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

生活中的心理學

來自專欄 心藍的讀書小鋪

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有兩點最大的收穫。一是平時在生活中應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二是讀懂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可以避免被忽悠。

有小孩的家長聽都說過「可怕的兩歲」這個概念,幼兒到2歲左右會有一個反抗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經常任性、哭鬧、難以調教。英語中有一個詞來形容這個階段,叫做「Terrible Two」。

我的女兒天天現在3歲半,剛剛度過了她的「terrible two」。在她的這個2歲階段,我和媽媽整天都在和她「鬥智斗勇」。比如說,我們想讓她喝牛奶,雖然她很喜歡喝,但是在這個階段你問她什麼,她都會回答你兩個字:「不要!」

如果你不懂點心理學的方法,那你只有兩個選擇,強迫她或者認輸,當然這兩個都不是好的選擇。如果你懂點心理學,你就有更好的選擇了。

比如還是喝牛奶這件事。如果你問她是用藍色的杯子喝還是用紅色的杯子喝,她就會選個顏色然後乖乖地喝牛奶。不信你試試,這一招在心理學中叫做框架效應

心藍:多維度打造影響力?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在這篇文章中介紹過《影響力》這本書,裡面介紹了很多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包括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等。各種心理學中有很多實用的知識,學點心理學將豐富你的人生經歷。

下面介紹三個有趣又有用的心理學知識。

一、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先來看道題:

一間空屋子裡有一支蠟燭、一些火柴和一盒圖釘。目標是讓點燃的蠟燭離地1米高。你已經嘗試過把蠟燭底部蘸上蠟液,但還是粘不到牆上,怎樣才能不用手扶,讓點燃的蠟燭離地1米高呢?

試著在5分鐘內思考出答案。

很少人能夠在5分鐘內想出正確答案,但一旦知曉答案,你會發現其實這並不難:用盒裡倒出來的圖釘把盒子釘在離地1米高的牆上,再把盒子當做放置蠟燭的底座。

這道題反映了思考的三個特點:

思考是緩慢的。你的視覺系統可以即時捕捉複雜的畫面。比如,你到少林寺看武術表演時,你不會這樣對自己說:「啊,這裡有幾個光頭和尚。左邊的小和尚拿的是一把軟劍,中間的瘦和尚耍的是一根燒火棍,右邊的胖和尚正在甩長鞭,後邊的高和尚快使用雙截棍……」實際上,你在一瞬間就捕捉了整個畫面:舞台、和尚、武器、燈光、觀眾。你的思考系統不能像視覺系統瞬間捕捉整個畫面那樣立刻計算出問題的答案。

思考是費力的。你不需要費力氣去看,但思考需要集中精神。你可以在看的同時做其他事,但你不能同時既思考熱力學第一定律又思考如何在牆上粘蠟燭。

思考是不可靠的。你的視覺系統很少出錯,而且它犯錯時你也認為你看到了與之相類似的東西。你的思考系統甚至無法得出一個接近正確的答案。

既然我們這麼不擅長思考,那麼我們又是怎樣找到去上班的路?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怎樣表達我們的觀點呢?

答案是:當我們能僥倖完成任務的時候,我們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賴記憶。

比如你開車到單位或者回家,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是在「自動駕駛」模式,其實這時你正在用記憶指揮你的行動。運用記憶不需要太多注意力,所以很多時候你開車的時候注意力會放在路邊的行人、廣播電台的搞笑廣播員、還有前面那輛慢吞吞軋馬路的「新手上路」……

還記得你剛開始學習開車的時候嗎?那時候的你精神高度集中,注意力放在踩離合器和油門的力度上、拐彎的時候方向盤要打幾把、什麼時候檢查後視鏡......甚至開車的時候都不能有人跟你說話,生怕被干擾。

不過練習得多了,這個過程越來越不假思索,你甚至可以像走路一樣自如地駕駛汽車了。

人類大腦的記憶模型

人的工作記憶(相當於內存)只有四個格子,而人的長期記憶(相當於硬碟)則有著幾乎無窮盡的存儲空間。

就像內存佔滿後電腦的運行速度會急速下降一樣,極其有限的工作記憶空間被佔滿後,人幾乎就沒有辦法處理任何新的問題了,而且如果長期如此會對心理和生理都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體會到,當腦子裡被好幾件事情佔據的時候,思維能力會大幅下降,幾乎沒有辦法進行深度思考。

