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節可以這樣過

清明節可以這樣過

來自專欄 十里朴文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喲!


清明

清明淚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四月天,花木繁盛,草長鶯飛,清明如約而至。

眾所周知,清明節是我國最古老,最傳統的節日之一,又稱踏青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相傳清明起源於一代名士介子推「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四月四日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並於第二年把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

清明最初只是一種節氣名稱,後來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關係密不可分,中國古人從炎黃時代開始就對祭祀先祖十分重視,祭祀,乃根之所源。

秦漢時期,祭祀的風氣就大為盛行,至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歸源的儀節,隨著歲月長河的不斷流遷,人們逐漸把掃墓延至清明這一天,在那個時期,許多詩人的詩句往往將清明寒食同提,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寫道「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逐漸吸收上已節中的踏青內容,時至今日,清明已形成掃墓祭祀、踏青郊遊的傳統風俗。

在我眼中,清明總是一個代表著過往的辭彙,因為包含著對先人的祭奠和心中的懷念。清明,在記憶中總會有一場場朦朦朧朧的濕雨,偶有狂風恣雨,像是在沉痛哀悼逝去的先烈;多時是和風細雨,像是成串成鏈的珍珠,溫柔的滾落在臉上,冰冰涼涼的,如同在低訴祖輩的幕幕往事,雨繚繚不斷,綿綿不絕,從清晨蔓延到黃昏之際。

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崎嶇的小路上,總會碰到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三五父輩們,有的扶老,有的攜幼,蹣跚著,一行接一行。遠遠望去,遠山猶如隱匿在雲霧裡,近樹倚在座座孤墳前;近了近了,唯見荒山細雨霧茫茫,難瞧半縷炊煙空空亂;抬首再望,墓地乍現,幾處石碑肅然林立,一片荒涼死寂。

躬身撥凈一處亂草,添上一抔新土,擺上幾杯涼酒,燃上數對香燭,灑下一把紙錢;靜駐片刻,默然不語;若有孩童,俯首跪拜,三響落地;風雨送後人,凄凄涼涼又纏綿不斷,也許是在道著離別。或時而四目相視,只見那眼底瀰漫的幽幽的愁緒、淡淡的哀愁、灼灼的懷念。

長者久已逝,生者長念想,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浮眼眸,孜孜教誨,猶言過耳銘記心。往昔今日,客心似流水,隨波逐天涯,也許數十載後,誰來祭荒野孤冢,話生死離愁?

清明的雨紛紛落下,匯成我們共同思念的河流,不論我們身在何方,總會念著故鄉的清明雨,祖輩祠。雨不停的下著,淅淅瀝瀝,浸潤了遊子的眼眶,也浸透了行人的衣裳,沁入了後人們的心房;湧起了波濤陣陣,剎那帶我們回到了那生死相隔的場景;往事不斷被勾起,如影片般一幕又一幕的放映著,生者的悼念詞,猶如風吹過空空山谷般,在耳邊不斷的迴響。

End

銘記過往清明淚,迎向明朝曙光芒。

——夏日無憂

今日

作者:夏日無憂

編輯:五十二

音樂:故夢-雙笙

大家假期出行注意安全!

weixin.qq.com/r/Hijexo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清明節的由來及習俗
歲歲清明
藏在《清明》里的鬼
清明遛柳,祀道長安
葉媽媽開小灶:清明節吃什麼?裝滿了感恩和新生的芥菜飯了解一下

TAG: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