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對於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我要扔三個炸彈
作者:李松蔚
排版:阿俞圖片:來自電影《玻璃城堡》
Ideas worth spreading。這篇文章發出後,收到了很多的評論,我們每一條都認真看過了,沒辦法一一回復。在吸收了一些友好批評的基礎上,李老師對此文進行了擴充和改寫,並在李松蔚公眾號發布,這裡附上文章鏈接,歡迎大家的討論。
李松蔚:對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我要扔幾個炸彈上周的《奇葩大會》,武志紅老師講到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再次引起了對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的廣泛討論。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很激烈。
武老師說,通過他的文章,很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他還舉了很多例子,說明這種傷害影響深遠,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終身。這個說法,高曉松老師也很贊同。他用自己的例子說,以前沒發現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幾年跳出來了,回頭看,才驚覺影響之大。還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病的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可惜這句話被剪掉了。
武老師演講的過程,我就坐在台下。也有一段被剪掉的互動。
武老師的說法,我同意一半,原生家庭的確會給人帶來長遠的影響。但也有不同意的地方。尤其當我看到別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充滿悔恨和怨恨,彷彿大錯鑄成,再也難以改變的時候,我就很想講一些不同的看法。
這些看法對人有幫助,但是不容易接受。對於那些相信「原生家庭帶來終身傷害」的人來說,經常會像炸彈一樣,激起他們強烈的反應。雖然如此,我仍然想扔出三個炸彈,希望它們爆炸得更遠一些,更強烈一些。在現有的認識之外,多炸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因為,原生家庭,被誤解得太多了。
?
炸彈之一:
發現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其實已經好了。
我有一個魔術,專治那些抱怨被原生家庭「毒害」的人。我只要聊一分鐘,就能「治」好原生家庭帶來的「病」。不信嗎?請看我的表演——
一個來訪者說:「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我特別缺乏自信。」
我說:「你說缺乏自信,是什麼意思?」
他說:「就是老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問:「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但實際上呢?」
他搓搓手:「實際上還不錯。」
我說:「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你說的缺乏自信,是說你的實際情況往往比你以為的好一些?你以為自己不好,但實際上你知道自己還不錯。」
他點頭,嗯嗯嗯。過了一會兒發現不對勁了:
「哎?怎麼按照你的說法——我其實挺自信的?」
哈,是不是像魔術?再來一個例子——
另一個人抱怨她的原生家庭:「從小,我媽媽就很焦慮我得什麼病,動不動就帶我上醫院看病。受她的影響,我現在也對健康過度焦慮。」
我說:「你說過度焦慮,是什麼意思?」
她說:「就比如說這幾天吧,我咽唾沫的時候,感到嗓子有一點疼,我就老胡思亂想,擔心是不是得了什麼怪病。越想,就擔心得越厲害。」
我問:「那你去醫院看了嗎?」
她愣了一下:「幹嘛去醫院?我知道沒病啊。」
我說:「啊!原來你知道沒病!——那你擔心什麼?」
她:「……」
你看,根本不需要「治」病!只要他說出得的是什麼病,病就已經好了!
我沒有在開玩笑。這正是高曉松老師說的:「只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就像一個悖論:所有抱怨「我的原生家庭導致我現在XXX」的人,能夠看到這個XXX的存在,就等於他不再受原生家庭的視角影響。看到即是改變。先要產生不一樣的認識,才會看到問題所在。真正缺乏自信的人什麼樣?從不抱怨原生家庭,他們只會說:「我沒有不自信——我是是真的很差!」
真正過度焦慮身體健康的人,不會說自己是「胡思亂想」,反而會認定自己的焦慮是「適度」的。身體就是有怪病,就該馬上去醫院啊!
我知道,我知道,這些說法很匪夷所思。它等於是在說,所有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發生,就代表著原生家庭的魔咒已經破除。那還有什麼批判的必要?雖然這麼講不太好意思,而且很多人難以接受……但就是這樣。
有人說,這是詭辯啊!我看到自己有病,不一定等於病就好了啊!對不起,在原生家庭的語境里,邏輯就是這樣:知道自己有問題,就沒問題。
這是第一個炸彈。不服來辯。
?
有人說:我不跟你談邏輯。邏輯是這樣沒錯,但我的不自信就是在!