總的來說,思考的成功取決於四個方面:環境中的信息、長時記憶中的事實、長時記憶中的步驟,以及工作記憶中的空間大小。缺少任何一條,思考都有可能失敗。

地質學家H.H.里德說:「最好的地質學家看過的石頭最多。」

人們利用記憶來解決問題的方面比你預想的要多得多。比如世界上最好的象棋選手之間的差距其實並不是他們思考能力的差異或者是否能走出一招妙棋,而是他們記憶中棋譜的多寡。

在比賽中,象棋選手首先對整盤棋迅速做出判斷,決定哪一部分是最需要立刻做出反應的以及自己和對方的漏洞等,然後走棋。這一過程依賴於棋手對於相似棋盤布局的記憶,而這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其實我們也可以說:「最好的象棋大師腦中存儲的棋譜最多。」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知識量比思考更重要,因為有了知識才可以想像,才能夠解決問題、決策、激發創造力。學習不會運用的知識沒有什麼價值,但是沒有知識,有效的思考也無法進行。

二、理性並不能駕馭感性

先講個小故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有三重本質:一個騎手,駕著一輛由一黑一白兩匹馬拉著的戰車。黑色的馬代表慾望靈魂,白色的馬代表意志靈魂,騎手代表理性靈魂。騎手駕馭著兩匹神駒勇往直前。

有一天騎手駕車去征服一座高山。開始,他覺得馬是由自己控制的,很洋洋自得;騎手一分心,才發現馬車已經跑到懸崖邊了,這時候騎手嚇傻了,忘了怎麼駕馭馬車,而他的馬卻在他什麼也沒有做的情況下,繼續前行,並沒有失控而掉下深淵。騎手嚇出了一身冷汗之後,忽然有了頓悟:你駕馭著馬車,似乎動動韁繩就能指揮馬轉彎、行走、前進後退,但只是馬願意聽你的時候這樣做才有效;如果馬有自己的想法,你根本沒辦法。實際上,馬很多時候並不需要你的指揮

其實,人的自我形象就是這樣一個駕馭馬車前進的系統。

我們來看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有了足夠的技術去研究大腦的構造和工作原理。腦科學家們發現人的大腦從內到外分為三層:

鱷魚大腦(黑馬,本能)

最內部的一層大腦在爬行動物時代就已經發展好了,我們可以把這個爬行動物腦稱為「鱷魚大腦」,對應我們的本能。可以類比馬車中的黑馬,它很原始,發展也是最早最久遠的。主要掌管我們的本能反應,比如呼吸、心跳、逃跑、眨眼、膝跳反應等。

猴子大腦(白馬,情感)

第二層大腦在哺乳動物時代就發展好了,我們不妨把它稱為「猴子大腦」。這層大腦主要用來生成情緒,包括最基本的喜愛、恐懼、興奮等。可以類比馬車中的白馬,如果從身心靈的角度看,這就是「內在的小孩」。它主要掌管我們的情緒,對外部的刺激做出高級反應。比如單身狗看到女神會心跳加速,有追求的衝動;見到獵物會興奮;遇見天敵會緊張,恐懼……

人類大腦(騎手,理性)

第三層大腦是人類特有的大腦,學名為前腦額葉。你是否在某些時刻感受過大腦一片空白的時刻,為什麼會產生大腦空白呢?那是因為我們身體的能量供應,首先是供給「鱷魚大腦」,然後給「猴子大腦」,最後才到「人類大腦」。而當人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能量主要集中在前面兩個腦,「人類大腦」供應不足,這時候就產生了大腦空白。所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解釋,更為理性的人其實就是前腦額葉區域相對發達的人。

人是一個複合體,不僅是心靈肉體、左腦右腦、情感理智的複合體,最重要的還是自動化系統和控制化系統的複合體。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的心理受控制化和自動化兩套系統的雙重控制。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是有意識的,也是無意識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不可控的傾向更為突出。

