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痛苦的軍事轉型(2)——雪崩的歐洲戰線和附庸國

奧斯曼痛苦的軍事轉型(2)——雪崩的歐洲戰線和附庸國

來自專欄 文藝復興軍事研究

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附屬國主要有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特蘭西瓦尼亞、拉古薩以及克里米亞。這些附屬國需要為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行動提供相當可觀的兵役,當然也可能因為自身的原因消耗掉奧斯曼帝國大量的力量。其中需要強調的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因為諸多原因,在特殊情況下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所以並不能完全被視作穩定的資源提供者。

在筆者看來,奧斯曼帝國的歐陸部分可以被分為三條相對獨立的戰線,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波蘭——立陶宛、莫斯科大公國。其中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方面無可爭議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奧斯曼主要軍事行動的方向;波蘭在瓦爾納戰役的慘敗後再也無力維持對奧斯曼的壓力,奧斯曼同樣滿足於維持這一區域的長期穩定;莫斯科大公國方面奧斯曼滿足於讓克里米亞汗國自行攻略,本身不投入太多力量。將此視作三條獨立戰線的主要原因是除了大土耳其戰爭之外,在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對抗奧斯曼的過程中,三個對手都各自為戰。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匈牙利人和克羅埃西亞人需要承受來自奧斯曼的極大壓力。在此僅舉幾例,如1493年Krbava戰役,1521年貝爾格萊德圍城戰,1526年莫哈赤戰役。奧斯曼軍在1493年Krbava戰役中打的乾淨利落,幾乎摧毀了克羅埃西亞人的軍事能力。在戰鬥中奧斯曼軍表現地非常輕鬆,Jakub帕夏利用騎兵數量的巨大優勢迅速包圍了克羅埃西亞軍,隨後克羅埃西亞人全線崩潰,僅有貴族被俘虜以換取贖金,其他人則慘遭屠戮。儘管Jakub帕夏在大勝後選擇返回波斯尼亞而非奪取Krbava(可能是因為Krbava離波斯尼亞太遠),但是此後奧斯曼依舊維持了對克羅埃西亞的侵攻,並且在三十年後奪取Krbava。奧斯曼軍在克羅埃西亞方面取得的最遠突破似乎是1593年奪取Sisak。(雖然先打了場很丟人的Sisak圍城戰,但是人家過了兩個月找回了場子。)

在匈牙利方向,情況則有相當大的不同。在雄才大略的馬加什一世的統治下,匈牙利維持了一支相當強大的部隊。黑軍有可觀的長槍兵(儘管他們的戰鬥風格可能接近人肉拒馬而非瑞士風格)和同樣可觀的火槍兵,這支部隊的整體實力並不弱,最有名的戰績是在1485年攻克維也納。雖然在馬加什一世死後貴族們成功削減了稅收,直接導致黑軍被解散,但是一度存在的黑軍足以說明匈牙利有能力維持一支可觀的軍隊。此時這支軍隊只是被換了個方式維持,或者說兵役從僱傭兵身上轉到了貴族們身上。拉約什二世和他的宮廷面對立法者蘇萊曼的壓力,在貝爾格萊德圍城戰期間直接慫了,乾脆不去解圍,坐視這座在1456年擋住奧斯曼軍的堅城失陷。在1526年,或許是為了避免人數劣勢的進一步擴大,他們選擇了出擊。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義大利戰爭的影響,同時法國人盲目認為匈牙利人可以像過去一個世紀那樣擋住奧斯曼的攻擊(如Rene de Lucing,在其於1588年出版的作品中認為匈牙利戰敗的主要問題是匈牙利人不復當年之勇),匈牙利人這次很難指望西歐組織一支足以摧毀蘇萊曼的大軍的部隊。莫哈赤戰役的過程同樣簡單,或者說信息量很有限,匈牙利軍通過一次有效的突擊幾乎摧毀了奧斯曼軍的一翼,卻在撞向耶尼切里的過程中被後者的火力教做人了。拉約什二世本人死於亂軍之中後,他的姐夫費迪南德基於1515年的第一次維也納會議獲得了對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的宣稱,並且控制了波西米亞和部分匈牙利。這意味著此後奧斯曼在這一方向的對手變成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66年的匈牙利會戰可以被視作奧斯曼帝國和基督徒在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方向對抗的轉折點。七十二歲高齡的立法者蘇萊曼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離開伊斯坦布爾,目標是奪取維也納。然而Nikola ?ubi? Zrinski的襲擊直接導致蘇萊曼指揮大軍圍攻Szigetvár,儘管前者及其所部付出了團滅的代價,但是蘇萊曼死於圍城戰期間,這次針對奧地利的軍事行動只取得了極為有限的成果。需要強調的是蘇萊曼那支龐大的野戰部隊可以通過多瑙河得到可觀的補給,這一情況存在且只存在於極少數地區,大部分情況下的補給還是正常的就地徵集,同時大軍跟著補給走。

