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如何成為中國一部分的?地球知識局
來自專欄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青藏高原是如何成為中國一部分的?
NO.494-青藏高原向東看
作者:汗青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青藏高原可謂世界的第三極,可人們真正對其有所了解,似乎也只是近代以來的事情。
屹立在東亞,南亞以及西亞三大古文明的丁字路口中央,青藏高原以自己獨有的姿態孕育了超脫世俗的文化。在面對這三種強勢的外域文明時,為何整個高原的主體最終選擇了依附於東方而又能夠保留原始的面貌?
亞洲中央的青藏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解開青藏高原神秘的面紗。
高原地理環境概述
青藏高原北起崑崙山脈,南抵喜馬拉雅,東靠橫斷山脈,西至帕米爾高原,作為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儘管它面積寬廣達約250萬平方千米,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但在地質上來說卻相當年輕,其隆起上升的勢頭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
從崑崙到喜馬拉雅
從橫斷到帕米爾
地質史上,青藏高原整體從古地中海隆起時分為幾個階段,導致了其高原地貌在不同區域演化的並不一致,中部地區相較於仍在上升的邊緣地區顯得風化嚴重許多。在印度板塊從西南部不斷俯衝、推進、擠壓最後抬升的過程中,高原整體地勢也逐漸呈現西部平均高於東部的格局。
印度板塊向北與歐亞板塊碰撞
青藏高原的存在,宏觀上使得印度洋的濕熱水汽無法深入大陸腹地,導致新疆與蒙古的氣候變得更加乾旱;另一方面又阻擋了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南下,保護了印度免受寒潮的侵襲。而南下的冷空氣受阻後繞道高原東側,使得我國受寒潮影響的範圍在東部更加偏南。
對於青藏高原本身而言,高聳的平均海拔以及頻繁的板塊活動使得高原腹地平均溫度低於零度,大片區域最暖月平均氣溫也不足10度;相對應的,地熱資源以及光照在青藏高原異常充足。
慕士塔格冰川
卧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巨蟒
(可橫屏觀看,行攝:新月)
青藏高原更是亞洲文明水塔,融雪形成了黃河、長江、印度河、恆河等幾條大河的源頭,為下游的人類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比如注入恆河的雅魯藏布江
中上游的恆河諸支流
也大都源自青藏高原
(可橫屏觀看)
在這樣極端的地理環境里,孕育出了非常矛盾而極富特色的文明形態。
相對於平原地區的大河農耕文明來說,高原文明自身的土地生產能力極為有限,游牧為主的生活也增加了不同部落間的武力衝突頻率,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高原文明都比較封閉。
無論是在青藏高原的南緣還是腹地
城市和人口分布都相當分散和孤立
(可橫屏觀看)
與此同時,在生態環境脆弱以及生產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高原文明對外部貿易需求以及經濟依賴又必然很強。高原文明就這樣基於地理環境的阻礙和文化的獨特性一邊拒絕著外來干預,排斥融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物質經濟支持而不斷尋求外部的輸血與援助。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
就是藏地通向四川盆地的通道
(可橫屏觀看)
高原文明的這種矛盾性體現在現實中,就是高原氏族和中原氏族之間的聯繫。現代考古證據表明,高原羌人在走下高原之後,由四川而進入中原。但是同時,高原氏族又不與中原定居者產生過密的聯繫,保持著相當的神秘感。
青銅時代之後,相對於文明較為成熟的中原地區,高原地區的氏族活動嚴重缺少史料的記載。羌人的活動只能散見於秦、漢以及蜀漢史書中一些零星的記載。這和羌人在文明史形成之前在中華各地的探索和大量活動完全不成正比。
青藏對中原的依附性
在公元7世紀初,青藏高原地區的眾多部落逐漸被統一,由著名的松贊干布領導,最終實際形成了統一的吐蕃王朝(西藏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在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一系列先進的技術後,吐蕃王朝的凝聚力與繁榮程度更是蒸蒸日上。
第一個統一青藏高原的政權-吐蕃-出現了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樣的歷史機緣,成為了封閉的高原文明走出內陸,加速文化交流與社會交往的第一步,也奠定了青藏高原文明向東發展,與中原王朝融合的歷史基調。
這時有了一條
貫穿青海和西藏的唐蕃通道
當然這種依賴不僅僅體現在友好的通使以及貿易往來方面,東向的武力擴張也是對東方依賴性的一種體現。在8世紀「安史之亂」後,吐蕃王朝的東部疆域擴大到了今青海全部,甘肅大部,陝西西部,川西高原以及滇西北高原等遼闊地區。
當唐朝衰落之時
吐蕃大幅擴張
甚至吃掉了整個河西走廊和安西四鎮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自身生產能力有限的條件下,高原文明對外的依賴性幾乎是和自身的發展呈正相關的。
