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汽車設計領域的「精緻工藝」概念
來自專欄 論「精緻工藝」在製造領域的崛起
— 序
「精緻工藝」一詞最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出現在西方一些高端奢侈手工製品的製做工藝過程中,它泛指因工藝細節處理的非常極致而使產品表現出的外在品質給人呈現出一種精雕細琢的高端享受的製造過程標準。
而在上世紀90年代,這一概念被逐漸引入「電子產品」領域,其與大家所描繪的「精密」一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直到本世紀初「精緻工藝」這一概念才開始進軍汽車行業,即便如此,「精緻工藝」在汽車行業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精緻工藝」這一項工作最初僅被使用在控制後期製造過程中尺寸偏差控制方面,目的是提升產品的製造精度;其效果與三大汽車公司(GM、Ford、Chrysler)共同推動了車身2mm工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這裡精緻工藝所要改善的不僅僅包含車身鈑金件,同樣包含內外飾其他零部件。
隨後,在2013年前後隨著通用提出打造「精品車」的口號,精緻工藝這一概念才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與此同時,感知質量這一項工作也浮出了水面。至此,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與差異便被汽車行業內不少同事所津津樂道。
感知質量:Perceptual Quality(簡稱PQ),其包含動態感知和靜態感知,而這裡我們闡述的是靜態感知。靜態感知:指通過市場調研和對benchmark的系統研究獲取相關信息,然後以人體的五官感受(視覺、觸覺、嗅覺、聽覺、觸覺)為評價維度並站在極端挑剔的客戶角度對產品(這裡指靜止狀態的汽車)的設計品質和製造品質進行系統的評價並且進行階段性的改善,從而達到客戶感知質量提升的目的。
— 「精緻工藝」&「感知質量」的聯繫
上面我們分別闡述了「精緻工藝」和「感知質量」的定義。然而,上面所講述的「精緻工藝」屬於狹義層面,其主要用於尺寸工程範疇,提升整車匹配效果,即改善間隙、面差等外觀質量。
當下,汽車行業內所提到的「精緻工藝」早已升級為廣義層面,其在某種層面上等同於「靜態感知質量」,也有「精緻工程」的叫法,其工作內容與目的大致相同。當然,也有坊間說法,PQ感知質量來源於北美的叫法,而精緻工藝來源於日本的叫法,此種說法,沒有官方證據,此處不做深究。
— 廣義的「精緻工藝」
精緻工藝:Exquisite Craftsmanship,以打造高品質「精品車」為目的,通過市場調研以及對benchmark深入研究獲取市場需求信息,基於此信息整合後並以極端挑剔的客戶眼光從產品(汽車)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操作以及功能特性「六大評審維度」在產品開發設計和後期製造過程對其設計及製造品質進行階段性持續改善的專項工作,該項工作旨在避免因後期製造階段精緻工藝問題的暴露而導致的更改費用的浪費,將此類問題消除在設計階段。
— 「精緻工藝」&「質量」的聯繫
精緻工藝目的是提升客戶感知品質,質量目的是為了提升客戶使用品質;從字面意義上講,這兩項工作都是為了提升品質且服務於終端客戶,然後,從二者的工作流程以及評價指標的差異分析,二者也存在根本性的差異(見下圖)。
the end
推薦閱讀:
※汽車諜照里,車身上的花紋都是什麼?
※怎麼玩轉汽車設計手繪?
※北極星的藍不貪玩
※全球最大豪華電動轎車能打敗特斯拉嗎?
※未來汽車狂想
TAG:汽車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