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範式探索老問題:挑戰風險決策理論的期望價值規則

新範式探索老問題:挑戰風險決策理論的期望價值規則

來自專欄 決策有道

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紓課題組 周 蕾 文

風險決策(risky decision-making)指人們對具有多個結果,且各結果發生概率已知的選項間進行的權衡(Kahneman & Tversky, 1979)。股票是買還是拋?選擇治癒率高但有風險的手術方案還是保守治療?是否選擇轉基因食物?風險決策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和經濟行為之中,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

如何進行風險決策是人類不斷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遇到的未解之謎。經典決策理論認為風險決策是一個補償性的、期望值最大化的過程:人們會基於概率的大小,對選項結果進行加權,然後計算各個結果加權效用之和,最終選擇總效用最大的選項。但是,越來越多的基於啟發式的決策理論認為,風險決策的過程是非補償性的:人們只依據選項的部分維度進行決策,符合啟發式等規則,並不包含期望價值規則所假設的「加權求和」過程。這一謎團一直沒有得以破解,或許是因為我們未找到揭示決策心理過程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為了撥開迷霧,拓展並加深人們對風險決策內在機制的認識,近10年來,本課題組著眼於決策過程,開發了一系列新的實驗範式,以系統地探索風險決策的過程,並檢驗期望價值規則適用的邊界條件。我們將這些範式應用到一系列選擇行為、眼動追蹤、事件相關電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為回答「風險決策是否遵循期望價值規則」以及「期望價值規則何時適用」兩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基於結果和基於過程的匯聚性證據。課題組近日在SSCI索引期刊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New paradigms for the old question」的論文,系統地從方法學角度回顧並梳理了該系列實驗範式。

1 探索風險決策過程的範式

在科學研究中,理論的發展主要為了回答「是什麼」(what),「怎麼樣」(how)和「為什麼」(why)這三方面問題。我們所開發的第一類範式著眼於「what」問題,直接探索風險決策過程是否符合期望法則假設,包含加權求和過程。

這些範式主要特點是:

其一,在任務邏輯上,包含了一對任務:決策者自主地進行風險決策任務和基線任務。由於基線任務中包含了加權求和的心理過程,因此通過比較自主決策任務和基線任務的加工過程是否一致,就可以判斷人們自主進行風險決策時是否包含加權求和過程。基於此邏輯我們開發了多組實驗範式,其中基線任務分別為「比例任務」、「判斷決策任務」、「多次風險任務」、「『迫選規則體驗』任務」等。通過不同的過程追蹤技術,我們採用這些範式檢驗了眼動過程和腦功能活動的一系列決策特徵。例如,根據「加權求和過程」的假設,人們需要對每個選項進行加權再做出決策,那麼會出現更多在選項的概率和結果之間的信息比較,即「基於選項(alternative-based)」的比較;而根據啟發式規則的假設,人們需要對選項不同維度進行比較進而做出決策,因此會出現更多基於不同選項同一維度之間的信息比較,即「基於維度(attribute-based)」的信息比較。我們利用一系列眼動研究發現,被試進行基線任務(如比例任務)時,他們基於選項的眼跳次數多於基於維度的眼跳次數;而如果被試自主地進行風險決策,他們基於維度的眼跳次數會多於基於選項的眼跳次數(見圖 1)。

圖1 風險決策的眼動軌跡示意圖:(a)基於選項的信息比較模式;(b) 基於維度的信息比較模式

其二,這些範式採用了雙分離邏輯,從調節變數的角度檢驗決策過程。其具體思想是:如果兩任務A和B包含同一個心理過程C,影響C的變數,會同時影響A和B;反之,如果僅有A包含C,那麼影響C的變數隻影響A,不影響B,即出現雙分離效應。我們分別選取了隻影響加權求和過程的調節變數,如計算難度、算術能力等,以及隻影響風險決策過程的調節變數,如概率能力、感覺尋求、最小結果維度差等,按照雙分離邏輯對風險決策過程進行考察。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計算難度和算術能力等隻影響基線任務, 而不影響風險決策任務,而概率能力和感覺尋求等隻影響風險決策任務,不影響基線任務,因此不支持加權求和假設。

總結而言,基於這些範式的一系列研究一致地發現,人們在自主進行風險決策時,不遵循補償性的期望規則假設,不包含加權求和的認知過程。相反,決策者更傾向於採用非補償規則,比如啟發式策略,進行風險決策。

2 檢驗決策規則邊界條件的範式

科學研究中檢驗理論的「邊界條件」是為了回答「何人」(who),「何處」(where)以及「何時」(when)的問題,以描述理論的適用範圍。我們所開發的第二類範式著眼於「when」問題,檢驗在什麼時候,期望價值規則可適用於風險決策。

因此,我們設計了「單次vs.多次」風險決策任務,以及「為自己vs.為眾人」風險決策範式,探索期望規則是否可解釋多次執行或為眾人決策的情境。我們的系列眼動研究比較了目標情境(單次、為自己)和基礎風險決策(多次、為眾人)任務情境,發現決策者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基礎風險決策情境中和加權求和規則的假設相一致;但在目標情境中與加權求和規則不同。這說明期望規則僅適用於多次執行,或向多人執行的風險決策情境。

該文從理論上揭示了使用基於期望法則的相關參數來解釋人類風險偏好的缺陷,同時從方法上為未來的風險決策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任務範式工具。這些研究可加深人們對風險決策機制的理解,並為建立、健全與風險決策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提供理論依據。

論文信息:

Zhou, L., Zhang Y-Y., Li S. *& Liang, Z-Y.* (2018). New paradigms for the old question: Challenge the expectation rule held by risky decision-making theories.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2, E17. doi:10.1017/prp.2018.4


推薦閱讀:

08 理性原罪 - 「布里丹之驢」是怎麼餓死的?
人際關係處理中的事不過三原則
一種關於張一鳴口中「延遲滿足感」的經濟學解釋
歧視,有時候是一種更有效的策略

TAG:心理學 | 行為經濟學 | eyetrac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