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6450字的廣告,如何開啟1.8萬億美金的華爾街傳奇?

一篇6450字的廣告,如何開啟1.8萬億美金的華爾街傳奇?

來自專欄 增長黑盒

大家好,這裡是yolo@增長黑盒。我之前讀《原則》這本書時,就對Dalio的一句話印象深刻:「我由此認識到研究歷史的重要性,它能大大拓寬你的認知,而不是局限於自己經歷過的事。」看得到過去,才能看得清未來 – 所以,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70年前的經典營銷案例,探索增長黑客必備技能-內容營銷的前世今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1940年的一天,紐約《商業周刊》的主編路易斯.恩格爾(Louis Engel)接到了一位老朋友的電話:美林證券公司(Merrill Lynch)急需一名營銷人才,你要不要考慮跳個槽?

此時,路易斯在媒體行業經歷10年奮鬥,剛剛在紐約站穩腳跟 – 手頭的工作待遇優渥,還算體面。所以,為了安定的生活,路易斯並沒有接受這個邀請

路易斯.恩格爾

但從這一刻開始,路易斯就與美林證券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段傳奇也拉開了序幕。

轉眼6年過去了,路易斯卻迎來了嚴峻的考驗 – 《商業周刊》管理層大換血,自己眼看就要失去工作。突然,他想起了來自美林的那個邀請。於是在1946年的夏天,他來到美林證券,參加了公司合伙人文斯洛普.史密斯(Winthrop H. Smith)舉行的面試。可不知道為什麼,他再次拒絕了這個offer

後來,受到命運感召的路易斯回心轉意,試探性的給史密斯打了一個電話,再次應聘「廣告營銷經理」這個崗位。終於,在一波三折之後,路易斯於1946年11月正式加入美林證券,成為了西裝革履的華爾街一員。

美林證券辦公室

1. 扭轉頹勢

但路易斯很快發現,此時的美林證券正深陷泥潭。擁有30多年歷史的美林證券早已名震全美國,但其面對散戶的證券經紀業務(說白了就是拉普通人來開戶買股票)一直進展不順。早在1930年,為了強化該業務,美林特意孵化出子公司E.A.Pierce,專註將股票債券賣給散戶投資者 – 曾經給路易斯面試的文斯洛普.史密斯正是這個公司的負責人。為了發展E.A.Pierce,史密斯做出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創新之舉,比如應用IBM提供的設備(當時還沒有計算機)處理交易數據,並建立了長達2.3萬英里、全美國最大的私人電報網路,以提高交易執行的效率。

光環加身的E.A.Pierce迅速成為當時最大的證券經紀商,不料「大蕭條」卻突然降臨。E.A.Pierce一蹶不振,財務狀況越來越糟糕。儘管熬過了最難的幾年,等到了美國證券市場的復甦,E.A.Pierce的業務卻一直停滯增長。由於美林的散戶經紀業務是完全剝離到Pierce上面的,這意味著美林很可能搶不到散戶投資這塊蛋糕了。萬分焦慮的幾個老闆終於有了主意:把E.A.Pierce重新合併到美林證券,咱們自己來做散戶的業務!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

1940年,也就是路易斯第一次接到邀請的時候,美林併購完成,由查理.美林,斯洛普.史密斯,羅伯特.馬高恩三位合伙人共同管理。但是,情況並未有任何好轉,這塊金字招牌依然無法吸引散戶,業務增長十分緩慢。

為什麼沒人願意來開戶買股票呢?身負重任的路易斯發現了幾個營銷難點:

1.「大蕭條」帶來的恐懼還未消除,普通民眾對股票避之不及在今天,你能看到無數「美女股神」在微博上教你怎麼賺錢,各種股票培訓課非常火爆,大家對炒股暴富這件事充滿了期待。但在70年前的美國,普通人不相信股票能賺錢,因為大蕭條的教訓已經擺在這裡了。炒股 = 虧錢,股票經紀人 = 騙子,這種印象已經深入人心。事實上,直到50年代,社會才對股市重建信任,道瓊斯指數終於恢復到25年前的水平。

