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說禪(下)
來自專欄 金玉錚鳴
下面將以觀呼吸的法門為例,逐步說明禪定的次第。期間如果我能想起來也會提及其他法門的要點和應注意的細節,三十多年的專業打坐,光彎路就走了近二十年 ,經歷的會比較多,哪條路會通向哪,每條岔路口又是指向哪裡,每條路上會遇見哪些相類似的風景,走過了自然知道的詳細些。這裡用了專業這個詞,以示與業餘愛好有別。任何一項技能比如彈琴比如書法比如舞蹈,每天兩三個小時訓練,那隻能算是業餘愛好 ,玩玩而已。專業的意思是你訓練的這項技能幾乎佔據了生活的全部時間,做其他事只能是抽出空閑業餘玩玩,每天最少六至八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都在訓練這個,不是一兩天也不是一兩個月也不是一兩年,起碼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訓練,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是專業干這行的。
沒有每天八小時的訓練就不能成為專業選手嗎?那每天練一兩個小時能證入禪定嗎?別擔心,所有專業選手都是從業餘愛好成長起來的,比如小孩子學鋼琴學體操,專業的鋼琴師和體操運動員,哪個不是從小業餘訓練的呢,誰也不能要求初學的孩子每天練八小時。都是循序漸進的按程序科學的訓練,等有了一定基礎進專業院校深造,這個進專業院校深造就是專修了。
初習禪定,也是此理。看帖的應該都是成年人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關於初學和深造的區別在這裡就不浪費時間說了。進入正題說觀呼吸。觀呼吸這法門,是將對呼吸的覺知作為被專註的目標。這一點是你從一開始就應該明白並時刻牢記的。很多人會想你這不是廢話嗎,這麼簡單的事還用你這麼鄭重的強調。嗯,這事還真不簡單,至少對於大多數不明白禪定的人來說,非但不簡單,而是很難。這個吧里的貼我翻過幾個,不是很多,但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比較遺憾,至少從看過的貼來看,能整明白這個簡單問題的沒有一個。唔,會惹眾怒,所以我不會浪費時間去討論。當一個沒有見過蘋果的孩子告訴你他想像中的蘋果是什麼樣什麼味道,你可以給他講蘋果的樣子蘋果的味道,但是他還是不能知道蘋果什麼味,他吃到個梨,問你這是不是蘋果,恰巧你吃過梨也知道這是梨,注意前提是你真吃過梨和蘋果,那麼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吃的是梨而不是蘋果。然後你可以告訴他怎麼拿到蘋果親眼看到並嘗到蘋果,孩子就不會再拿梨當蘋果了。
在什麼部位覺知呼吸呢?兩處比較常見,一是鼻端,差不多人中附近,一是小腹,肚臍後面。這兩個部位各有利弊,小腹處覺知呼吸出現的歧路會更多些,行者非常容易被身體出現的所謂氣脈反應吸引而忘記了最初集中的目標,而走入歧途繞遠路,無論道家修內丹的,還是佛家修禪定的因此入歧途的占絕大多數,即使佛家名宿蔣維喬先生也是屬於反例。這段如果展開說細節會非常多,要遠超前面所寫篇幅。今天興緻不高,以後有機會再說。
細說在鼻端觀呼吸吧,我會比較省力,至少初期開始練時沒那麼多岔路,不用一個一個都指出來,可以少打很多字。在鼻端,也就是人中附近覺知你的呼吸。怎麼覺知呢?第一階段,數息。哎呀,我真懶得打字,這麼簡單的程序估計看帖的都知道,可是不說又沒法把程序敘述完整了。得了,就當給六歲的徒弟寫教材吧。
如何數息呢?一吸一呼為一息心中默數1 ,再吸再呼默數2,如此依次數到10次,再從1開始數到10,如此循環往複。數息需要注意幾個問題。自然呼吸,什麼叫自然呼吸,就是你平時不打坐時怎麼呼吸,你數呼吸時就怎麼呼吸,不要用意識人為的控制呼吸,不但數息要自然呼吸,你整個修定的所有過程都需要你自然的呼吸,而不能有意去控制。自然呼吸,不要去控制呼吸。重要的事必須重複說。你甚至可以在數息前心中對自己說「呼吸是本能,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呼吸也會自己進行」,這個暗示會對你很有幫助。大部分人做不到不去控制呼吸讓呼吸自然進行,他們往往受到呼吸要細長的說法影響,有意無意的去影響控制自己的呼吸,甚至因為他們的定力不足沒有能力觀察到自己對呼吸的有意控制。還有人人為的加入一些程序來控制呼吸,比較典型的有重點去覺知呼吸中間的停頓,更甚者會在停頓時數數並不斷增加數的次數。往往這種往自然呼吸中加入新程序的人會強調要自然呼吸,豈不知這些加入的程序其實正是控制呼吸的手段。為什麼不能人為的控制呼吸呢?哎呀,說著說著就不自覺往大處說了,這可叫我怎麼收回來。
自然呼吸,呼吸不需要你的任何努力,呼吸會按你身體所需自然的進行。修習禪定不是要你去努力做什麼,不是要你通過刻苦努力去成就什麼,把呼吸練細微甚至練沒了把腿練軟了把氣脈練通了這些通通不是禪定要做的,可以這麼說你所有努力去做的去想要達成的恰恰都是與禪定相反的。禪定之路是放下之道,不斷的深入禪定是你不斷放下的過程。禪定不需要你任何的努力去做,你所有努力去做的都將成為你證入禪定的障礙。
你該問了,那你幹嘛還要觀呼吸?你直接什麼都不做不是就沒事了嗎!很遺憾的告訴你,沒有人能什麼都不做。說自己什麼都沒做的是他定力不夠強,觀不到發現不了自己在做,不光在做而且很忙。無論是觀呼吸還是其他什麼法門都是依靠對目標的專註來忘記最後停止其他你做的事。你如果有幸能修得相對深入些,你會發現即使你真的沒有任何控制呼吸,只是旁觀呼吸,你其實也是在控制呼吸,你的覺知本身就是一種控制。
你不去控制呼吸,只是去覺知呼吸,都不是完全的自然呼吸,都會對呼吸產生影響,更別說你有意去控制呼吸了。在一起步的時候,你就走錯了路,那麼你走的越遠會距離目的地越遠。世間一些事業皆是如此,無論做什麼事,你的基礎必須打好,比如學鋼琴,如果基本指法你都是錯的,即使時間長了你也能彈曲解悶,也能蒙蒙不懂音樂的外行,但你始終是不入流的業餘愛好者,你無法晉級深造,甚至因為你長時間習慣錯誤的指法,都很難修正成正確的指法了,因為從一開始你就一直努力的訓練錯誤。說到這想起我自己的一個故事,我一直以為自己音色不錯唱歌挺好聽,好多人也都誇,當然這些人和我一樣都不懂音樂,有一天我錄了首歌得意洋洋的給我一玩樂隊的哥們聽,聽完他說你下次能不折磨我了嗎?我說操你是搞音樂的嗎這麼優美動聽的歌聲你聽不出嗎?他說你嗓音條件還說得過去,但沒有一小節踏准節拍,蒙外行成,在我這種專業人士這裡簡直就沒法聽。我倍不服氣,嘴上沒說,心說了不合拍怎麼了?我自己聽著怎麼就這麼好聽啊,還有那麼多人讚美我都說我唱的好。我決定不搭理丫,繼續唱自己的音樂,錄了歌還當成手機鈴聲。結果有一天被一個學過琴的同事聽見了 他說這是誰唱的不合拍啊。我靠,我虛心的向他請教了一下午,他幫我打拍子學了一手歌。然後我錄了拿給哥們聽,他說握草真不想再受折磨了,我說求您聽聽吧,結果聽完後說還湊合吧但仍有幾個小節進的不對。完後我再聽以前錄的歌,哎,不合拍還真是沒法聽,不堪入耳,簡直就是折磨。
又扯遠了。接著說為啥不需要控制呼吸。如果你是靠控制呼吸走到呼吸細微這一步,甚至更深入,表面上看好像和禪定的某個階段具有相同的表現,其實是完全不同的。當你越發的深入靜界,你平時每一個極其細微的念頭都會被無限的放大,平時你發現不了的以為根本不存在的念頭,在那時候都是你繼續深入的巨大的障礙。最開始你就在訓練自己控制,你在努力的做,這個努力的源頭是你的貪念,越到深入越被放大,最後演化成嗔念,你害怕失去控制,你會對放下控制產生憤怒,當然,此時的你因為定力不夠根本發現不了自己的貪嗔,發現不了所以你痴,貪嗔痴三毒未除,你如何能證入禪定呢?