整個吐蕃王朝時期,東方的唐王朝在周邊諸文明地區中屬於最發達的地區,對於吐蕃而言也是最有利可圖的。這種聯繫貫穿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在吐蕃王朝滅亡後仍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被吐蕃佔領的西域與河西
其實也在反向輸出文化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另一方面,在公元9世紀吐蕃滅亡後的四百年間,青藏高原地區政治上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但其文化的整體性卻不斷加強。這主要得益於10世紀後藏傳佛教廣泛發展傳播的局面。
塔爾寺
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而建
西北藏傳佛教中心
(行攝:新月)
這一民族同化進程,無疑為13世紀青藏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歸屬於中原文明體系,併產生整體性的政治隸屬關係奠定了基礎。
13世紀,席捲歐亞大陸難逢敵手的蒙古人來了。蒙古人的到來,打破了西藏各教派和地方勢力間原有的平衡,使得他們彼此都需要拉攏並依附這一強大的勢力來打擊異己,逐漸也就形成了藏傳佛教和元朝君主之間以宗教關係為紐帶的利益往來。
一個「大一統」時代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由於皇帝忽必烈本人以及皇家對藏傳佛教的崇信,西藏教派勢力在元朝的政治體系中獲得了相當的話語權。也正是這種利益聯繫,形成了西藏地方特殊的政體模式,即主要依靠外部支持的模式。青藏高原與東方中華文明的聯繫被進一步加強。
而與此同時,高原文明和南亞文明之間的聯繫卻被斬斷了。
來自西亞的伊斯蘭文明從11-12世紀開始便強勁地向中亞擴展,最終於1190年佔領了北印度。緊接著突厥人在1290年征服了南印度。伊斯蘭教在北印度的強勁擴張,使得信奉藏傳佛教的西藏在南亞方面顯得相當孤立。
被「包圍」的青藏?
元亡後的明清兩朝,都對西藏的管控高度重視。西藏內部各教派勢力在嘗到了依附蒙古人的甜頭以後,均主動依附中原政治勢力,以求在高原博弈中佔得先機。
此後藏人彼此間的衝突(1727年衛藏戰爭)以及面對尼泊爾廓爾喀人1791年入侵時,西藏內部均是一致的向清朝尋求援助,並且也樂於維護以及依賴於清朝,最終形成了一種在危機時請求中原王朝幫助的傳統與政治習慣。
現代中國的規模
在清朝大致確定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高原文明的新時代
青藏對中原的依賴,是建立在中原大一統穩定繁榮的基礎上的。從史實上來看,晚清以至民國,中央政府對傳統的熟地也缺乏控制力,更遑論代言西藏的利益。中央政府既缺乏力量,西藏與中原的關係便陷於鬆弛。
而大英帝國遠道而來
不止從東南沿海
也從西南大後方
20世紀初,西藏多次被域外大國滲透,這背後的導火索,既有清政府和早期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軍閥混戰,也有印度一側如日中天的英國殖民者影響。在無法尋求東方保護的情況下,西藏便有尋求南方保護的可能。
離印度確實也更近
(雖然穿越喜馬拉雅山要困難很多)
然而,冷靜下來的十三世達賴在1919年恢復了和國民政府的聯繫。儘管當時西藏高層內部還有親中和親英的分歧,但在英國過於激進的政策下,對英國的提防成為了基調。
十三世達賴 圖登嘉措
新中國成立之後,西藏宗教界愛國人士同中央人民政府共同努力,挫敗了獨立勢力和國外勢力的干預,於1951年5月23日確保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這是一種西藏對中央政權依附歷史常態的回歸,也是漢藏兩族人民的民心所向。
西藏和平解放
此後,西藏廢除了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土地改革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推行讓一個停留在奴隸制時期的地方政權幾乎一夜間搭上了現代列車。
中央政府極為重視對青藏高原的開發與建設,這關係到祖國統一以及民族團結。要致富先修路,中央政府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建設了青藏,川藏兩條公路,增強高原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聯繫。
貫穿橫斷山脈的川藏公路
橫斷山脈中的貢嘎
(行攝:新月)
自公路通車後又50餘載,青藏鐵路也爬上了這座遠古的高原,川藏線也在籌建之中,人員和物資在東部與高原的流動變得更加方便。
這片神秘富饒的土地,在破絕雪山險阻後,依依東望著與中央政府共創新的輝煌,讓雪域的神聖和質樸閃爍出新的光彩。
修通青藏鐵路已然相當困難
然後下一步是川藏線
(可橫屏觀看)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對印度化工品採取反傾銷措施?
※為什麼印度這麼亂,性犯罪這麼多,很多人還想去印度旅遊?
※怎麼樣在國內聯繫印度經銷商買到易瑞沙,或者如果直接去印度買葯,應該怎麼買,能直接買到並帶回來嗎?
※為什麼小米能在印度月銷400萬,有望稱為印度市場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