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會成為現實嗎?
來自專欄 針尖
不一定。真正的威脅卻可能是......
政見觀察員/歸宿
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發生的不可避免的衝突、或者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是近年來有關中美關係的討論中非常熱門的話題。然而,研究者在使用這一理論時,所援引的案例往往是西方國際關係史上的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一戰前夕的英國和德國。這樣的理論是否具有普適性,尚存在一定疑問。
最近,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分析東亞地區16至17世紀間的萬曆朝鮮戰爭和中國明清王朝更迭,認為「修昔底德陷阱」並不能完全用於解釋東亞地區的戰爭。而權勢真空,有時會比「修昔底德陷阱」更容易破壞地區安全穩定。
發生在16世紀末的萬曆朝鮮戰爭是東亞地區的中、日、朝之間的一場國際戰爭。日本的豐臣秀吉在完成日本統一後,意圖征服朝鮮、並以朝鮮為跳板入侵中國。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16萬、700多艘軍艦入侵朝鮮,中朝應戰兵力也達到10餘萬。這樣的戰爭規模遠遠超過同期的歐洲戰爭。
表面看來,萬曆朝鮮戰爭是作為新興國的日本對於秩序主導國中國的挑戰,但事實並非如此。一方面,日本雖然實現統一,但經濟規模和複雜程度遠遠小於中國,無力與中國爭奪秩序主導權。另一方面,日本發動戰爭更多是出於國內政治、以及豐臣秀吉的個人野心考慮,而非挑戰中國的秩序主導權。事實上,在萬曆朝鮮戰爭後三百年中,日本仍安於自己在中國主導的東亞秩序體系中的位置。甚至還有研究者指出,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動機之一,是為了重新加入中國的朝貢體系。
明朝政府雖然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挫敗了日本的攻勢,但卻輸給了自身內部的農民起義、以及來自帝國東北部的少數民族入侵。1644年4至6月間,李自成和清軍先後攻克北京,明朝覆滅、滿族政權清朝建政。研究者認為,明朝由於內部腐敗導致的權勢真空,反而引發了地區權勢結構的變化。
研究者認為,萬曆朝鮮戰爭和明清王朝更迭的案例表明,權勢真空在地區權勢結構變化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權勢結構的主導國而言,自身衰落及隨之引發的權勢真空,所帶來的後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嚴重於外部挑戰者所帶來的威脅。
此外,國際體系中相對較小的力量,有時反而會對秩序主導國造成更大的威脅和傷害。比如,在明清王朝更迭的案例中,滿洲力量與中、日、朝三國相比更為弱小,但最終反而是滿洲征服了強大的明朝、實現了國際秩序權勢主導權的轉移。
研究者指出,這對於今天的東亞國際關係以及中美關係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首先,外界不必過度關注甚至擴大中美大國關係的悲劇性、特別是衝突的必然性,應避免營造對中美關係發展過度悲觀的預期、並防止這一預期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其次,對中美兩國而言,應將注意力更多放在本國內部政治、經濟發展上,防止因自身衰敗而引發地區出現權勢真空,影響地區安全穩定。第三,中美兩國還應警惕體系內小國帶來的威脅、加強危機管控,防止其對權勢體系和安全穩定的影響和衝擊。
參考資料
David C. Kang and Xinru Ma,「Power Transitions: Thucydides Didn』t Live in East Asia」 (2018).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41:1 pp. 137–154
https://doi.org/10.1080/0163660X.2018.1445905
http://weixin.qq.com/r/fjmguDDE-m2BrXTb92x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檔案局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橫豎看政府或者媒體不順眼的人他們的思想狀態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有些人會習慣性的抹黑中國?怎麼理解他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