這種通過控制呼吸達到貌似淺定境界的人問題是最嚴重的。一個五音不全嗓音難聽的人是不會認為自己唱歌好聽的,認為自己歌聲優美的都是那些音準還湊合音色還可以的,這些人如果沒有學習過基本音樂知識很容易拿自己和專業歌詞演員相比,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哪裡錯了。這點在書法界最為明顯,很多業餘愛好者都認為自己寫字不錯,外行看了也都誇好,而真把作品拿給專業研究書法的看,處處敗筆。初學者如果有意控制呼吸,更多的情況是還沒有走到貌似淺定的時候便已出現身體上的問題。最典型的問題是會出現憋氣,練著練著就憋氣了,無法正常呼吸了,必須深呼吸幾次才能舒服。還有人會感覺頭疼或頭暈,那是因為對呼吸控制太猛烈導致神經過於緊張並且大腦缺氧造成的。這些都不是很嚴重的,下座以後慢慢能恢復。嚴重的後果是出現這些癥狀後如果繼續蠻練,時間久了會導致植物神經紊亂睡眠中呼吸暫停。
修定之路看似簡單,大都傻坐熬腿,各個法門方法原理也儘是簡單不過的寥寥數語,其實詳解起來一步一景,景景有驗,同時更是一步一陷阱,一步一歧路,不解原理盲修瞎練,每個岔路口不知多少學人中槍落馬。
前文說了自然呼吸的重要性,下面再說一個要點。觀呼吸的位置僅限於鼻端人中附近。只在鼻端這一小範圍覺知呼吸,或者說只覺知鼻端這一小範圍的呼吸,而不需要去覺知吸氣進入到身體何處,也不需要覺知呼氣呼到哪裡。經典里有城門之喻,行者當如守城門人,只在城門處檢查進出城門的過客,而不會跟著進門的人進城,也不問出城去哪。如此覺知呼吸容易將目標簡單化,最大程度的減少了身體各種變化對專註的干擾。這一點說起來簡單真正行持時大部分人都會隨色身變化轉移了最初的目標。初學者往往因腿部或者身體其他部位久坐的不適感牽引,注意力轉移到腿腰頭等處。情況稍好些的人可能因生理心理產生了異於平常時候的奇妙變化而轉而將注意力移開,比如某種不完全的忘身,自覺身大身小等不一而足。
有的老師教學生去觀人中附近呼吸氣流和皮膚摩擦出的觸感,還生出一系列理論來論證觀呼吸究竟是觀風大還是觀身處還是其他什麼,實際初習此法完全沒有必要管是觀的風大還是身觸,也毫無必要將注意力細緻到去覺知出入息與人中的摩擦,初學便將精神提的過緊,毫無益處。你只需要知道呼吸大致在鼻端這個小範圍來去就足夠了。
如何感知呼吸世上流傳的各種描述都比較抽象,這裡說一個簡單易行並行之有效的技巧。大多習定者,不管自己是否承認,心裡都是在期待著進入一個自己從未曾進過的境界。這個期待中的境界要麼是道聽途說而來,要麼是基於自己想像,總之修定的全部努力都是朝向自己內心這個想像出來的境界。嘴上說著專註於當下,其實每個人都在渴望期待那個未來的聖境。但真相是是什麼呢,真相是禪定境界其實存在於你覺知到的過去中,而不是你期待的未來。這一點比較難以理解,因此你不必急於弄明白,你只需要安心的回憶過去就足夠了。請設想一下,你從來沒見過的一個人,比如說釋迦摩尼佛,你在腦子裡想他的形象容易還是想起你父母的形象更容易呢?當然是父母,因為父母的形象存在於你的回憶中,而佛的形象存在於你的期待幻想中。你可以嘗試用一隻手去摸另一隻手,摸完後馬上回憶剛才被摸的手是什麼感覺,然後你再一次摸一遍,再回憶,連續多重複幾次,是不是覺得很容易就能夠回憶出被摸的感覺,當然容易了這也太容易了!嗯,你就如此去回憶每一次呼吸留下的感覺就對了!呼吸一次就回憶一次鼻端的感覺,隨著不停的呼吸,你不停地回憶過去。這就是標準的覺知呼吸。記住,你是在回憶已經發生的過去,而不是永遠傻等在那裡期待一個自己想像中的未來。終有一天你會發現禪定的本質,過去現在和未來無二無別。
我看了幾個貴吧的貼,不明白為啥大家都要寫自己能不能清楚觀察到自己的妄想,還要問妄想數量多少,妄想之間多長時間,大概這意思吧我也沒太仔細看。很多貼都寫這個,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啊!不論出於什麼目的要問這種問題,如此重視並問出了這問題,本身已經表明不懂禪定,不知道應該如何證禪定。修禪定需要你去觀察妄想嗎?需要你去知道妄想多少間隔如何嗎?正好要說數息時怎麼處理妄想 ,就把以上問題一併說了。
妄想這個詞可能是我沒有理解貴吧說的是什麼,通常我用妄念這個詞來區別正念。為了統一理解,在這裡先說什麼是正念什麼是妄念。無論修什麼法,你專註修法的那個念就是正念,而相對於正念而言,修法以外的一切念頭都屬於妄念。觀呼吸法呼吸是你所覺知的目標,覺知呼吸那個念就是正念,而此外一切念皆是妄念。比如你一邊觀呼吸一邊想股票漲停板了,這個漲停就屬於妄念。坐了一會你又開始腿疼了,去覺知腿疼這個念同樣也是妄念。實在是疼啊,念念阿彌陀佛加持加持我吧,這時念佛也是妄念。如果你用的是念佛法門,你念阿彌陀佛就是正念,但你正在修觀呼吸法,你念的這佛號就是妄念了。記得前面說過的什麼是禪定嗎?複習一遍吧,重要的事要多說。禪定是心專註於一個目標不動搖,三摩地是有且只有冥想的目標而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修禪定需要觀清楚妄念嗎?需要知道妄念多少以及間隔嗎?你是專註於目標還是專註於數妄念呢?先說個故事給大家聽,同事大敬有一次讓我解夢,我哇啦哇啦過去未來瞎白話一通,他說哥你說的真准。過了一段時間食堂吃早飯碰到他了,又要我解夢說做了個夢心裡特彆扭。我說大敬你看到食堂里這些人了嗎?看到了。你記得他們長什麼樣嗎?哥,我沒注意,不記得。嗯,你走在大街上會遇到更多的人,但你很少去注意並記住他們,在你生命中你只去注意那些你認為重要的人和事,那些和你擦肩而過的人並不能對你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你的生命是源於自我選擇,你大街上看見一人本是擦肩而過的緣分,你看他不順眼上去給丫一耳光,他捅你一刀子,這就是你選擇關注的結果。上次我為什麼要給你解夢,是要你信我,但這次如果還給你解夢,下次你做膩味的夢還會來求解,你的生命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疑神疑鬼中。就像每天你會遇見很多人一樣,你會遇見很多舒服或不舒服的問題,你是像路人一樣與煩惱擦肩而過還是選擇去關注煩惱並惡性循環,完全出於你自主的選擇。