2.股票投資的專業要求高,普通散戶難以上手那個時代的股票交易可不是在APP上點幾下那麼簡單。由於技術的局限性,普通人想要查詢實時的股票價格都很困難(一般要跑到交易所盯盤),看板上那些飛快跳動的數字就像天書一樣難懂。另外,想要買入賣出股票,就需要聯繫經紀人,然後用電報網路提交訂單 – 儘管美林擁有先進的設施,但交易周期還是很長。整套流程對於一般人來說非常難適應的。

3.缺乏市場教育,大眾對股票證券的認知較低那個年代,紙媒是最具統治力的營銷渠道。香煙、服飾、電影等產品,都可以用生動的形態(比如美女)在紙媒上展示出來,迅速吸引人們的注意。而股票卻是一種極度「無聊」的產品,營銷人很難找到一種方式把「投資賺錢」這個概念普及給大眾。另一方面,受到大蕭條+二戰的影響,股票投資的市場教育出現了很大斷層,一些新興的中產階級甚至對股票一無所知,更別提主動來開戶了。

在加入美林證券之前,路易斯自己實際上是個標準的「股票小白」,經過一番鑽研才對行業有了理解。他立刻想到:那些在報紙上讀到美林證券廣告的人,其實與過去的自己一樣。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通過廣告去教育這些「小白」,讓他們對股票投資產生興趣和信心。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路易斯一直貫徹了這種營銷邏輯:

把複雜的概念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出來,向用戶傳遞「有用的」信息,從而讓他們主動找上門來。

他發揮了過人的營銷天賦,制定出極具「入侵性」的廣告策略:大量投放「軟文」,鋪滿報刊和私人郵箱(我們今天所謂的垃圾郵件)。路易斯不僅將股票投資過程寫成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同時用直白的口吻陳述了人們對於股票潛在的疑惑,並一一進行解答,直擊他們的痛點(比如「為什麼要投資股票?」)。這與陳舊的推銷式廣告形成了鮮明對比,讀者不僅不反感,還充滿了閱讀興趣,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響

這種理念正是公司創始人查理.美林(Charlie Merrill)多年來苦苦追尋的東西。於是,路易斯立刻在美林證券得到了重用,受到大boss全力支持。

查理.美林

不看效果的營銷都是耍流氓 – 解決了「吸引用戶」的問題,路易斯還要考慮如何進行銷售轉化。

他的第一個突破點,就是「收集銷售線索」。當時的報紙廣告,在Call To Action(喚起用戶,使其產生指定行為)環節特別弱,一般只會留下一個通信地址或者電話 – 用時髦點的話來說,就是轉化率特別低。他想到,可以在廣告上邀請潛在客戶填一張申請表,留下自己的個人信息並郵寄給公司。作為交換,公司會提供一些免費的offer。

不過,他們憑什麼會花時間來填這張表?怎樣的offer才對潛在用戶有足夠的吸引力呢?路易斯忽然想起來,美林證券內部其實有一個很強大的研究部門,專門分析現有客戶的投資組合,並給予他們指導。於是,他立刻衝進了合伙人的辦公室:「看在上帝的份上,公司有一個專門分析散戶投資組合的部門,我們卻從來沒有宣傳過它?!」

幾位老闆馬上給路易斯開了綠燈。隨後,他制定出一個新的廣告方案:在各大報刊上通知讀者,美林證券正在免費提供個人投資組合分析服務,只需要填一張申請表就可以了。廣告推出之後,立刻吸引了近千名散戶填寫申請表,眾多銷售線索蜂擁而至。

在之後的時間裡,路易斯的這套營銷體系雖然非常奏效,卻也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投資分析部門的工作負荷過大 – 部門負責人曾多次給馬恩高施壓,要求公司減少路易斯的廣告活動。所幸馬恩高站在路易斯這邊,替他擋下了。不過,路易斯也意識到,免費offer換取銷售線索無法成為長久之計,美林需要一種更高效的廣告+線索收集策略

