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求義:第十三章 格物與物格

《大學》求義:第十三章 格物與物格

來自專欄 夢回先秦

第十三章 格物與物格

格,甲骨文,表示行軍作戰。有的金文,表示用木械進犯、攻擊。——《象形字典》。在這篇文章的語境中,把它解釋為「介入」更合適。格,引申為:規則、標準、規限物、方框、線框等。

人可以對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接觸到的、學習到的事物進行認知,也可以利用工具、儀器對事物進行認知,人可以進行直接的認知行為,也可以進行間接的認知行為。

人可以認知的事物,都是和自己發生聯繫的事物,這種聯繫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和人沒有聯繫的事物,對任何人的世界不產生任何影響,人無法去認知。這就是人認知的局限。

以上種種人的認知方式,其實都是與事物建立聯繫,與事物產生相互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人與事物的相介入。所以,介入是人認知的根本途徑,沒有對事物的介入,就沒有人的認知。

人通過對事物的介入,發現了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限界,發現了事物的性質,變化規律,從而產生了對事物的認定標準、應對規則,以及在不同事物之間進行區別、分類、共性的歸納等等一些認知。

格物,就是對物進行介入,去發現物區別於其它物的限界,發現了物的性質,變化規律,進而在不同物之間進行區別、分類、共性的歸納。事體現的是物的相互影響及變化過程,所以,格物裡面也包含了對事的認知過程。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科學研究手段對物的介入,其實是改變了物的原本情狀,所以,格物的結果,未必就是得到了物的原本情狀,而是物與人相介入後,相互影響、變化的情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事物的真相,已經超脫了人的認知限界。

通過格物,我們得到的是我們可以真知的物的情狀和可以實現我們的目的的道路、規律、本源、依憑(道),而這對於生命來說,也就夠用了。

格物,是與物的相介入、相互影響,所以,格物的結果不僅僅是得到了認知,還有自身實實在在的改變。

「物格」是有效的格物過程和格物的結果。

格物的結果,前面已經論述清楚。

有效的格物過程,是指符合道的格物過程,也就是能夠實現,或者是實現了格物目的的格物過程。比如科學實驗與科學研究,成功的叫「物格」,不成功的不叫 「物格」。

?m

推薦閱讀:

美國漢學家狄百瑞逝世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新儒學」?狄百瑞尤其強調儒家思想中的自由傳統
格物致知這一儒家公案的現代解讀和分判
《大學》求義:第十五章 誠意與意誠
韓國儒學史的「千日之戰」:四七論辯(1)
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

TAG:國學 | 儒學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