你修法那個正念,和那些好像干擾你入定的妄念,其實本質上並無任何區別。正與妄只是源於你的好惡區別,和大街上遇到的路人一樣,你選擇去關注他就會繼續影響你。是你的關注為妄念提供了能量。在數息的時候乃至整個觀呼吸修定中行者自始至終都不必去理會任何妄念,不需要去拒絕妄念,你只需要數呼吸,數呼吸的同時有多少妄念都沒事,當你開小差走神了不自覺跟著妄念跑了忘記了數息或者數錯了,你發現後就從頭從一開始數,數到十再重複數一到十。佛說阿彌陀經中有一句話「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句話仔細琢磨很有意思,你修定之初就是要拒絕妄想希望停止妄想——這個你心中的惡道,你的國土裡便有了惡道之名啊。
前文說了數息是自然呼吸,在鼻端覺知呼吸來去,不跟隨呼吸進出身體,一吸一呼為一息,從一數到十再從頭開始一到十如此循環往複,數息時回憶過去一息的感覺不間斷流注,不拒絕妄念,數錯了或忘記了從一開始數。如此數息就足夠了嗎?還差一點點,也是修定最重要的技巧,享受輕鬆舒服。當你安靜的坐穩開始數息,你的肢體不動精神放鬆,會令你感覺到輕鬆舒適,你要做的是去享受去品味這種舒服,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是拒絕。很多人都會告訴你不要執著靜坐中出現的輕鬆舒適,這是個誤區。輕鬆舒適會一直伴隨你逐級深入禪定,每深入一級都會升華的更精微更享受,是幫助你走完禪定全程最好的旅伴,更是必不可缺的工具。生活中人們總是對令自己感到舒適愉悅的事物感興趣,對有興趣的遊戲越玩越著迷甚至會忘記時間,快樂的時候時間總是過的飛快,而痛苦煩惱的時候苦苦煎熬度日如年。永遠不要讓打坐修定變成你的煎熬。你的記憶中關於打坐只有輕鬆和喜悅,你就會不由自主的著迷,不斷進行著良性循環。
最後一個問題,數息多少次。數息不是要你當會計,一直沒完沒了的數下去。剛開始訓練一定不要坐太久,如果你數呼吸數到身體開始疲勞疼痛了,你已經開始訓練錯誤。初習者大概其最多數三百息就足夠了,不用準確數字三百,大概其估摸一下就可以。如果坐姿不能持續三百息,可以更少,從一百息二百息數起,十幾分鐘就完全足夠了。直至你一座可以數三百息,並至少堅持每座數三百息持續兩周。這個標準很低,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輕鬆的完成。不要貪快,只要你一直在正確的軌道上,每天前進一小步,日積月累你總會距離目標越來越近。放慢你的腳步是為了別走錯路。在一條通往目的地的路上行走,你可以前進,不怕你停留,也不怕你退步往回走,怕的是你在岔路口走上歧途。一段路你走的次數越多,路上的風景就越熟,每個沿途的風景都會成為你的路標 ,記住這些路標,下次再走就不會迷失,你的禪定之路就不再會是碰運氣的等待。
什麼樣的風景能作為你在前行路上的路標呢?這個問題上有些人的認識有點誤區,他們怕貪看風景而耽誤了前行的步伐。但其實他們是錯解了路標。你走在大街上,能依靠擦肩而過的路人做為路標嗎,你通過仔細記憶每個人的外貌,然後下次走到這,就靠找這些路人來認定是這條街?又或者靠路人的多少來作為路標,人數多的是一段路,人數少的是另一段路,大街上人數多少的量級不是呆定不變的是隨時變化的。所以你不能靠這些作為路標,你得找相對固定的明顯地標作為路標。同樣,修定中你也不能靠看清每個妄念是什麼,或者妄念的多少來作為進步的路標。數息的意義在於什麼?就好比一大群動物在你眼前,你要從這群動物中找出一條蟒蛇來觀察,你的呼吸就是這條蟒蛇,數息的意義所在就是讓你在一大堆被感知對象中把呼吸這條蟒蛇單獨挑出來觀察。你靠什麼看出他是一條蟒蛇,是靠他身體上的蟒蛇特徵。你甚至不需要看清楚那一群動物都是什麼,你只需要知道哪個是蟒蛇,你就可以把他從一群動物里挑出來,挑出來這條蟒蛇,繼續觀察這條蟒蛇的細節,而不是去觀察別的動物的細節。數息這一步,你只需要做到把蟒蛇從一群動物里挑出來,開始觀察他的大致情況,就足夠了。所以完全不需要你長時間的去數,那是浪費時間。但你還是得每天堅持數三百息,連續堅持兩周左右,這是在訓練你習慣一下挑出蟒蛇的能力。你需要記住的是你開始數息前呼吸狀態大概是什麼樣子,你數息三百次後,呼吸狀態又是怎樣的,這個呼吸變化的大體特徵才是你的路標。等到路標記憶純熟了,你完全不必三百息,可能二百息就已經到了三百息那種狀態了,那麼好,你可以縮短數息次數了,逐步的縮短數息次數,而把腿疼之前的靜坐時間留給下一步的訓練,隨息。無論你走到哪步,都要注意,不要在開始腿疼的時候才停止,你要在腿疼前就結束你的靜坐,停止要停止在你感覺最舒服最愉快的時候,這樣你所關注的目標才會對你產生強烈的吸引。
在初步修定中,你大可不必理會漏丹的問題,只要你不是在打坐的時候漏丹就毫無問題,你打坐是專註於法門既定的目標,而不是漏丹。漏丹的問題在你打坐的時候屬於妄念。你去關注妄念還是專註於目標,是可以自己選擇的。漏丹問題太大,這裡簡單回答一下,有機會再詳解。