2. 書寫傳奇

1948年的秋天,路易斯基於之前的測試結果,策划出了一個更加「異想天開」的方案:

買下《紐約時報》一整個版面,刊登一篇6450字的廣告。

而這個廣告正是一篇名為《What Everybody Ought to Know about This Stock and Bond Business》的長文,可謂彙集了路易斯的心血:他計劃用17個直白的問題,詳細解釋了什麼是股票/債券,如何運作,有什麼價值,如何賺錢,怎樣購買。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可以通過這篇文章理解證券市場的原理和價值 – 如果把它形容成一部證券投資的教科書,一點都不過分!

那麼,如何收集銷售線索呢?路易斯的計劃是:

在文章尾部添加一個CTA模塊,告訴讀者只需要給美林回信,就可以免費獲得一本手冊 – 其內容就是這篇長文。

但是,當這個方案呈遞到美林三位老闆面前時,大家卻覺得這實在是太荒唐了

眾Boss提出了三點質疑:

  1. 買下《紐約時報》整版需要花費5000美金– 這相當於公司全年開支的2%!究竟有多少人會回復郵件?又有多少人最終能夠成為客戶?公司賺到的錢能否cover這筆預算?由於世界上沒人這麼干過,所以ROI根本無法預估
  2. 把廣告列印到小冊子上,還期望別人主動來領 – 這事實在是可笑。誰會對如此無聊的「廣告冊子」感興趣呢?在整個紙媒廣告歷史上,從來沒有成功的先例。還有,美國人都有剪報的習慣。如果讀者真的對內容感興趣,完全可以把這一版剪下來收藏嘛!為什麼會浪費時間去寫信索取呢?
  3. 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卻做了一本「教科書」出來,這不是讓競爭對手佔盡了便宜?這種的市場教育看起來完全是「公益性」的 – 如果一個人通過文章認識到投資股票的價值,很可能跑到競爭對手那裡去開戶!

雖然面對諸位老闆的壓力,路易斯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要放手賭一把。局面一度僵持,最後還是查理.美林力排眾議,給予了路易斯支持,並找到一個妥協的方案:投放到《紐約時報》之前,首先在一家名為《Cleveland Plain Dealer》的小型報紙上進行實驗 – 因為廣告費用很低,所以就算失敗了也無所謂,這也是最小化可行性測試的一種(Minimum Viable Test)。

讓路易斯激動地是,這次實驗效果非常理想,有不少廣告讀者來信索要小冊子,而且也有人表達出開戶買股票的興趣。

最終,他順利拿到了預算

隨後,1948年10月19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路易斯這篇6450字的廣告。

此時,路易斯卻在辦公室坐立難安。他特立獨行的風格已經與多個部門發生了矛盾,派系鬥爭的暗流正在身邊翻滾。這次豪賭一旦失敗,路易斯就會失去老闆們的庇護,排擠與非議也會蜂擁而至 – 他的事業很可能由此走到盡頭

但是奇蹟發生了。在短短几天內,就有超過5000名讀者來信索取小冊子!這讓公司的經紀人團隊應接不暇,銷售跟進工作一片火熱。

多年後,路易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最讓人激動的是,我們收到了上百封讀者的長信,對美林充滿感激之情。」

一位讀者寫道:

上帝保佑美林!我這輩子最想知道的就是這些……我一直持有股票和債券,卻從不了解它們的價值……

美林公司終於看到了崛起的機會 – 路易斯得到了最高的許可權,投入重金將這條廣告鋪滿了全美國的報紙和雜誌,公司的散戶業務也由此進入爆髮式增長的階段

在接下來的10年間,這條廣告被美林證券反覆利用,其表現形式也在不斷改進。

比如在影視媒體流行的1956年,美林證券就將文章內容製作成了電影 – 限量300名觀眾,來信才能索取免費門票。這種稀缺感更是讓潛在客戶踏破門檻。

根據粗略統計,這條「常青樹」廣告總共給美林帶來了300萬個銷售線索,轉化了近百萬名客戶,創造了幾十億美金的收入!