我知道自己沒那麼差,但我就是不自信!我知道沒生病,但我還是焦慮!我知道伴侶不會離開我,但我真的缺乏安全感!不管你怎麼說,它並沒有好!
這不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一生的烙印嗎?
——好,現在我要拋出第二個炸彈:
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覺,可能是大腦在欺騙你!
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並不差,卻仍然說自己「不自信」;或者明知道身體沒病沒災,卻仍然忍不住胡思亂想,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需要「製造」出這樣的假象。大腦可以建構出不存在的東西。假如大腦希望讓自己相信,自己具有一些叫做「不自信」、「焦慮」、「缺乏安全感」之類的特質,它可以毫不費力地製造出這些東西,自己無法辨別真假,還能輕輕鬆鬆地甩鍋給原生家庭。
可是好端端地,大腦幹嘛要騙人呢?
很簡單啊,因為有好處。
有一個畫面始終讓我印象深刻: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那些排長隊的熱門場館門口,搖著輪椅的殘疾人可以走綠色通道,不必排隊。而在世博園的出口,我卻看到很多「殘疾人」站起身,收起輪椅,大搖大擺地離開……
我們想像一下,一個明知道自己很優秀的人,卻一口一個「不自信」,不就像是一個兩腿健全的人,卻一直用輪椅行走嗎?倒不是說他存心騙人,他可能也在騙自己。他這麼做看似給自己增添了很多麻煩,但也有好處。比如可以另闢蹊徑,比如少承擔一些責任,又比如這樣一來,會獲得更多關心和照顧。
他可不可以離開輪椅呢?隨時都可以。但起身之後,他就會面臨新的處境,他和別人的關係會產生變化,這裡有很多新的風險和挑戰。他不一定做好了準備。就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承認:「我知道自己還不錯,只是常常忍不住把自己想得差一點。」但是他這麼說了以後,要如何作為一個「還不錯」的人,去和別人相處呢?那可是一個全新的,不一樣的世界,他做好準備了嗎?
這告訴我們,為什麼原生家庭會給人那麼深重的烙印感?甚至會讓人「一生都難以擺脫」?不是因為什麼魔咒——並不存在那樣的魔咒。而是是因為,一些人已經習慣了坐輪椅的便利,就不太想嘗試一種新的行走方式了。
?
其實,第三個炸彈,已經不知不覺拋出來了:
你隨時都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你做好了準備。
嗯,我理解你對這句話的感受。同樣受到原生家庭諸多影響的我,當年看到這樣的說法,也感到不能相信,而且生氣:「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嗎?你把它說得那麼輕鬆也就算了,還說這一切是因為我沒做好準備?」但是,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有一個神奇的按鈕,按下去,原生家庭帶給你的一切負面的影響全都可以消除,你會立刻變得不一樣!——要按這個按鈕嗎?
你毫不猶豫地就按了嗎?好!
現在想像一下,你已經是一個新的人了!你自信,樂觀,積極,穩定,相信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陰霾從此與你絕緣。這樣的你,別人會怎麼期待?你跟他們的關係會怎樣改變?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嗎?選擇哪些,放棄哪些呢?承擔哪些風險?肩負哪些責任?在生活中又會遇到什麼新的挑戰?
會不會有那麼一刻,你對自己說:「其實,原來那樣也挺好……」
偶爾也想回到熟悉的狀態里,喘一口氣。
甚至你會想:「這個按鈕能反覆使用就好了,有時變回去,有時變回來。」
做一次這樣的思想實驗,你就會明白:改變之所以那麼難,也許難的並不是「改變」本身,而是改變之後,你的生活和關係面臨的重大調整。
Momself:撕掉標籤。
關注真實,而非正確。
做不被定義的人,
過不被定義的人生。
看更多不一樣的心理乾貨,歡迎關注摩米Momself - 知乎
點擊查看過往文章:李松蔚專欄:每一句「再等等」的背後,都是「不敢要」
拖延,我們時代的「流行病」
如何治療爹媽「好話不能好好說」的「病」
點擊查看原文:高曉松都擺脫不了的原生家庭陰影,其實沒那麼可怕
推薦閱讀:
※我的生命里有一個人 | 致我的心理諮詢師
※寶貝,我想留住你眼神中的光亮!
※生物原理5——解體的神經系統研究
※有時候我們最大的脾氣也給了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