記住,數息不是要你當會計,永遠坐在那裡自言自語的叨叨。只要你還在自語,無論叨叨的是什麼,你都無法進入正定,最多僅能在未到地定初級階段徘徊。因此,數息純熟後應當進入更深一步訓練,隨息。如果你的身體已經可以維持較長時間保持不動而無任何疼痛不適,數三百息後即可開始隨息。初學的新手並不建議一開始就連續進行,而是要逐步的減少數息次數,而增加隨息的訓練時間。從三百息逐漸降低,200,100,50,最後僅數息十次即可到達以前數300次的狀態。隨息比數息要更加簡單,因為在前面訓練數息的過程中你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純熟的知道應該如何覺知自己的呼吸。隨息就是停止數數,繼續按前面數息時候的方式覺知呼吸。隨息之隨有兩重含義,一為相隨,心與息合為相隨,一為任隨,心無造作任息自然為任隨。所以隨息的意思就是覺知呼吸自然進行不去做任何努力和控制。你所需要進行改變的僅僅是停止心中默念數數而已。在數息的過程中,當你相對純熟時,心細的人就已經可以發現,默念數數對呼吸會有輕微的控制,最終感覺數數是一種負擔,這是必然會出現的體驗。事實也確是如此,前文曾說過,無論你如何不去控制呼吸,只要你還在覺知呼吸,就是在控制,覺知本身就是一種控制。這種控制會在你越來越深入禪定的過程中越發的被你觀察到,當有一天你證入了初禪未到地定,再回頭看前面的每一步過程,你就會深刻的體會這句話的含義。禪定的過程自始至終是相續的,每一步的程序都是上一步的程序的延續和升華,這種延續和升華表現在你越來越多的放下前面放不下的東西,每深入一步的晉級都是在上一步的基礎上更多的放下一些東西,而不是增加。開始隨息這步的時候,你實際上已經完成了三個階段的放下。當你上座擺好姿勢,肢體不再移動時,你是放下了外動。當你開始數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也就是你在一群動物中挑出了蟒蛇來進行最初的觀察,你是選擇放下對其他動物的注意,也就是放下妄念,當然因為你的注意力還不能做到專註,所以當你看到蟒蛇的時候,別的動物你依然會同時看到,只是你特別注意蟒蛇而已。而當你進入隨息時,你第三次選擇放下,這次是放下的是數數的那個念頭,數數的念頭對於你即將進入的更深入的境界來說已經太粗糙了,你完全沒有必要在過河之後繼續背著船前進。但你應當明白,你覺知呼吸的方式並沒有發生其他改變,你依然是用前面數息的方式去覺知呼吸,僅僅是放棄了數數而已。你不應該靠完全改變程序而進行深入,因為那樣可能會令你走向另外一條路,你所做的只是簡化程序,把程序中不需要的多餘的部分去掉。
隨息並非你改變了最初覺知呼吸的方式,而是繼續延續前面的覺知,只是把多餘的自言自語的叨叨去掉。所以如何隨息,隨息的方法是什麼,並不需要多說。
隨息這個程序會一直作為你的一位好朋友,幫助你走到欲界定甚至未到地定的初期。期間會經過粗住、細住,欲界定。所以雖然隨息的方式方法雖然非常簡單,但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這麼說,對大部分觀呼吸修禪定的人來說,可能終其一生都是在隨息這步兜圈徘徊。有時間我會慢慢說。
家母染病,連日服侍於病榻之前,故無暇其他。與前文斷了思路,便先說一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漏丹一節本應後續詳解,蓋因多少學人常年受困於此遂成心病,今借因緣於此略說一道家煉精真訣,或以解憂。前日有問漏丹一事,按我理解問者應是特指泄精,尤其是夢中遺精。漏丹一詞出於道家,佛家雖有漏盡之說,但所指甚廣,與道家漏丹不是一回事。此處無法詳解漏盡,僅能應問而答,試說泄精是否對初習禪定有影響。按西醫說法,無論夢遺手淫還是性交的射精行為,只要不過度,對身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於健康。中醫理論也不是盡令人禁慾,而是提倡節慾養生,並有大量房中養生的論著。這倆種觀點都認為性成熟後的泄精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而禁慾非但不能養生,還會生出許多生理和心理上的毛病來。泄精是否對初習禪定有影響,也是要看個體的耐受能力的。便如雙盤一樣,有的人雙盤習定時毫無疼痛不適,他坐在那就能專註於目標,而不會分神去注意雙腿,那麼雙盤就不是他的障礙,不會影響他習定。而有的人雙盤會疼,會疼的吸引絕大部分注意力在腿上,那麼這個妄念就屬於對習定有影響的障礙。泄精也是如此,有人泄後不覺疲勞反而感覺神清氣爽,那麼打坐習定時就不會因身體原因產生障礙,而有些人泄了就會自覺疲憊昏沉,再靜坐肯定是受影響的。而且習定越深入,對自己身體的變化覺知的越精細,靜坐時的昏沉感那時會被更清楚的發現是腦里的某處緊張如琴弦繃緊,到了這種覺知水平,泄精確實是會對習定產生一些影響。但往往事物具有兩面性,能覺知到腦里琴弦繃緊的人,也同時具備專註目標的能力,他完全可以通過專註目標來忘記身體的不適。有人會說,你說這麼多,還是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啊!我就是想修成不漏體就是不想夢遺,有什麼好辦法嗎?好辦法是有的,但做起來不是很容易 ,下面就說一道家內丹煉精的真訣供您參考。
固精不泄之法世傳甚多,諸如兜外腎、長筋術、撓後腦、堵耳洞、提會陰、縮小便、運河車等等,都會對固精有所幫助,但皆落於後天,非先天真訣。凡此執著於色身,在肉體上做有形功夫的,可有小驗,但絕對達不到內丹功夫所說的還精補腦。真正的煉精化氣還精補腦是怎樣的呢?聽好哈!在無欲而朘作欲泄未泄時一念回光不採而采方是真采。無論是當你靜坐還是睡眠時候,不是因為動力慾念而產生的勃起,叫無欲而朘作。這個無欲而朘作的形成必定是先經過一段昏沉,要麼是睡眠,要麼就是靜坐昏沉了,道家管這個叫恍兮惚兮,實際按修禪定來講就是欲界定中的一種昏沉。為什麼說一定是經過昏沉呢,按道家說法,無欲而朘作叫一陽初動時,也就是活子時一陽生。這個一陽初動前是從純陰而來的,陰極轉陽,而靜為陰動為陽,睡為陰醒為陽,所以從道家陰陽轉換的角度上說,一陽生前一刻是屬於純陰不動的,即是睡的狀態。而按現代科學研究,陰莖的勃起是要靠陰莖海綿體動脈和海綿體竇的血管平滑肌鬆弛來完成,而這裡平滑肌鬆弛是靠中樞神經調節完成的,要麼有性刺激,要麼就是深眠。