路易斯的創意大大顛覆了金融證券行業的營銷理念,也讓所有行業看到了市場教育的威力 – 傳統的推銷式廣告不再是唯一的選擇。1959年,路易斯的廣告方案被評選為「100個最偉大的廣告」之一。

3. 複製成功

那麼,這次成功究竟是不是靠運氣?路易斯的傳奇能否被複制?

在1964年,廣告界的另一位大佬大衛.奧格威剛剛創立了奧美廣告(Ogilvy&Mather)

大衛.奧格威

為了拓展新客戶,他仔細研究了當年美林證券的套路,並立刻發現了其中的門道。於是,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完整複製了路易斯的策略,在報刊、郵件投放了大量被稱為「House Ad」的廣告 – 以高質量的用戶教育材料作為入口,收集精準銷售線索。一家廣告公司給自己做廣告,這在當年其實是一件很新鮮的事。

其中,比較知名的是《How to create advertising that sells》

在這篇廣告里,大衛根據自己多年從業經驗,總結了38條提高廣告銷售轉化的技巧,囊括電視、紙媒等各個渠道,足以達到教科書級別 – 毫不誇張的說,即使放在今天,其中的一些規律仍然是生效的。

60-70年代正是廣告業的黃金年代,這樣的乾貨內容樹立了奧美的專業形象,解答了廣告主們的疑惑,自然讓企業家趨之若鶩。很快,奧美廣告就將多家大客戶收入囊中。據統計,這個系列內容在當時帶來了價值15億美元的廣告訂單,大衛.奧格威也登上了「曼哈頓大道之王」的寶座。

有趣的是,美林證券也在1971年成為奧美廣告的客戶,出品了一部頗具創意的電視廣告。

電視廣告《Bullish On America》

4. 續寫輝煌

到了50年代,路易斯依然在發揮無盡的創造力,讓「內容帶來客戶」這件事更上一層樓。

在1953年,他聯合美林證券的同事,用6周時間完成了一本書稿《How to buy stocks》,並在同年5月出版。

此書立刻成為了當時最熱門的股票入門讀物,幾十年內更新了8個版本,截止1994年銷量達到了700萬冊!這不僅奠定了路易斯在金融證券行業的地位,也幫助美林建立了更強的品牌形象。

到了1959年,路易斯忽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用數據模型解答下面這個問題:

如果把紐約證券交易所全部股票列到一張紙上,然後拿一隻飛鏢隨便一投,最後就買那支投中的股票。這樣賺到錢的概率有多大?

在當時,投資途徑非常有限,一般人只能靠銀行儲蓄和人壽保險來賺取利息 – 而這種收益是很低的。路易斯曾對比過多支熱門股票與普通儲蓄的收益,發現股票遠遠勝出。

路易斯曾經投放過的收益對比廣告

如果能用數學模型證明,相對於其它投資方式,在長期不管買什麼股票都是回報最高的 – 這不就是說服用戶投資股票的最佳廣告嗎?

他首先來到了哥倫比亞商學院請求幫助,但不幸的是學校對此不感興趣。於是,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芝加哥大學,並設法聯繫了商學院的一名教授吉米.羅利。這次,吉米對路易斯的想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認為它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

兩人一拍即合,路易斯馬上從美林證券申請了50000美金撥款,幫助吉米教授建立了一個股票價格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Research in Security Prices(CRSP,至今依然在運作)。本來CRSP計劃用6個月完成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最後卻花費了3年半!期間,美林證券的贊助費用也上漲到了15萬美金

直到1964年,這項研究的成果才正式被發表在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Business》上,題目是:Rates of Return on Investments in Common Stock。當然啦,這是一篇嚴謹的論文,跟路易斯提出的「飛鏢理論」沒扯上關係。該研究分析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全部普通股(common stocks)在1926-1960年間的表現,並計算了35年內的複合年均收益率。

結果顯示,股票的平均年化收益能夠達到9%,遠超保險(5%)和儲蓄(4%)。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拿1美元在1926年隨機購買股票,到1960年就會變成20美元!