長土耳其戰爭期間的Keresztes戰役或許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奧斯曼第一次在大規模野戰中表露出嚴重的戰鬥力問題。這場戰役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天是雙方進行火力對抗,在這一階段基督徒取得了自認為相對可觀的優勢;第二天是基督徒選擇主動出擊,試圖一波帶走奧斯曼軍,結果在這一階段基督徒被奧斯曼軍擊破。當然,需要考慮到奧斯曼軍的人數優勢帶來的更高容錯率。一般來說,過去奧斯曼軍在火力上都是處於優勢地位的,但是在Keresztes戰役中卻暴露出了巨大的問題。長土耳其戰爭期間暴露出來的更大的一個問題則是傳統觀點中奧斯曼軍,或者說傳統的穆斯林軍隊,具有優勢的前哨戰在事實層面上是基督徒佔據優勢。有學者就這一問題做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不過主要是基於戰鬥結果而非戰鬥過程。筆者推測可能是由於匈牙利人和克羅埃西亞人血勇(武德?)依舊,而奧斯曼方面的兵役制度正在走向崩潰。

對於奧斯曼在歐洲地區的附屬國的動員能力,有許多數據。如1599年的一份記錄表明瓦拉幾亞君主入侵併奪取特蘭西瓦尼亞時組織了30000名士兵,其中有13281名僱傭兵。一般認為十五世紀摩爾達維亞可以提供40000名士兵,而瓦拉幾亞可以提供10000到30000名士兵。在十六世紀摩爾達維亞可以提供15000到60000名士兵,而瓦拉幾亞可以提供10000到30000名士兵。在十七世紀上半葉,摩爾達維亞可以提供20000到37000名士兵,好哥們瓦拉幾亞可以提供40000名士兵。期間,摩爾達維亞君主伊萬三世(此人死法喜感,有興趣者可以自行百度)對抗奧斯曼帝國的行為以及奧斯曼軍的屠殺對摩爾達維亞的動員能力可能是個極大的打擊。

同樣存在一些極度嚇人的數據,1556年的一份記錄指出摩爾達維亞需要提供60000名士兵,其中35000名為騎兵。同一份記錄指出瓦拉幾亞需要提供150000名士兵,其中25000名為騎兵。然而還是這份記錄,指出特蘭西瓦尼亞只需要提供10000騎兵。儘管上述數字顯得過大,但是一些西方資料,如外交報告、旅行者記錄、編年史,也給出過類似數據。對此筆者只能表示信則有,不信則無。

一些具體的動員數字或許更為可信,如Giovanni Maria Angiollelo(1451-1525)記錄下瓦拉幾亞軍不少於12000人。Basarab Tepelus在1479年為奧斯曼入侵特蘭西瓦尼亞的軍事行動提供了5000名士兵。Alvise Gritti在1534年報告稱立法者蘇萊曼要求瓦拉幾亞提供3000名騎兵。一份來自伊斯坦布爾的威尼斯記錄則聲稱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都被要求提供這一數字的騎兵。費迪南德在摩爾達維亞的大使則聲稱摩爾達維亞君主表示他被要求派出6000人支援佐波堯·亞諾什,而這一數字對瓦拉幾亞來說是4000。令人無奈的是,1663年攻擊特蘭西瓦尼亞時,奧斯曼軍中還是只有4000個瓦拉幾亞人。