當你無欲而勃起時,就是道家修鍊內丹時的採藥階段了 ,這個葯什麼時候采是很有講究的,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火候嫩,晚了又太老,最佳時刻是欲泄未泄的剎那來采這個長生藥完成還精補腦的返還術。這個時候,腦子裡會有一種酥癢的快感欲罷不能,欲泄未泄,在此當口行採藥之法才是最佳時機。如何採藥也有講究,大多門派要用意念收回了,但凡用意者,無論往哪收還是開始運河車,都落於後天,不是真採藥。此時以不採而采方合先天是為真采。如何不採而采呢?一念回光,空掉這個酥癢難捨的快感,就是不採而采。這步做好了,即刻證入先天,不敢說能奪天地造化之功也能達立起沉痾之效。但一念之間空掉這快感談何容易,退一步行之也可,即於此時立即睜眼令自己清醒。如此而來採藥之事未能盡全功,但對於色身補養也有大益處,身體會長時間感覺輕鬆舒適,體內陽氣溫煦,四肢百骸酥軟甜美尤以雙腿為甚。這裡背後的科學原理源於人腦的記憶功能,當人在多夢期醒來,會覺得做了一宿夢會疲憊一整天,而在少夢期醒來,會覺得一夜無夢,神清氣爽。這也是為何前文中說過的習定要在最你感覺最舒服最快樂的時候下座,而不能耗到開始煎熬了才收場。這是一個具有科學依據的重要的訣竅。
因此一陽生採藥而旁生出甚多方法,比如以欲勾牽為升火之法,交而不泄久戰不疲為採藥還精,不一而足。短期內有些小驗,然長年累月如此就不知是否對身體有害了。多半會因長期充血不退熬的興奮閾值降低做出毛病。道家稱這種以欲起火為水源不清 ,起手便已去道千里了。
還有問初習禪定是否應短時間一日內頻繁多坐的,按我的看法,不需要。凡事過猶不及,一天早中晚三次打坐已是極限了,再多了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因為條件反射的也就是習慣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就算一個動作你一天做一百次一千次,沒有至少7天的連續,也無法形成習慣。而且做多了大腦會產生疲憊和厭倦,對習慣的形成反而不利。根據現代科學對人腦記憶的研究,記憶是成曲線的,頻繁到過度了是做無用功。從條件反射角度來說,過於頻繁不只是無用功,還會導致刺激信號不夠清晰起到相反作用。還是餵豬餵魚訓餌的例子,你不能沒事就敲盆喂一次,吃飽了你就是把盆敲漏了也不會有回應的,沒有回應就無法形成關聯,訓餌也就失敗了。還有問禪定前應如何作準備工作的,這個很多書籍都有詳細記載,講究頗多,可以百度,這裡就不一一作答了。
哦,看錯了,是問平時行住坐卧注意什麼。嗯 ,注意別違法 ,別沒事找事招人討厭差不多就足夠了。平時該幹嘛幹嘛,打坐不會使你變成一個特殊的人,所以平常人做平常事就好。
正如有人悟到的,能否觀清楚起心動念是需要定力支持的。這也是前文所述道家真正還精之法為何不容易的原因。因為你首先得有定力於欲泄之際知道自己身處何境,只是知道還嫌不夠,更是需要有有大定力於欲罷不能中轉身化空,有如此定力於此境中晉級即可立入道家所說玄關境界徹底由後天進入先天境界,也是對應了禪定中未到地之境。即使沒有能力一念化空,能有意識立即睜眼清醒,也是需要相當定力的。果真有此定力完成此步後天返還先天的功夫,於肉身的益處是不可思議的,一次還精勝過多年枯坐。此法但入玄關即與禪定類同,僅因入手異途,然所證無別。說到這也可以順便說為什麼初習禪定時不建議用觀心一類法門了,因為初學者沒有足夠的定力觀到足夠細微的念頭,用肉眼視物與放大鏡看殊有不同,更別說與用顯微鏡看了,更是天壤之別。所以很多人觀心以為自己沒有妄念了,甚至好幾分鐘能維持不起妄念,其實僅僅是因為定力未充無力照見細微之念頭而已。由此入手習定,非但事倍功半,而且非常容易走上歧途,以少為足,以為自己了了分明了。
前幾天說到大部分學人終其一生都只是在隨息這步打轉,後因事情暫時斷了思路,說了個插曲。現在開始接著說隨息。隨息和數息一樣,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很多人只幾次甚至僅僅第一靜坐,即可完成隨息的步驟,但往往因為不明原理,不知道自己經歷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應該繼續怎麼做,終生在這步徘徊止步。經典中將觀呼吸分為幾個步驟,稱為十六特勝觀,學人可以依此作為前行的路標。十六特勝的第一步是知息出知息入,這一步實際是對應數息,在數息的過程中你已經完成了知道呼吸的進出。第二步知息長短,從這步開始進入隨息階段。隨息到了知息長短這步,就是標誌著行者進入了粗住。此時呼吸在你的覺知中由長變短了,實際上呼吸並沒有變短,而是因為你一直在鼻端覺知呼吸,隨著你越發專註,你越來越做到只覺知鼻端這一小段的呼吸,而忽略了鼻端以外呼吸的感覺。記得前文說的蟒蛇嗎?數息是叫你從一堆動物中把蟒蛇挑出來專門觀察,而當你仔細看他時候,因為距離的越來越近,你從一開始看到整條蟒蛇逐漸過渡到了只看蟒蛇的一小段身體,這時候你會清晰的看到最初只看整體輪廓時看不清的部分,比如身體上的花紋鱗片,你越來越細緻的觀察蟒蛇的細節。當你做到覺知中的呼吸由長變短,你即進入了禪定中的粗住。非常簡單,根本沒有很多想像的那樣難。每個人都可以輕鬆的做到。而且你也無需頻繁的來回走這段路,因為即使你每天只打坐一次,每次只進入一次粗住,你都可以很容易記住他,因為簡單,只要你知道了他是什麼,你就能再次輕而易舉的進入。