路易斯的目標自然不是為了做公益,宣傳美林證券才是當務之急。於是,*他再次沿用了自己十幾年前的套路:重金買下《華爾街日報》的整版,刊登這篇文章作為廣告!甚至連收集銷售線索的方式都與當初一模一樣 – 來信索取小冊子。

不出所料,文章不僅引發了散戶的關注,還在專業機構和學術界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 這畢竟是美國第一個關於股票投資回報的大規模研究。在60年代時,美國股票已經進入了真正的牛市,證券投資者越來越多,人們的認知水平也遠超10年之前。因此,「為什麼要買股票」這種白話廣告已經不適合當時的市場,反倒是更具專業度和深度的內容才能建立起權威性,從而引起高凈值客戶的興趣。

路易斯靈活的思路再次給美林帶來了巨大收益。

1969年,年近6旬的路易斯以美林證券合伙人的身份退休 – 這位傳奇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了隱居田園。

到了70年代,美林證券到達了真正的巔峰,一度被譽為「華爾街的聖堂」。在1971年上市時,美林管理著1.8萬億資產,業務橫跨40多個國家。

可惜的是,戰術的成功抵不過戰略的失誤,曾經呼風喚雨的美林證券沒能躲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被美利堅銀行(bank of american)收購。但多年的積累依然讓美林躋身頂尖財富管理機構的行列 – 目前旗下擁有2.2萬億資產

今天的美林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有個疑問了:僅憑几篇廣告,美林真的就能賺到幾十億美金,發展成一家證券巨頭嗎?

當然沒有那麼簡單。路易斯在營銷上的功勞僅僅是美林成功的起點,而非全部。任何營銷都依賴最終的銷售轉化,美林在這一點上也做到了極致。當年,美林僱傭了超過10000名證券經紀人,被稱為「閃電般的野獸」。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跟進銷售線索,直接面對客戶,高效簽單。

相反,摩根斯坦利這種傳統的證券公司,則極度依賴獨立經紀人 – 說白了銷售團隊是外包出去的。其轉化效率是無法跟美林抗衡的。

另一方面,美林的專業度和服務質量都是一流的。比如前文提到的投資組合分析服務 – 美林的客戶都可以隨時收到經紀人的建議。所以,客戶的忠誠度非常高,老客戶甚至會帶來新客戶。

廣告營銷、銷售、服務環環相扣,高效運作,這套完整的體系才是美林制勝的關鍵

5. 內容為王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通過博客、論壇、社交媒體等渠道創作內容來獲取用戶,甚至直接進行銷售轉化,這與《紐約時報》在1948年的那篇廣告如出一轍。那麼,路易斯的營銷策略與傳統廣告的區別究竟在哪裡?我們是否能總結出一套方法論,從而開發更多「套路」呢?

1996年,一名媒體人John F. Oppedahl首先定義了內容營銷(content marketing)的概念 :即通過免費的內容吸引用戶,建立品牌信任,從而讓用戶產生主動購買的意願。其實早在100年之前,內容營銷的模式已經出現 – 著名的《米其林餐廳指南》就是米其林輪胎用來做品牌宣傳的。不過,「內容營銷」僅僅是歸納了互聯網時代的一種表象,其內部邏輯還未形成體系。

直到1999年,另一位營銷奇才、雅虎的營銷專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終於找到了這背後的秘密,並撰寫了《許可營銷》(permission marketing)一書。

根據他的理論,傳統營銷屬於干擾營銷(interruption marketing),是強迫人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廣告上(比如電視節目插播廣告) – 營銷的競爭本質上還是用戶注意力的爭奪。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時代,這其實是吸引人注意力的最佳方式。但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爆炸讓人們的抗性越來越強,傳統手段開始失效。早在2007年,就統計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年要接觸100萬次廣告,即每天3000次

