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廠商正在下一盤大棋,自主晶元有救了?

瀏覽器廠商正在下一盤大棋,自主晶元有救了?

來自專欄 淺黑科技

前陣子中興被美國制裁的事情一出來就有人問:

「中國當年在一窮二白的條件都能造出「兩彈一星」,為什麼現在卻被自主晶元問題絆著?」

五一假期那幾天幺哥在家打遊戲,忽然想明白了:國產自主晶元這麼多年發展不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微軟和英特爾給「滾雪球」了。

滾雪球,遊戲玩家的常用語,指的是開局時對陣雙方中其中一方獲得一點點優勢,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優勢很容易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哪怕雙方水平相當,哪怕初始優勢非常小,只要「雪球」一滾起來,最後都會一發不可收拾。

下面來看看全球晶元巨頭Intel 的滾雪球之路。

正所謂想要混的好,雪球滾得早,Intel 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 Intel,很大程度是因為雪球滾得早。

上世紀80年代,IBM在業界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將晶元和操作系統的訂單分別派給了英特爾微軟

從那時起,這對好基友就形成了一種默契:

微軟負責提供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每隔一段時間就升級系統和軟體,吃掉機器性能,迫使用戶升級硬體買新機器;英特爾則適時地推出新硬體,並針對微軟的操作系統進行指令集優化,讓它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能穩定流暢運行。

這就樣,這「哥倆」壟斷桌面電腦市場長達幾十年之久,遂後人謂之曰:「Wintel 聯盟」。

Wintel 聯盟的大雪球滾了三十多年,至少滾出了三樣東西

1. Windows 系統和英特爾的晶元在使用中不斷迭代,技術和體驗越來越好了。

2. 他們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軟硬體生態系統,無數軟體開發者在 Windows 系統下開發辦公、娛樂等軟體;眾多硬體設計公司圍繞英特爾的晶元來設計方案

3.他們都在滾雪球過程中累積了無數專利,從而更加鞏固原有地位。

最終,這個大雪球把微軟和 Intel 分別滾成了操作系統和晶元的代表。

在不少人的認知里,操作系統就等於 Windows ,一說起晶元,腦子裡就是 Intel 的經典廣告:燈,等燈等燈!

這時自主通用晶元和操作系統半道殺出來,一臉耿直地告訴人們說別用 Wintel 的產品了來用我的吧,國產,自主可控!

可是,人們早已用習慣了那些在 Windows 系統下開發的軟體,一問之下發現裝國產系統的電腦要麼用不了 Office 軟體 、要麼用不了 QQ ,要麼不能玩吃雞LOL等等,總之各種不能用或不好用……

理論上,國產自主晶元和操作系統想達到 「Wintel 套餐」 的使用效果,就得挨個對 Windows 下的軟體進行移植、適配和二次開發。可是,微軟 Windows 操作系統上的軟體生態積累了幾十年,是全球無數開發者們共同完成的天文級浩大工程,人家滾了幾十年的雪球,哪能讓你這麼容易就複製出來?

話說做自主晶元和操作系統或許真的比造原子彈難,因為它是全球開放的市場,不光要技術達標做得出來,還要考慮市場競爭和用戶體驗,不然最後人們還是會用腳投票投向 Wintel 的懷抱。

事實果真如此。一方面人們不斷高呼:「核心技術是用出來的,只有在用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升」,一方面國產晶元廠商們一度陷入「沒有人用」的死循環

產品做得不如對手好,於是用戶不願意用,沒人用就沒法快速迭代升級,導致產品體驗進一步落後於國外對手,更沒人願意用……

而 Wintel 這邊呢?幾十年來全球人民樂此不疲地幫他們推動雪球,雖然近幾年速度有所下降,但雪球體量仍在不斷擴大……

哪怕到了現在,開發者們依然圍繞著 Wintel 在開發各類軟體,吃瓜群眾還是每天用著 Windows 系統並幫它迭代改進,每天用著 Intel 的晶元,幫助它鞏固地位……

想改變現狀,當務之急就是想辦法把自主晶元用起來!建立自己的正向循環,滾起自己的小雪球,哪怕一開始再小,只要加以時日便可大得飛起。

自主 PC 晶元廠商之所以會陷入「沒人用」的死循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Wintel 的存在,由於晶元市場是全球開放自由競爭的,而國內廠商又基本是沿襲著 Wintel 的老路子,所以一直被「壓制」。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不按照 Wintel 的「晶元+操作系統」老路子,用別的方式來實現彎道超車呢?