呼吸在覺知中變短,你達到了粗住,身心開始初步安定下來,繼續專註呼吸,就會進入細住。細住對應第三步知息遍身。這一步非常多的人開始走入歧途。大部分人認為知息遍身這步是覺知到呼吸遍布全身毛孔,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實際上知息遍身的遍身不是說呼吸遍布全身,而是知道呼吸的全身。在第一步數息的時候,你就開始以呼吸為覺知目標了,你只在鼻端覺知呼吸,除了鼻端外,你身體其他部位的感覺,對於你來說都是妄念,還記得怎麼處理妄念嗎,只有你不去觀妄念,而只專註於目標,妄念才會消失在覺知中。什麼是禪定記得嗎?重要的事要重複說,禪定是心專註於一個目標不動搖,三摩地是有且只有冥想的目標而忘記了自身的存在。從一開始你就是要專註於呼吸而忘記自身的存在,每一深入一步都是向著這個目標前進。當你開始隨息,你是知道呼吸的長短,你每走一步,被覺知的目標都是你的呼吸,而不是你的身體。而當你認為知息遍身是呼吸遍布全身的時候,實際是你走神了,你離開了最初覺知呼吸的位置,你的鼻端。除了鼻端那一小範圍的感覺外,你身體所有其他的感覺都是妄念。如果這一步你去覺知呼吸遍布全身了,是你把注意力從鼻端那一小段轉移像了全身,你已經離開了最初選定的路線,而踏上了另外一條路。正確的解釋是你知道呼吸的全身,而不是知道呼吸遍布全身。那麼你會問,什麼叫知道呼吸的全身呢?記得前一段功夫是呼吸從長變短嗎?再深入,由於你更加專註,在你的覺知中會感覺到好像在鼻端這小範圍內一下就看到了整個呼吸的來去,呼吸不再有進城門和出城門那兩段,你的覺知中呼吸不再是分段的,你以為你覺知道的鼻端這段呼吸就是呼吸的全部。還是那條蟒蛇,你更加清晰的觀察蟒蛇的細節,你用上了放大鏡,在你的視線中,僅存在放大鏡放大這段蟒蛇的身體,而放大鏡外的蛇身被你完全忽略了。呼吸在你的覺知中變得更短了,你才會感覺一眼就看到了他的全身。此時你會覺知到呼吸在一個非常小的區域內一來一去,到了這步,你幾乎已經不再關注身體的其他部位是什麼感覺了,因為你覺知從其他部位的退出,身體其他部位開始真正的放鬆,你就進入了細住。而此時,因為肢體的越發放鬆,很多此前你綳著的緊張被放下了,你會感覺到非常輕鬆。還記得一開始就讓你享受的輕鬆舒適嗎,現在他隨著你的越來越放鬆也越發的強烈了,去繼續享受這種舒適放鬆,這是對你不斷放下的最大獎賞。
進入細住依然非常容易,任何人,只要方法正確了,只需要維持隨息一段時間就能體驗到。只要你體驗過一次,就可以在以後的訓練中每次到達這裡,這是你修定路上的重要路標,到達這個路標,你才可以繼續向下一個路標前進。從細住這個階段開始,異於平常的身體感受會紛至沓來,到了欲界定各種異乎尋常的感覺會達到高峰,各個法門的不同道路不同景象,大都是出自於各種感受。自出生後,我們就學慣用眼耳鼻舌身五個入處來感知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五處幾乎成為了我們感知世界的全部通道。隨著打坐修定的逐漸深入,你正在逐漸放下用五處來感知被專註的目標。這個過程,由於五處的干擾逐漸減少,你會覺知到很多平日里覺知不到的細節,你是在用放大鏡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來覺知你所專註的目標,這個過程中你所觀到的念頭,精細程度遠比平時精微的多。大部分人因為覺知到異乎尋常的體驗,配合著自己經年累月思維習慣或是意念,生出各種幻象。最典型也是最初級的體驗就是氣脈反應。冷熱酸麻脹痛等等感覺,配合上氣脈巡行的妄想,注意力開始從覺知呼吸上轉移,轉而去修所謂的氣脈,就走上另外的道路。不是說歧路就不能再走回正路上了,有少數人運氣比較好,繞了一大圈還會繞會原路,但更多的人是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修行得到了神秘的體驗是不斷的進步終身迷失在了歧路中。
當你已經到達細住,無需去觀那些妄念,也無需去覺知身體上的任何變化,只需要繼續如最初你覺知呼吸一樣,繼續以鼻端的呼吸為專註目標,很短的時間內你就會進入欲界定。欲界定中呼吸有一個非常典型的變化,在你的覺知呼吸不再有一來一去的距離,呼吸繼續縮短,甚至縮短成了一個點一樣,你不再感覺呼吸有長短,呼吸在你的覺知中變成了一個搏動的點。經典中有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鋸木喻。就象聚一塊木頭,無論鋸子的運行軌跡是什麼,運行軌跡有多長,但你要鋸出直線,注意力不是放在鋸子運行的軌跡上,而是鋸子與木頭接觸點。當你的對呼吸的專註提高到只覺知到呼吸是一個點的時候,那條最初的大蟒蛇,已經在你的覺知中縮為一個點了,此時你是用顯微鏡在觀測這條蟒蛇一個鱗片上的一個小花紋的細節,蟒蛇的其他部分都被你忽略了。這個覺知呼吸變為一個搏動的點,就是對應著十六特勝的除身,此時除的並非你整個肢體的身,而是呼吸的身,呼吸不在有身長,變為了一個點,呼吸的身體即將完全消失在你的覺知中。這一步也相對簡單,只是比上一步稍有難度而已,但依然是非常簡單就能做到的。此時,你的身體障礙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大部分人會在這個時候感覺自己身體的虛化,這是忘身的前奏。能坐到此處,身體的不適已經開始不能再影響你了。你的脊柱會自然挺直在一個恰當的位置,經典中說是如有物持身,持身法起了,只要你不退出這個境界,身體就不再能困擾你,你完全可以長時間的保持一個姿勢一動不動的坐下去,前提是你一直住在這個欲界定中。當你退出了欲界定,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腿麻了或者在疼,但是在定中,由於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呼吸,你暫時忘記了身體的不適。不斷的訓練進入欲界定,並相對長時間的住於此定,你會發現,修定根本不用熬腿。還記得非得推著車去天津的老王嗎?老王推著車去天津,走了沒幾步,便覺得太費勁了,他放下了車慢慢的自己溜達著到了天津,當他到了天津後,知道天津什麼樣了,不會錯把廊坊當天津了,他想開了,再去天津他改高鐵了。他可能都不再想學開車了,因為坐了高鐵後,他不但能去天津,而且能去更遠的上海廣州。當你證入了欲界定,得了持身法,好吧,你已經知道坐高鐵了。當然老王還可以去學車,那是出於老王的自我選擇,但此時,老王已經不會局限在開車這一個方式上,他的生命中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更自在的面對和體驗各種方式。