根據賽斯的觀察,成功的營銷活動,都有一個規律:其內容獲得了用戶的許可和贊同。因此,他提出了許可營銷(permission marketing)理論,把吸引顧客到獲得許可比喻成約會,從陌生人到朋友,再到終生伴侶。簡單來說,就是公司對外輸出價值,使得潛在客戶對公司業務產生興趣,從而願意主動提供銷售線索、配合銷售跟進,最終完成轉化。整個過程分為5步:

  1. 情境許可:潛在客戶願意主動提供聯繫方式(銷售線索)
  2. 品牌信任:潛在客戶允許銷售跟進
  3. 個人關係:潛在客戶與公司里的某個人建立了強聯繫
  4. 目的許可:通過激勵手段,讓潛在客戶給予更大許可
  5. 終極許可:完成了銷售轉化,且客戶依賴公司的產品或服務

賽斯的理論給無數互聯網公司帶來了啟發,郵件訂閱(opt-in email)就是許可營銷最經典的實踐。

這套體系還能不能更完整一些?2011年,Hubspot的創始人布萊恩.哈林根(Brian Halligan)在許可營銷的基礎上提出了入式營銷(inbound marketing,也稱集客營銷)理論。相對應的,傳統的廣告形式都屬於推式營銷(outbound marketing)

其核心在於:

為潛在客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提供更加優質的用戶體驗,最終建立用戶對於品牌的信任。通過有價值的信息(內容),讓客戶主動來找你,而不是強行把廣告塞給客戶。

相信下面這張圖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個概念:

垃圾郵件、電話推銷、彈窗廣告都屬於outbound,如同一隻喇叭在招徠客戶。在大多數時候,它比較煩人。另一方面,SEO,博客,視頻等等卻像一隻磁鐵,從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角度吸引用戶主動上門。

很明顯,當年路易斯的廣告就是「磁鐵」,其效果遠超其它證券公司的「喇叭」。

入式營銷的方法論被總結成了ACCD模型,對互聯網產品格外適用:

它分為四個階段:

  1. 吸引用戶(attract):讓用戶對你的產品/服務產生興趣,從而訪問你的網站/公眾號等,目的是將陌生人轉變為訪客。一篇爆款文章、一部新潮視頻可能就是最常見的流量入口。
  2. 轉化用戶(convert):讓感興趣的用戶主動留下銷售線索,完成訪客到線索的轉化。比如通過免費贈送禮品的方式引導用戶添加微信個人號,填寫在線表單。
  3. 完成銷售(close):通過銷售跟進讓用戶完成訂單,把線索變成真正的客戶。Email、微信、電話都是常見的跟進方式。
  4. 取悅用戶(delight):提高售後服務和用戶忠誠度,讓客戶成為產品的推薦者,主動介紹新客戶。最具標誌性的方式,莫過於Saas產品提供的客戶成功服務,以及2C產品的紅包裂變。

(本文不再展開討論,詳情參考:hubspot.com/inbound-mar

我們再把美林證券的例子放到這個模型里來看,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利用市場教育的方式,把有價值的信息帶給潛在用戶,從而讓他們主動留下銷售線索,完成銷售和服務。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入式營銷和ACCD屬於一個更加系統化的營銷模型(戰略),而內容營銷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或者一種手段(戰術)。而美林正是以超前幾十年的思維,建立起了營銷、銷售、服務三位一體的系統,才造就了難以超越的成功。「內容為王」雖然不可置否,但前提還要基於一個正確的營銷體系。

入式營銷的威力越來越顯著。數據統計顯示,入式營銷能夠比傳統營銷降低62%的成本,並且帶來3倍以上的銷售線索。根據另一項調查,59%的營銷人認為入式營銷帶來的銷售線索比傳統渠道更加優質;46%的人認為入式營銷的ROI遠超傳統營銷。

那麼在今天,入式營銷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我們還是把目光轉移到美林身上 – 其業務雖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它依然堅持著70年前的理念: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2013年,美林成立了名為《A Transforming World》的電子雜誌,對經濟、時政、科技創新等進行深度報道,是一份乾貨十足的「投資者內參」。不同於枯燥的行業分析報告,這份雜誌的內容秉持了美林一貫的直白和生動,可讀性很高。