騎手(理性)不可能完全駕馭黑馬(本能)和白馬(情感)。本能和情感並不是理性的僕人,決心、意志、往往是靠不住的,說的直截了當一點就是:我們無法自制。想要進步我們必須找准用力點,單是針對騎手、白馬或者黑馬用功夫都是錯誤的。人生不是選好目的地,然後一直走過去——騎手沒有這麼大能耐;人生也不能信馬由韁——黑馬和白馬是盲目的,它們可能夜半臨深池。唯一的辦法是騎手和兩匹神駒通力合作。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現在你知道了吧,「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定要戰勝自己」這樣的說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有害的,更是違背現實的。騎手、黑馬、白馬根本不應該以「幹掉對方」為目標,合理的目標應該是:和睦相處,讓騎手、黑馬和白馬全都成長並強大起來。

想要進一步地提升我們戰車的性能,就是要讓騎手和馬不但能夠密切配合前進,還要讓馬自己也能快速行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規律學習和主動練習

想想前面我們學習開車的例子。一開始,當我們知道如何開車(理論),這時候只是騎手懂了,但兩匹馬還不太明白。也因此,當遇到狀況的時候,騎手需要先自己思考下如何做,然後再傳遞給馬,馬這時候就顯得有些笨手笨腳!而當開車這個動作不斷練習之後,馬不但會了,而且越來越嫻熟,這時候也就不需要經過騎手的指揮了。

三、為什麼年齡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剛剛去世的物理學家霍金在《時間簡史》里描述了三種時間箭頭:熱力學時間箭頭、心理學時間箭頭、宇宙學時間箭頭。然後論證了這三種時間箭頭是一致的。

熱力學時間箭頭由熱力學定律(熵增定律)決定。水往下流,杯子掉下摔碎,這些運動都標識出時間的流逝,實際上是熱力學運動的方向性。

心理學時間箭頭則是我們觀察這些現象後,形成的意識。當看到杯子摔碎時,我們知道時間向前;如果一堆碎片復原並飛到桌子上,我們知道這是在倒帶;可以說是邏輯的方向性。

宇宙學時間箭頭由宇宙的膨脹決定,宇宙膨脹決定了熱力學運動的方向性,熱力學運動又決定了邏輯的方向性,所以三個時間箭頭是統一的。

雖然三個時間箭頭是統一的,但是對於不同的人,時間的心理學長度並不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有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感覺。

「三歲的時候人的記憶有三年,這時候過一年,到四歲時,記憶增加了三分之一;五歲到六歲,記憶增加了五分之一;九歲到十歲記憶就只增加了九分之一。 以此類推,到了二十歲的時候,過多一年,記憶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 這一年的時光雖然沒變,但是參照物變了,所以大家就感覺時間過得快了。 可能等你六十歲的的時候,過一年記憶只增加六十分之一,你就感覺時間過得更快了。」

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會發現小時候課間十分鐘的休息就足夠你和小夥伴玩瘋了。但是現在你坐在電腦前,倒杯水、喝口茶、整理下桌子、扣一下手機……一上午時間就沒了。這是為什麼呢?套用知乎的說法這是由於我們身處舒適區的緣故。

舒適區意味著走捷徑、意味著不思考。當世界的知識膨脹速度越快,人類自身相對越無知。只好採用過去的經驗來引導自己的行為。當某一種觸發特徵出現,人們就不假思索做出反應。

套用記憶增量理論來解釋,那就說明我們在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是在簡單重複,所以大腦中的「總數據」並沒有像小時候一樣處於迅猛增長的階段。每天的生活中,只需要啟動大腦中的「自動駕駛模式」就能夠駕輕就熟。由於總信息量的固定,思維模式的固化,主觀上感受到的「新東西」就越來越少,而體驗「新東西」恰恰是放慢主觀時間的關鍵所在。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要想成長我們必須走出「舒適區」,舒適區是時空黑洞,會不斷吞噬你的時間。成長最重要的是通過不斷學習和刻意的練習來獲得新技能。如果你花費大量的時間,試圖通過知乎、公眾號、公開課等渠道提升自己,那麼你實際所做的,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時間進一步碎片化,反而減少了自己深入學習的整塊時間;另一方面獲取的只能是碎片化知識,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這門科學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應用。所以,我們需要好好去體驗身邊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時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戰自己的極限,去經歷各種不同的經歷。不要怕風險,也不要怕損失。書本可以教會你各種各樣的招式,但如果你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永遠達不到高手的境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內有些咖啡廳=餐廳?
便攜洗衣神器真有那麼神奇嗎?
科研人員一周的生活是怎樣的?
為什麼很多政府部門的服務態度那麼差?
他們用生命最後的力量,溫暖了這個冬天

TAG:心理學 | 生活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