欲界定歧路最多,各種各樣的感覺體驗,引發出各種各樣的法門對治。但因為此時定力尚淺,問題還不是很難解決,更深入一些的未到地定初級階段,很多人走入歧路一輩子都拉不回來。這裡先撿幾條欲界定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歧路來說,因為我時間有限希望能儘快的結束這個貼,無暇組織好語言和思路有點前言不搭後語,只能是想到哪說到哪。欲界定中最具代表性的歧路大概分為三種。
一是由色身變化引起注意力轉移導致的氣脈反應,氣脈反應種類繁多,各個門派說法不一,甚至到了每個人身上,由於知識的認知和身體條件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源於本土道家的奇經八脈和源於印度的中脈。無論是那種氣脈反應,只要你還能覺知到氣脈的巡行,那麼你一定是沒有超過欲界定進入未到地定。各個門派都有一套應對氣脈反應的法門,而且很多法門的出現就是要對治氣脈反應。但在觀呼吸法門中,你毫無必要去理會任何氣脈反應,因為只有你覺知中的呼吸,才是你專註的目標,其餘一切反應都是吸引你走入歧途的妄念。你從一開始就依靠觀呼吸來深入禪定,如果走到半路,你放棄了呼吸這個被覺知的目標而轉向去關注氣脈反應,那麼你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另外的路有另外的走法。這裡說一個觀呼吸很容易出現的狀況,當你專註到一定情況,你會覺得一口氣吸的非常非常長,好像永遠吸不完一樣,甚至到了不吸的時候,呼吸懸停在那裡不動了,懸停的時間你會自覺比較長,而此時有人會覺知到小腹向脊柱後抽緊,好像小腹回收緊緊帖到後背一樣。這種情況在道家修氣脈時幾乎一定會出現,道家認為這是河車運行後引氣歸元的體現,最終小腹貼緊脊柱,最緊貼的地方僅有鴿蛋大小,至此,道家修法要將注意力專註集中在這一小片區域,開始入定的訓練。在鼻端觀呼吸有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是觀呼吸的時候未能僅在鼻端觀,而是分心去覺知了小腹,實際上這種小腹抽緊抽氣狀態,是由於過於緊張導致的,觀呼吸過於用力,未能做到享受體驗呼吸帶來的快感,而用意過度造成了緊張。而一直於輕鬆喜悅中在鼻端觀呼吸的人,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至於中脈境界,可以這麼說,市面上流傳的中脈境界大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很多關於中脈的描寫都是根據看來聽來的隻言片語編造出來的。真正的中脈境界並非是氣脈反應,而是見證自我光明與大光明的無二無別,一個明白中脈境界的行者,他會明確的知道,任何一個覺知都是中脈的延伸,而行者可以通過任何一個覺知返回到覺知的本源。
欲界定中第二種歧路,是見各種異象。由於相對深入了靜定,五處的大部分處於關閉止息狀態,此時覺知力提高,行者會觀到很多平時觀不到的念頭。而由於定力的提高,這些平時看起來一閃而過的念頭,被你清楚的觀到是如何組成的,每個念頭其實都是一幅畫面,就如放電影原理一般,膠片走的飛快的時候,你是不會看到圖像的,其實每個念頭都是由一副副畫面組合而成,平時你不會覺知到這些,但在欲界定中,你有具備這個能力了。因此被你看到的念頭,都轉化成了圖像,有人見神佛,有人見天書,有人見風景,也有人見的是連續放映的電影一般。這些其實都是根據每個人平日接觸認知不同而不同。而且這些圖像有個共同特徵就是能隨行者心而動,見神佛者神佛可傳法,見天書者天書能翻頁,等等等等。人有多少想,就會見多少景象。這裡所見有些在日後還能得到驗證,行者便更加相信這是走對了路,這個原理在這裡就不談了,在此貼里我只說一些易於理解的通俗易懂的。實際上當你看到這些圖像的時候,你已經走神了,已經轉移了你一直覺知的目標。如果此時你不能將注意從新回到覺知呼吸上,那麼你就走入了歧路。
第三種歧路,是見光明。有人在欲界定中會覺知到光明,明明自己是在一個黑屋子裡打坐,眼前卻有光明顯現。最初可能是一閃而過的光,越發進入深定光明越穩定,好像自己坐在一個明亮的屋子裡一樣。道家管這個叫虛室生白,到了這一步,道家修法會轉入另一個程序。大乘佛教多數稱此為心光顯露,也有觀點認為此是有相之光。這個暗處生光的原理是什麼,這個被覺知到的光明是什麼,這裡也不談,只談如何應對才能不入歧途。行者如果此時放棄了對呼吸的覺知,而轉而去觀這個光明,那麼好,走入歧途了。此時呼吸仍然存在於你的覺知中,你去注意這個光明,你就是轉移了目標,走向了另外的道路。
接著下午的說。在欲界定中如果過早的放棄原有的目標也就是呼吸,而轉而去觀光明,由於呼吸還沒有消失在覺知中,並且更重要的是欲界定中對身體的感知依然存在,還沒有真正實現忘身,此時去關注光明,以光明為被覺知目標,則加大了順利進入未到地定的障礙,往往會將原有的定力都退失掉。欲界定中顯露的光明並非能夠幫助行者進入未到地定和初禪的完美禪相,不少南傳修觀呼吸法的人,包括前幾年網上很多很有名望的居士,都是因為在這一步過早的轉換了覺知對象,從而僅勉強進入了未到地定的初級階段,而不能繼續深入。