美林的數字營銷總監Joseph Corriero表示,這些內容實際上是配備給財務顧問(相當於從前的經紀人)的「武器」。在於潛在客戶進行交流時,財務顧問可以配合雜誌的內容,更好的進行客戶教育。另外,美林還準備了獨家的資料庫 – 只有內部人員才有許可權訪問,為財務顧問提供深層參考。通過這些獨家內容,美林比其它公司有了更強的競爭力,提高了銷售轉化效率,牢牢掌控了用戶忠誠度。

Joseph還透漏了美林在數字時代的內容營銷策略:

  1. 首先是用戶調研。美林的定位非常精準:擁有25萬-1000萬美元投資需求的美國人。圍繞這個「土豪」階層,美林的內容團隊會深度挖掘他們的需求,建立完整的用戶畫像。然後針對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創作文章,解決他們對於投資的疑問。比如,對於這個階層來說,家人始終是第一位。那麼,關於養老的投資策略將會是非常合適的話題。
  2. 其次是搜索引擎營銷。用戶調研發現,他們是Web端和Google搜索的重度使用者。那麼,美林的數字營銷團隊花費大量精力在SEO和PPC上,力圖將「投資」、「養老」等相關詞排在首頁。另外,美林還藉助Taboola、Outbrain等推薦引擎,把自己的內容展示第三方在獨立站上。
  3. 第三是社交媒體。美林曾與200名Twitter上的KOL建立了聯繫,在他們數百萬粉絲中推廣自己的養老產品「Merrill Lynch Clear」。
  4. 最後是原生廣告。《紐約時報》、《財富》等媒體上的原生廣告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對於品牌形象有很大提升,這是一般渠道不能比擬的。儘管價格昂貴,但美林還是花費重金在原生廣告上。

最後,美林的故事就講完了,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

1. 所有公司都應該投入精力去制定屬於自己的入式營銷策略(Inbound Marketing),必須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創作內容。不要老想著野蠻生長來一波,這樣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同時,創作了優質的內容還需要會分發,懂得找到合適的渠道去投放,打造出具有壟斷屬性的規模效應。整個流程是一個體系,必須要能做到批量化、流程化,同時形成從營銷到轉化的閉環。且內容不局限於長篇大論,除此之外長視頻、短視頻、音頻、社交媒體推文、動畫漫畫遊戲(ACG)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2. 不論是個人IP,還是公司品牌,價值輸出都有三個層次:普通媒體->出書->專業性研究的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權威度會越來越高,用戶的信任度也由淺到深。

對了,勞動升值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資產升值。 3. 增長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本身就是精細化運作的,從控制預實驗的成本,測算ROI,再根據數據迭代,最後再進行大規模投放。可以看到,美林在真正決定投放到《紐約時報》之前還是先用小報紙做了投放測試的。

現在很多公司想組建增長團隊,但公司又沒有給到足夠的許可權和自由度或者說CEO還沒有足夠的認知,導致很多實驗無法進行。

另一方面,實驗本身就是試錯,而如何降低成本試錯就是增長黑客要考量的,這主要基於精益創業或是說最小化可執行產品(MVP)的思路。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我們也要向外國同行學習,不要那麼急功近利,因為一萬小時實驗法可能已經是成為大師的捷徑了。

大家應該聽說過孟德爾種豌豆的故事,高中生物課本只是一筆帶過。而事實上,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從1856年做到了1864年,共進行了8年,相信應該不止一萬小時了。而他發現的遺傳定律整整35年後才被學術界所重視,其前瞻性領先世人一個時代。4. 最後再送上一個完整的案例復盤,看看《增長黑盒》這個媒體自身是如何在沒錢、沒人、沒資源的情況下實踐入式營銷的:

如何用增長黑客思維從0到1做一個公眾號?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策劃——《廣告人手記》
平面廣告公司發展伊始的整合戰略——業務範疇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廣告文案人?

TAG:廣告 | 市場營銷 | 廣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