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 印度家長擇校大戰,是不是也戳中你的痛點?

《起跑線》| 印度家長擇校大戰,是不是也戳中你的痛點?

來自專欄 42 FILM

本文首發於24樓影院(movie24luo)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被以孩子為由的「正義」訴求所包裹的這句話,想必會戳中諸多天下父母心。沒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為了讓孩子擠入名校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做家長的都在所不辭,哪怕超出能力範圍,也要試一試,拼一拼,搶一搶。

這句話出自印度電影《起跑線》的中文版海報,在印度版海報上,所對應的一句是:「Cheating, Lying.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

欺騙與謊言,正是《起跑線》中拉吉與米圖夫婦為了讓女兒皮婭入讀名校,竭盡所能的全身解數。

拉吉經營著大市場里一家生意興隆的服裝店,物質條件綽綽有餘,是典型的中產階層。在妻子米塔極力要求之下,搬入名校學區的豪宅,也算是不費吹灰之力。然而,金錢撼動不了階層身份的界限。光鮮的華服掩飾不了暴露原形的口音,喜歡油膩的口味,以及對市場style流行樂曲的天生熱愛。

米塔精心準備的上流社會交際party因為父女倆在全場精英父母眼中的尬舞而失敗了,皮婭因為不說英文而遭到精英小朋友的排斥,拉吉夫婦顯而易見的暴發戶土豪風自然入不了名校校長們的法眼。

拉吉夫婦躋身上流社會的戰術以失敗告終,卻偶然發現名校每年都有留給窮人家庭的名額,於是決定鑽政策的空子,裝窮搬進了貧民窟。在經歷了一系列搶水搶米搶工作的貧困生活磨難之後,皮婭幸運的被選入了名校。可是,拉吉一家結識的貧民窟朋友希亞姆的兒子卻沒有這麼好運,落選意味著他唯一可以改變自己階層命運的機會沒有了。

印度近年來有諸多以教育為話題的電影,在中國引發熱議。如阿米爾·汗大神的幾部高分之作,《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鬧寶萊塢》,以及去年在國內口碑票房雙豐收的《摔跤吧!爸爸》。其中對於教育的批判、反思和希冀,讓同樣身處人口大國,教育大國的我們,產生著強烈的共鳴。

薩基特·喬杜里執導的《起跑線》在題材的處理上,讓我們對印度電影又一次肅然起敬。它將矛頭大膽地直指印度教育體制的不公,並藉此揭露其深層的原因,來自貧富懸殊,階層固化的社會現實。

極具現實意義的題材,喜劇幽默的處理方式,著名影星伊爾凡·可汗精湛的演技,令本片不負眾望,獲得2018年印度電影觀眾獎(Filmfare Awards)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這個印度電影界的重磅獎項始於1953年,被譽為印度電影奧斯卡獎。

《起跑線》事實上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中文譯名,其英文片名Hindi Medium直接指向的是印度中產,這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階層。拉吉夫婦的擇校大戰,被演繹得詼諧又浮誇,種種幽默的嘲諷,將中產階層在社會夾縫中所練就的偽善與道貌岸然一一戳穿。但是,喜劇的形式也包含著創作者對於人物的同情,在他們光鮮富足的背後其實是岌岌可危的小心翼翼與被現實裹挾的焦慮不堪。

米塔的出場,把女兒皮婭裹得像個粽子,噴上防蚊水,抹上防晒霜,戴上防護頭盔,滑滑梯還得用紙巾抹得乾乾淨淨。她人生中最大的惶恐就是擔心女兒進不了名校,不讀名校就學不好英語,說不好英語就害怕與人交流,就無法適應社會,於是在孤獨與沮喪中吸毒墮落。

經過入學顧問指導的精心設計和炮轟式課程的安排下,皮婭的面試技能總算過關。但是考完孩子還要考家長,當拉吉夫婦穿著Burberry風衣,戴著CHANEL項鏈,Dior耳環,Prada墨鏡,全副武裝來應對面試時,讓人對這荒謬與虛妄爆笑不已。

然而,現實往往比電影故事更加誇張更加令人哭笑不得。

當入學顧問義正言辭地警告拉吉夫婦「你們太晚了,在懷孕的時候就要開始了」,讓人想起前兩年香港TVB製作的一檔系列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其中有一位接受採訪的准媽媽說:「當然要贏在子宮裡。」因為各種培訓班非常火爆,需要提前預定搶報,甚至有些名校只收一月寶寶,以致於焦慮的父母們,連受孕的時間也要爭分奪秒,清楚算計。

家長接受名校面試顯然也不是印度獨有的現象,去年熱議的上海幼升小某校面試調查中,不但曝出要看家長身材,肥胖的不要,還要填寫爺爺奶奶的學歷和工作單位,一副嚴查三代的架勢。無怪乎,有家長面試後在朋友圈寫道:「愧對小女,愧對列祖列宗。」

在這個拼爹拼媽甚至要拼爺爺奶奶的焦慮時代,我們總是在討論,卻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為了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家長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人也在所不惜,那麼,成年人們,你們是否還記得兒時的你想要成為怎樣的大人?

這或許已經成為現代社會視而不見的悖論了,大人和孩子們都在這個鏈條上身不由己、疲於奔命地運轉著,唯恐落後一步。以致於當我們在看到影片的快樂大結局時,既為此感動和歡呼,又清醒地意識到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希冀。

貧民窟朋友希亞姆為幫拉吉捨身籌學費,打動了拉吉,讓他為自己的謊言背負內疚和歉意,捐款給公立學校贖罪,進而戳穿名校虛偽的面目,讓自己的孩子離開了這裡。這大概圓滿得像一個美夢。

影片中,當希亞姆得知真相時,憤恨的不是對方的金錢,而是富人盜竊了窮人的權利。教育不公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畸態。真正理想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讓他們有著相同的起跑線。正因如此,我們需要這樣造夢的故事,我們需要這樣發聲的作品。


推薦閱讀:

教養缺失的父母能否教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獨家乾貨 | 上海各區25所公辦示範園盤點
如何評價大學採用學生互批大作業,扣別人多少分就給自己加多少分的制度?
在你記憶里,你老爸或老媽影響你最深的一句話或一件事是什麼?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該怎麼辦?

TAG:教育 | 印度電影 | 起跑線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