時間有限為了能加緊結束這個帖,欲界定中還有非常多的歧路,就不細說了。接著說未到地定。欲界定中呼吸在覺知中縮小成為一個搏動點,不再有來去往複,覺知中甚至不知道是在吸還是在呼,如果這個時候能夠繼續專註呼吸,而不是轉向其他的目標,很快便會進入到忘身階段。有人會頓失手足,感覺自己的手腳消失不見了,進而全身都不見,甚至不知道自己坐在何處,很多人突然進入這個狀態後,會驚訝的尋找自己的身體,找一會才能找到,這是因為分了心從定中退出的緣故。但這種忘身也是一種分了心的忘身,僅僅處於未到地初級階段,於進入真正的初禪未到地定還有很大距離。如果能一直保持對那個變成一個點的呼吸的專註,必定會有一個道家所說的胎息境界出現,身體會突然完全消失不見,僅剩下呼吸在中心點搏動,隨著搏動,會有一個非常非非常薄的外緣象氣球或者蛋殼一樣一翕一合。這是忘身的初步,還不是真正的忘身,因為還有呼吸搏動,呼吸在中心搏動,就勢必還存在一個外緣,不管這個外緣有多麼大,只要你的覺知中還有中心,就一定會有一個外緣與中心對應。此時如果行者去覺知外緣了,那麼屬於分心了,轉移了對呼吸的專註,就會從此境中退出。如果能繼續保持對呼吸的專註,很短的時間內,呼吸便完全消失了,隨之消失的還有剛才那個薄薄的外緣。此時你會在呼吸消失的位置覺知到真正的光明禪相。那個光明不是別的,正是你一直覺知的目標呼吸,只是因為你的定力增強,觀到了更細微的呼吸,你現在是在用電子顯微鏡看那條蟒蛇了。蟒蛇已經完全變得不像最初你看到他的樣子。此時不用你絲毫努力,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會被甜美絢麗的光明牢牢的吸引,你不可能也不會願意升起任何一個妄念來打斷品味甜美的光明。味道地定中更多要點和景象,在此不能細說,不是沒時間說,而是不能說,防止辦班斂財者和欺世盜名者不明所以借用,不知道怎麼進的講給別人聽形成誤導。
在欲界定到未到地的過程中,有一句訣竅「忘身之前莫忘息」,記住這句話,在你哪天真遇到了也許會幫到你。下面撿一些未到地定中的歧路來說。能進入初級味道地定的人,要麼是天賦極強,沒坐多久一下就闖進來,要麼就是經過多年的苦練,所謂久坐必有禪。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自信,如果不是自己長時間滯留於此境界不能突破晉級,是絕不懷疑走的路哪處有問題的。其實如果能真正進入未到地定,基本上不會再有歧路了,未到地定這不對應了道家所說的玄關,入了玄關就算跨越門檻了,隨時可能登堂入室。而初級的未到地定還是有一些歧路的。說幾個比較典型的。一種是完全忘身忘息,完全沒有一個妄念,只有覺知孤零零的存在,所謂一靈獨覺,這種狀態可以保持非常長的時間,自己只覺得是以剎那,但是實際已經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過去了。一種是完全忘身忘息,無妄念,覺知中僅有黑暗,但又好像有星光,一定就是十幾個小時以上,有的人經過後會認為自己證到了滅受想定。一種是忘身,好像有念頭又好像沒念頭,四周空茫茫的無邊際,有老師說這是空無邊處定,其實連初禪未到地定都還沒到,根本無法越級進入無色界定。一種是忘身,好似無妄想,僅有覺知存在於一個天空顏色背景中,有說法認為這是中脈境界,其實不是,距離中脈境界差距相當遠。以上這幾種定共同的特點都是完全忘身並且忘息,僅處於味道地定初級的原因是,無論修什麼法進入的這種境界,到了這步都失去了正念,專註的目標消失了,過早的失去了幫助繼續前行的拐杖。所以即使與初禪未到地定已經極為相似,但依然不是,基本上無望靠此證入初禪。
好了,寫了很多天,消磨了很多時間。這個貼到此為止吧,沒興趣再續寫了。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證了禪定,你依然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沒有任何特異之處,每個眾生隨時都在禪定中,分別僅僅是個體每時每刻所執著的禪相不同而已。你所遭遇的人生完全出於自我的選擇,你覺知到的一切,煩惱或是喜樂,都是你的心想去體驗的,當你真正需要時,機緣就會出現在你眼前,也許帶給你喜悅,也許是煩惱,僅僅源於你的執著,而非其他。
凡事皆有因果,在沙上建塔終究是不能高的。為何最開始一直強調禪定是專註目標,為何要說一定要享受喜樂,而且在每一段都重複啰嗦,因為我瀏覽過貴吧幾個貼,沒有一個人真弄懂這簡單的一句話,沒有人。後面因為要趕時間,不再在此吧拖延,就沒再重複嘮叨,果然很有幾位便不能理解了。比如說禪相的分歧那段,有怎樣的實證就會有怎樣的見地,一句半句話就能知道你到過哪存在什麼問題。身息俱忘又僅在未到地初級不得存進,轉而修觀也沒用,止觀止觀,為什麼不說觀止呢,因為觀無法得止,但止後能觀 ,而且當你真明白了禪定的原理和次第,你會明白修止的同時就是在觀一直就沒停止觀,但修止的觀是觀一個目標,無論你用什麼法門修止,那個目標都是一個,不但是一個,而且會在越來越深入的過程越來越精微,這目標不斷的被過濾縮小,但你所觀的卻一直是一,什麼是禪定的一心支,好好琢磨吧。修觀心就不是修禪定,因為你觀的目標是無數個,你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在任何無數飛塵一般的念頭上 ,注意力是發散的,和修禪定的止正好反向。因此觀心法門最高只能到達未到地定的初級,除非中途改變修法。當你在沙上建塔,修了兩層修不上去了,你不該去問怎麼能繼續修高,因為沒人能在沙上建起高塔。
當你明白了沙上無法建高塔,而你又真心想建高塔,好吧,只能是回頭把地基打牢靠。什麼是修定的地基,無論你修什麼法門,專註一個目標並且從專註這個目標的中不斷體驗和獲得喜樂,這就是修定的目標。最初喜樂的表現形式是輕鬆舒適,逐漸的進入欲界定未到地定就升華為輕安,得輕安者再看俗欲,粗糙無比根本不會再有貪著,到了初禪正定,真正離升華為喜樂,你想證初禪,沒有喜樂可以嗎?你證了初禪,能不喜樂嗎?回過頭把我以前說的仔細多看幾遍,每個要點我都反覆強調過,只是很少有人理解那簡單的話實際正是證入禪定的秘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