
如果說哪種交通違法行為最為泛濫,非超速無疑。甚至有人說,如果你上高速不超速,那肯定新手剛上路。
國內超速最高紀錄,前兩年由一位浙江司機創造。每小時258公里,上趕著為優化人類基因做貢獻。
面對這種問題應該怎麼辦?大部分人恐怕都會想到懲戒:通報、罰款、吊銷駕照,更狠點關進牢里畫圈圈。
但其實懲戒對於違法行為的約束十分有限。就算是路網法規更健全的美國,每年也有上萬人死於超速事故。
這些風一樣的男子並非不知超速危害,是人性固有的樂觀偏見,讓他們不相信厄運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於是,行為改變專家丹尼爾·品克想出了新招。他反其道而行之,不去懲罰超速司機,而是獎勵不超速的人。
他們在超速事故高發地點,設置測速標牌。對每個遵紀守法的司機,獎勵10美元。
結果驚人有效,10美元獎金雖然微薄,卻讓超速人數大幅度下降。
這就是所謂「正反饋」效果,人們都喜歡獎勵與讚賞,而非一直被責備。
責備雖然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行為,但更多時候,卻可能激起反抗。
所以,在你做了一些不喜歡但很必要的事,吃上兩塊糖,聽上一首歌,就容易堅持下來,直到成為習慣。
那麼闖紅燈呢?在美國,每8分鐘就有一名行人因闖紅燈而受傷。
但你也不能指望,每個路口都設置專人,對路人披紅戴花,表揚鼓勵一番。
說客小組想出了個更巧妙的法子,幾乎不會佔用社會資源,就能讓人們「搶著」等紅燈。
他們在路口安放了一台拔河遊戲機。你可以在等綠燈時,玩一會小遊戲。
大部分行人闖紅燈,不是因為差那麼幾秒拯救世界,也知道肉體凡胎敵不過鋼鐵機器,而是因為——無聊。
簡單一個拔河遊戲,分分鐘消去了等待的時光,遠比樹立禁止標牌有效有趣。
換句話說,它給了人們一個「等待的理由」,將遵守秩序從被動接納,變為了主動選擇。
而這種「遊戲法則」還能升級,說客小組在一處小便池裡動了點手腳,希望能大大降低清潔員的工作量,也不至於讓人剛進門便被熏得翻跟頭。
你以為是在牆上貼個「尿不進說明你軟,尿不準說明你短」的標語?
錯,對不短也不軟的漢子來說。上廁所天女散花,往往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种放松,而降低了控制的慾望。
找到因果關係便能對症下藥。但高大上的說客小組不滿足貼個蒼蠅,而是直接搬來了一套投籃遊戲。
只要你瞄準、使勁、全神貫注,就能拿高分,還能與你隔壁的哥們一比高低。
正所謂,英雄惜英雄,沒有什麼榮譽,比得上對手的尊敬。
激勵效應,好勝心理。不知不覺間,問題迎刃而解,還節省了納稅人的花費。
你若以為行為心理學手段只能作用於群體,那可就領會錯了。
只需簡單幾個步奏,就能幫助每位關注小十君的女神,無痛完成終身事業——減肥。
實驗源起於保護長途司機身體健康,避免暴飲暴食引起諸多疾病。
時間緊迫,身體疲累,加上長途開車累積的心理壓力,司機總喜歡大快朵頤。
就算餐廳蔬菜區有提醒,也難以遏制肉食動物對脂肪與碳水的衝動。
甚至這種素食推薦,反會讓人心安理得選擇高熱量食品。
就像開封菜等快餐店,會用嫩綠菜葉裝點菜單。
它利用人的錨定心理,「我看到了蔬菜,就好像在心理上獲得健康」,更心安理得大吃大喝。
PS:這也是一種消費者心理操縱手段。
所以,一味強調健康飲食重要性,往往適得其反。更好做法是順勢而為,在人們不會意識到的時候,潛移默化影響飲食習慣。
比如,把盤子縮小,並換成深綠色。
一方面減少能裝的食物,一方面讓主食看起來更顯眼,讓蔬菜看起來量更少。
比如,讓餐廳環境更加宜人。更安靜,更舒服,更能讓人放鬆情緒。
如此一來,客人便放慢了吃喝速度。吞咽變慢,大腦便能更快釋放荷爾蒙,讓飽腹感顯著。
結果驚人,客人們進食數量大幅下降,而蔬菜消耗量反而上升。
這種方法,各位在家裡也能嘗試。只消一套餐具,加一點音樂,便能輕鬆健康。
當然,所謂行為控制涉及方方面面,上至維護社會秩序,下至保持身體健康,無處不涉及。
無需利用懲戒震懾人性,無需採取規範框定行為, 只消一些心理手段,便能引導人性。
在犯罪率高發的紐約布魯克林,罪犯多到每個家庭都有人蹲在號里。
但當地來了個女警長,一番大刀闊斧改革,讓社區徹底改頭換面。她選派好警察,挨家挨戶訪問,不僅幫孩子上學找工作,趕上過節還登門送火雞。
用中國話來說,這就是給群眾送溫暖。讓人們知道有人關心,知道自己的話有人聽,這便是用「互惠效應」,換來權威的合法性。
對人性悲觀也好,樂觀也罷。單純道德批判雖然容易,但並不能改變毫釐。所謂本性難移,人人都有自己的動機和思維方式,個體差異也導致了改造的局限與無力。
但我們不必為此感到悲哀,也不必試圖壓制人性。我們只消理解它,再利用它,引導每個人在其天性之上找到進步動力。
畢竟,與其改造人性,不如使用人性。
點擊下方鏈接,可觀看紀錄片。
網易公開課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