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可以成為炎黃子孫嗎
以前和人談起過能否接受黑人加入中國國籍的問題,對方聲色俱厲的質問我:「難道我們要管黑人叫炎黃子孫嗎?」
可以管黑人叫炎黃子孫嗎?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殖民時代的西方曾把民族看作是血緣和文化的集合,但如今這個理論早已被擯棄。取而代之的是「想像的共同體」:遠遠比血緣重要的是自我的認同感。當然,也許有的人會說了,這是西方的理論,不適用於中國。那拋開西方的理論不談,只從中國本土出發,「炎黃子孫」究竟是不是一個血緣概念呢?
顧頡剛提出了「層累的構建古史說」,如今基本上已經成為學界共識。考察目前存留的文獻,西周的文獻中,最古老的人是禹。孔子和孟子的語錄里,最古老的人是堯舜。在荀子里,才最初出現了「五帝」。因此,中國的古史系統是被層累的建構出來的,越久遠的人在文獻里出現的時間反而越晚近。而黃帝被建構出的時間,基本可以確定是在春秋到戰國這個時間段。
那麼,這些古史為什麼會被建構出來呢?
堯舜很好解釋,這是儒家構建出的對上古治世的理想。但是炎、黃在儒家系統一直沒有佔據很重要的地位,是什麼力量推動著炎、黃被建構,且擁有如此完整的世系呢?
周代分封制中,主要以姬、姜二姓為核心。在西周的宗法制度崩潰後,中原與夷狄的戰爭愈演愈烈,「華夏」的認同感也逐漸形成。在最初對「華夏」的建構中,依然主要是以凝聚姬姜二姓為核心,而楚國、吳國、越國等是被視作蠻夷的。據《左傳》載「晉侯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魏絳曰:「諸侯新服,陳新來和,將觀於我,我德則睦,否則攜貳。勞師於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 其中陳被視為「諸華」。而不但中原把楚視作蠻夷,楚也把中原視作諸夏,陳被楚視為「夏洲」。可見,在這個時期,楚國和中原的區分依然是非常明顯的。
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諸夏的概念也開始隨之擴大。一些曾經被視為蠻夷的國家,因為參與諸夏國家的同盟,便逐漸也被囊括在了諸夏的概念里。顧頡剛分析楚國世系時曾說「楚國本是蠻族,經它這樣一講,他們的歷史就很長久了......可見古史系統之伸長半由於各強國之自己抬高其家世。」顧頡剛敏銳的意識到,與儒家系統無關的古史的延長,主要是由於春秋強國需要抬高家世。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與華夏認同之間的關係。胡鴻教授則提出了更清晰的解釋:
「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宗法制崩解以後,集結在新的諸夏大旗下的諸侯國,不再以血緣關係為我群的標誌。『尊王攘夷』意味著,只要在政治上尊重周天子即站在齊、晉領導的諸夏集團一邊,文化上使用周的禮樂制度,就可以不被視為夷狄。如果在此之上能成功的將祖先世系與周人的族譜搭上關係,便徹底完成了加入諸夏的歷程,吳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又
「政治體系上諸夏逐漸走向一體,對應在觀念信仰的層面,就是黃帝在各式各樣的先世譜系中脫穎而出,成為五帝三代以及諸夏各姓族共同祖先,這標誌著凝聚複數諸夏成為單數華夏的進程最終完成。」
可見,「黃帝」形象的建構,本身就是各個不同族群融合過程中為了尋求認同所建構出來的。原本是蠻夷的國家也可以通過修寫世系的方式將自己併入「諸夏」乃至「華夏」的概念下。即使是在中國古代,炎黃子孫也依然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而非嚴格的血緣族群。而即使是在秦漢以後,「華夏」所囊括的範圍依然在不斷擴大。只要在政治、文化上能與中國政權保持一致和認同,任何曾經的「四夷」都可以變成「華夏」。就如同失去移民的美國不再是美國一樣,停止教化和吸納四夷的華夏,也不再是華夏了。
推薦閱讀:
※看待西方文明,中國人要實事求是
※睡不著,寫點——算是回憶錄吧
※還剩下些什麼
※《塔洛》: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誰
※作為中國人我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