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篇》15.2:在陳絕糧

《衛靈公篇》15.2:在陳絕糧

來自專欄 論語析正

原文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字詞訓詁

「在陳絕糧」

1. 關於此事發生時間,有不同說法,最大的可能是發生在前489年;背景是「陳蔡之厄」,發生地點眾說紛紜,但總在陳國境內,約在今天河南東部或安徽北部,無法詳考。可參閱《公冶長篇》5.22下孔子周遊列國的大致年表;

2. 當然,此事發生的時間和背景不可確考,但重要的是孔子的言談,因此,即使不取此說,也無大礙。

「病」,疲憊。

「興」,起身。

「窮」,困頓。引申為「毫無辦法」。不可解為「貧窮」,「貧窮」在孔子時代的表達是「貧」;而「貧窮」也是「窮」的一種。

「君子固窮」,主要有兩解:一是說「君子固然有窮時」,二說是「君子固守於」。我取第一說,如下:

1. 如從二說,則「君子固守於窮」是何道理?難道這就是君子的宿命嗎?顯然不是。無論對「窮」的定義是什麼,孔子都不可能主張「君子固守於窮」,不贅;

2. 如果辯解說,孔子的意思是「君子遇窮,則固守於窮」,表達的是在困境中處之泰然的態度,就不該用「固」這個字,而該像《述而篇》7.16中那樣,用「樂」字來表達。因為「固」意味著既然困頓不堪,就堅守這種狀態,這絕對不該是君子應有的態度,完全沒有任何道理;

3. 而第一解則不僅道理上和語法上都順當,而且呼應了前面子路的責問:問的是「君子也會如此困頓嗎」,暗含的意思是君子能力非凡、本應飛黃騰達,怎麼會落到這步田地?而答的是「君子當然有可能陷入困頓」,暗含的意思是時運、機會等都非人力所能左右,即使是君子,也固有窮時也。

「小人窮斯濫矣」

1. 「斯」,就,乃;

2. 「濫」,毫無節制,引申為肆意妄為;

3. 整句在意義上可以斷成「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小人如果窮,就會肆意妄為。」

4. 本章「君子」和「小人」顯然是從道德修養上講,不是統治者和人民之別。

章句義理

子路和孔子的對話,有兩處記載可供參考:

1. 一是《孔子家語-在厄》。即使《孔子家語》是偽書(尚無定論),其記錄所反應的對話也難以理解如何傳世,但其內容合情合理,也符合我的理解,抄錄於此,權供參考:

a) 原文: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li音二聲,一種野菜,俗稱「灰菜」,借指粗劣食物)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si音四聲,傳說中類似犀牛的一種異獸)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

b) 今文是:楚昭王聘請孔子到楚國去,孔子去拜謝楚昭王,途中經過陳國和蔡國。陳國、蔡國的大夫一起謀劃說:「孔子是位聖賢,他所譏諷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問題,如果被楚國聘用,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於是派兵阻攔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斷糧七天,也無法和外邊取得聯繫,連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隨他的人都癱倒了。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講授學問,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還找來子路問道:「《詩經》上說:『不是野牛不是虎,卻都來到荒野上。』吾道難道有什麼不對嗎?為什麼到了這個地步啊?」子路一臉怨氣,陰沉著臉地回答說:「君子是不會被什麼東西困擾的。估計老師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估計老師的智慧還不夠吧?人們不願推行我們的主張。而且我從前就聽老師講過:『做善事的人上天會降福於他,做壞事的人上天會降禍於他。』如今老師積累德行又心懷仁義,推行主張已經很長時間了,怎麼處境還如此困窮呢?」孔子說:「仲由,你還不懂啊,我來告訴你吧!你以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在首陽山上;你以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被任用?那麼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你以為忠心的人必定會有好報?那麼關龍逢就不會被殺;你以為忠言勸諫一定會被採納?那麼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遇不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事;賢還是不賢,是才能的事。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而時運不濟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如何做在於自身,是生是死在於命。所以晉國重耳的稱霸之心,產生於曹衛;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於會稽。所以說居於下位而無所憂慮的人,是思慮不遠;安身處世總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始終呢?」

2. 二是《史記-孔子世家》,其中記載略有出入:

a) 如果《孔子家語》是偽書,則《史記》記錄更可取;如果《孔子家語》最後證明不是偽書,則其可信度大過《史記》;

b) 但是,兩書的共同問題都是:孔子陳蔡之厄期間和弟子的對話細節從何而來?最多也只是對各種來源於孔子弟子的傳說和來源於民間的添油加醋的故事進行彙編而成,但作為史料,其權威性和可信度都必須大打折扣;

c) 特錄《史記-孔子家語》中相關段落如下,供對比參考,因內容大致同上,所以就不附今譯了:聞孔子在陳蔡之閑,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今譯

在陳國絕糧了,跟隨者都餓得癱倒了,爬不起來了。子路氣沖沖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頓的時候嗎?」師父說:「君子固然會有困頓的時候,而小人困頓時就會無所顧忌了。」

英譯

When running out of food in Chen state, the followers became

exhausted and could not stand up. Zi Lu came to meet Confucius with angry

countenance, saying: 「Will the cultivated gentleman also fall across

destitution?」 The master said: 「A cultivated gentleman for sure could fall

across destitution, but a base man in destitution would go all lengths

unscrupulously.」

? u q??1?<


推薦閱讀:

TAG:孔子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