我覺得有。

說到這,不得不說一下筆記本中的異類:Chromebook。

2011年, Chromebook 橫空出世,在 Wintel 全面統治PC市場的情況下撕開一道口子。才過了兩三年,它就常年位居美國亞馬遜商城筆記本電腦銷售排行前列,並且在教育細分市場的普及率高居第一,全面超越 iPad/Mac 和 Windows產品。

Chromebook 最大的創新之處,在於它沒有遵循傳統的「晶元+操作系統+應用」的套路,而是直接把瀏覽器變成了操作系統

Chromebook 搭載的是谷歌研發的 ChromeOS 系統。簡單理解,就是一台電腦里只裝了一個 Chrome 瀏覽器,所有的工作娛樂都圍繞這瀏覽器及其拓展插件來進行

2013年某網友興高采烈給自己電腦刷了ChromeOS系統,然後……

沒錯,整個電腦系統就是基於一個瀏覽器改造的,不僅可以滿足基礎辦公文檔處理、娛樂需求,而且非常省電,還比一般的電腦便宜一大半。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譚?

其實早在1995年網景公司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款瀏覽器時,就有人提出「Web is computer」 的說法,希望在瀏覽器里順暢運行各類應用

但是早些年受限於技術水平限制,複雜的應用和遊戲都很難渲染,並且當時的CPU、GPU及相關硬體的製造水平也難以支撐瀏覽器高強度運算處理。

但是 Web is computer 的夢想並沒有消逝,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硬體計算速度的飛速提升,人們開始在網頁里玩起了各種姿勢,不僅開發了在線文檔編輯之類的簡單軟體,甚至連 Photoshop、CAD 或者視頻剪輯一類的傳統意義上的「大型軟體」也能網頁里輕鬆運行。

(我試著用瀏覽器運行了一下PS……感覺良好)

網頁遊戲也做得越來越精緻,畫質和流暢度都趕超早幾年安裝在電腦本地的遊戲了。

渣渣輝代言的貪玩藍月網頁遊戲其實畫質已經超過早年網遊《傳奇》的水準

甚至連「吃雞類」遊戲都可以直接打開一個瀏覽器直接開玩,這些早幾年想都不敢想。

像極了網易《荒野求生》的頁游《最終使命》

這些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兩個新技術:

Web Assembly 和 WebGL

Web Assembly和WebGL這兩項技術,最早是開源社區貢獻給Firefox,隨後Google Chrome瀏覽器也開始支持這兩套標準。在國內,用戶量最多的瀏覽器360瀏覽器也已經具備了完整的 WebAssembly 和 WebGL 能力。

目之所及,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瀏覽器也支持這兩個技術標準。

而這兩套標準帶來的影響,就是加速各種應用從C/S客戶端結構雲計算遷移。簡單來說,就是讓原本只能在本地安裝運行的程序現在能直接丟到瀏覽器里使用,還能確保高效!

據統計,絕大多數場景下的性能損失都能控制在10%以內,這意味著大多數用戶根本感受不到和本地應用的差異!

回到自主晶元的話題上,問題來了:

國內晶元廠商有沒有可能和國內的瀏覽器廠商合作,開發出一個類似於 Chromebook 這樣的技術生態,直接繞過「晶元+操作系統+客戶端應用」的模式?

據我所知,國內有不少晶元廠商,如果每個廠商都要針對不同的晶元架構、OS環境去各自做客戶端適配,勢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但是只要晶元製造商跟瀏覽器做好對接,完全可以將各家國產晶元整合起來

晶元廠商只要做好瀏覽器的兼容性,其它應用的兼容性都可以由瀏覽器解決。這樣國產晶元廠商就從原本的競爭關係變成了共生關係,共同開闢出新的市場。

但是……他們願意合作嗎?

我把這個問題諮詢了360瀏覽器某內部人士,他告訴我:360即將啟動一項計劃,推出適合國產晶元的瀏覽器,解決適配和兼容問題。他說,360預測隨著計算能力向雲端集中,瀏覽器極可能是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制高點

目前360瀏覽器有超過4億的活躍用戶,在技術和用戶體驗方面,具有超過十年的積累,加上對WebAssembly和WebGL的支持,未來在雲計算時代,或許能破解自主晶元上應用匱乏、生態體系薄弱等難題。

但是,打造新的晶元生態這件事不可能單方面完成,必須晶元廠商和瀏覽器廠商全力配合才可能實現。

他提到,Google做Chrome瀏覽器時如果涉及指令集和性能優化,Intel 會專門出了一個團隊來幫助Google優化性能。國內廠商也可以借鑒谷歌 Chrome 和 Intel 的開發模式。

這事兒如果能成,或許再過不久我們真的能用上自主晶元廠商和瀏覽器廠商合作推出的XXXBook,並且隨手開個網頁玩吃雞了。。。 。。

再介紹一下我自己吧,我是謝幺,科技科普作者一枚,日常是把各種技術講得連女朋友都能聽懂。如果有什麼有意思的科技問題,可以在知乎@謝幺,或者搜索微信:dexter0。不想走丟的話,請關注【淺黑科技】!

推薦閱讀:

推薦 5 款超好用的 Chrome 瀏覽器插件,文末有從別人的電腦移植插件的方法
初識Web Worker
網頁入侵最後一道防線:CSP內容安全策略
一款超酷的Chrome插件

TAG:網頁瀏覽器 | 晶元集成電路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