對於克里米亞韃靼人,情況同樣尷尬。一些巨大的數字,諸如80000、50000、40000,顯然不怎麼值得讓人信任,O_O。。。不過他們的戰鬥力還是有基本的保證的,起碼不會拖後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克里米亞韃靼人依舊壓著莫斯科大公國打,在1571年一度火燒莫斯科。當然,伴隨著戰鬥民族的崛起,克里米亞很快就會消耗奧斯曼大量的力量。

1641年在亞速,奧斯曼軍的諸多問題出現了一次總爆發,整體表現非常糟糕。在Warfare in Eastern Europe, 1500-1800一書中有完整的一章談論那次圍城戰,而筆者對1641年亞速圍城戰的絕大多數信息也都來自此處,在此順便推薦一下(博睿ebook有售)。亞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約兩個世紀)是奧斯曼帝國在黑海北岸最靠北的重要城市。在1637年被一支頓河哥薩克和扎波羅熱哥薩克組成的軍隊通過坑道掘進隨後炸塌城牆的方式所奪取。因為原始資料有限的關係,現代學者對於亞速圍城戰有相當部分的信息來自於文學作品,但是並不一定完全可靠。有希臘方面的資料表明奧斯曼軍集中了150000名士兵。 而Cruys表示奧斯曼軍有50000名韃靼人,10000名切爾克斯人,20000名耶尼切里,20000名西帕希以及大量瓦拉幾亞人和摩爾達維亞人。基於Cruys的描述,亞速圍城戰的奧斯曼軍或許與巴格達圍城戰的奧斯曼軍類似,有大約100000人,其中步騎比例為1:2。對於哥薩克方面的人數,大部分估計為3000到6000人,最低版本只有1400男性和800女性。但是無論如何,哥薩克都面對了十倍之敵。整體的戰鬥過程乏善可陳,奧斯曼軍反覆突擊無果(似乎有二十四次之多),而哥薩克人則堅持抵抗。有資料表明奧斯曼方面答應提供哥薩克人一大筆錢,以換取後者放棄亞速,但是哥薩克人給莫斯科的報告強調他們拒絕了這一提議。

對比1566年的Szigetvár圍城戰和1641年的亞速圍城戰,很明顯可以發現奧斯曼軍事實上正在進入一個攻擊能力的低谷。而對比1526年的莫哈赤戰役和1593年的Sisak戰役,奧斯曼的野戰能力的下坡,或者說與T1水平的脫節,要來得更早。在筆者看來,到十七世紀中期,奧斯曼的軍事能力正處於過去兩個半世紀的最低谷,不僅是實際能力,賬面能力同樣極為不堪。

至於勒班托戰役、法馬古斯塔圍城戰以及馬爾他圍城戰,筆者認為這更接近地中海方面的對抗,所以把他們放到下一部分了。對於拉古薩方面的情況,筆者也傾向於將之放入下一部分。

此外,這次筆者偷了個懶,沒有為一些相對容易獲得的信息拍照或截圖。

本文出現的截圖或照片來自

The book of battles; or, Daring deeds by land and sea

The Memory of the Battle of Krbava (1493) and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the Croats

Going Off to the War in Hungary: French Nobles and Crusading Cul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European Tributary Stat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on the Black Sea Steppe, 1500– 1700

Warfare in Eastern Europe, 1500-1800


推薦閱讀:

滿懷理想的國際縱隊,槍林彈雨中的浪漫
「邊瞎子」和「吳馬列」在79年的一次聯合抗命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三)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侍從將軍庫羅帕特金致第一滿洲集團軍軍官的告別書

TAG:奧斯曼帝國 | 歐洲歷史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