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緬甸軍方拍攝的反華電影看緬軍的軍屯制度
來自專欄 金三角管窺
今年的3月27日是緬甸建軍73周年,緬軍舉行了盛大的閱兵活動,雖然沒有如同以往那般大秀武器裝備,不過依然向外界展示了緬軍規模的龐大以及作為緬甸特殊政治力量的存在。在此期間,緬甸軍方掌控的妙瓦底電視台還連續播放了一部宣揚緬軍的反戰電影《討厭戰爭》,而這部電影雖然增添了一些對戰爭的思考,但如同以往拍攝的《滾弄大捷》一樣,都是力圖洗白緬軍的侵略行為將其描繪成正義的一方。
緬甸自1948年獨立至今,都是一個由多個民族組成的聯邦國家,而在各少數民族地區幾乎都有對應的民族武裝,這些眾多的民地武在獨立初期是緬甸國防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隨著大緬族主義的抬頭,緬軍開始了武力征服的道路,而其對聯邦成員的侵略至今還在進行著,同時不斷誤導不熟悉緬甸國情的人,把那些堅守在本民族世居之地的民地武描繪成緬甸通往和平的障礙,而到處燒殺搶掠的緬軍則搖身一變成了和平的捍衛者,這種顛倒黑白的手段在這部《討厭戰爭》中演繹得淋漓盡致。
電影一開始描繪了一處緬軍駐地的生活場景,如同其他拿肉麻當有趣的緬甸電影一樣,電影前半段長篇幅描繪的都是緬軍隨隊家屬的家長里短,雖然看起來這些情節過於冗長,但卻正是這部電影暗含的核心內容。根據電影的描述來看,這個緬軍營地位於果敢境內,而緬軍不僅在當地駐紮了軍隊,還連同家屬一道形成了一種類似於軍屯制的結構,即緬軍將戰爭擴大到哪裡,相應的軍屬就遷移到哪裡。電影中不厭其煩地描繪緬軍軍屬生活,其實就是為之後的防禦作戰正名化,彷彿這些佔據當地人土地的緬軍及其軍屬是在堅守自己的家園一般,而奪回被緬軍霸佔了家園的民地武卻成了戰爭的製造者和侵略者,以此達到緬軍混淆是非的目的。那麼真實情況是如何的呢,緬軍在華人聚居的果敢地區發動「8·8事件」之後,就加大了對當地的侵略步伐,不僅從下緬甸地區大量移民果敢,還強佔那些因躲避戰爭而家中無人的房屋。為了佔據重要軍事據點,一些緬軍在山上駐紮,而周邊老百姓的田地自然就被其隨軍家屬主動笑納了。更為可惡的則是在果敢同盟軍為奪回家園而發起反攻後,緬軍為打壓反抗力量的生存空間而大量製造無人區,強行將一些區域內的百姓攆走淪為難民,不僅在當地隨意埋設地雷還把老百姓的屋頂門板等拆去搭建營房,這種人神共憤的事情怎能不激起反抗。
在電影中,緬軍隨隊家屬也參加軍事訓練,雖然不參與進攻作戰,不過卻要防守軍營,其實質上也是緬軍侵略的幫凶,而電影卻突出其平民身份,這也是緬軍想要達到的目的所在。縱觀緬甸歷年的戰爭中,唯有以華人為主體的果敢同盟軍憑藉落後裝備予以緬軍沉痛的打擊,而緬軍對華人的忌憚和打壓同相鄰的泰國形成鮮明對比,於是近年來緬軍的影視作品和各類宣傳中無不以醜化果敢同盟軍為重點。其實此前緬軍就曾拍攝過一部有關「南天門戰役」的電影,直接把反攻並堅守家園的果敢同盟軍刻畫成了侵略者,而緬軍的軍事行動則成了收復失地,由此可見緬軍由於對華人武裝的忌憚而拍攝的「反華」題材電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未來也將會有更多類似的電影。雖然緬軍不遺餘力地塑造自身形象,但其所作所為在全世界真正愛好和平的人士眼中儼然已是跳樑小丑,而緬軍的軍屯制度更是侵略和剝削眾多少數民族的直接罪證,在破壞聯邦體制這條道路上,緬軍只會越走越遠,歷史終將會對其進行最後的審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