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財務那些活兒之報表篇

業務財務那些活兒之報表篇

來自專欄 業務財務視角探討

開篇之後,正好業務團隊有興趣聽我掰扯掰扯報表,就想來談談報表相關的那些事兒。

按服務對象來分,我會把報表分為對外財務報表和內部管理報表兩類,平常見的比較多的,其實是對外財務報表,也就是通常理解的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損益表(profit and loss account)、所有者權益(statement of change in equity)、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以及報表附註(notes to financial statement)。有小夥伴說,不知道英文和縮寫,所以順手也附上。對於公眾企業來說,這幾張表會被曝光在聚光燈下,被金融界人士拿來細細剖析。市場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業務整體表現,所以作為業務財務,也會抽空關注競對企業、可比公司在行業內的表現情況。

我自己的做法,起點也是隨大流的,先看公司損益表,收支情況和業務規模變動趨勢,毛利率波動情況,變現收入對應的平均單價、市場平均獲客成本走勢,稅前利潤以及凈利潤表現情況等等。多半企業做大利潤,無非兩種思路,推廣高毛利產品,或者薄利多銷跑規模,比較典型的就是奢侈品和沃爾瑪類型的大賣場銷售。我不會苛求產品毛利率,但毛利率和規模優勢必須擇其一,否則業務上就沒有競爭優勢可言。

光看損益表,常常會不小心跑偏,畢竟有沒有錢花才是企業活下去的根本,所以還會關注現金流量健康程度。奔著理想剛來現在的公司那會兒,發現拿到的月報收入數據都很漂亮,就沒見到那麼多資金進來,才發現根本沒人跟進結算催收這件事,於是花了大力氣整理歷史賬務,建立應收賬款賬齡管理體系,定期報告結算回款情況,收回好大一筆錢,減少了相當的資金成本浪費。正好,結合資產負債表的往來科目,還可以看出企業的信用管理情況。應收很大,應付很少,通常說明企業信用一般,客戶要求授予信用期延後結算,供應商卻要求馬上回款,怕你拖欠;反之,說明企業業界信用較好,合作夥伴都不擔心你賴賬。另外,非投資類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少,投融資現金流量大,說明業務可能已經跑偏,沒有好的業務經營思路,把錢投給這樣的公司,可能就「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了。而只要經營現金流量表現健康,即便虧損,市場依然會對其保持信心,比如京東。

資產負債表看的更多的,可能是長期資產和流動資產的變動情況了。比較典型的,記得研究一個競對,發現某年現金銀行報表項翻了好幾番,往下看,發現其他應付和所有者權益都有所增長,再看,發現多出不少關聯方墊付和股東投資,如果要細究,還可以看看是不是關聯方資金占用,是不是經營狀況不佳需要股東再注資,等等。或者,重資產企業如果突然大規模減少固定資產,輕資產企業大規模減少員工數量,大多釋放出的都是相對負面的信號,需要額外關注探究原因。

作為業務財務,其實大部分精力會放在自己的業務線上,談規劃定指標談價格做分析,常常需要操碎心。除了部分作為成本中心的業務線目標可能是提效或者控本,比如技術線、行政線等等,多半真正的業務線是應該扛利潤指標的,哪怕對於孵化期還在投入建設中的創新業務,也會看其虧損紅線。當然紅線標準,還要參考業務推演+可用資金+老闆支持和認可程度。這其中,因為有收有支,可能還會涉及中間結算、內部定價等等,集團內由同一主體承載的,只要管理報表調整披露,供管理層複核業務表現情況即可,非同一主體承載的,還要簽訂關聯協議,明確定價規則。業務線之間的定價方案,最優解應該是市場價,然而適用該方案的前提是,產品或服務存在公開市場和公允定價;有些只對內部提供的服務或商品,可以通過成本加成確定定價,當然加成率不能偏離行業水平,需要實際結算的,還應當經稅務部門認可。最糟糕的方案,就是按一方成本或固定金額確定內部結算價格,這會造成所有市場風險均由另一方承擔,導致一方不夠有主動性去關注和應對市場風險。雖然有時候站在自己代表的業務線立場,會一不小心就支持了這種做法。

業務線的內部管理報表大多不考慮所得稅,但會有個集團公共費用的分攤,畢竟有很多諮詢、基礎服務等等項目是為了集團整體業務經營發生的。初期簡單粗暴的做法,可以按人頭或者收入佔比分攤,在系統不完善階段,我理解其實這是相對公平的做法。如果後續系統完善,可以明確主要的受益部門,比如某項諮詢就是為某幾個業務線服務的,某些基礎服務為各個業務線提供不同規模的服務等等,細化衡量後,可以更好更準確的衡量業務表現。當然,管理層考核業務線的指標會基於業務線所處的產品生命周期、戰略目標、預算規劃等有所區別,比如我有搶市場的業務,有做產品的業務,有盯變現的業務,不同目標的業務線KPI指標就存在相當差異。日常跟蹤除了考核指標外,還應該看業務環比、預算比波動和差異,追蹤差異產生原因。我理解,整體市場情況偏離預期,會導致預算大幅偏差,當原預算不再適用的時候,就該讓業務同學重新思考市場定位和業務判斷,修正預算了。見過國企預算就是決算的死板方式,也見過一些私企流於形式不做跟蹤思考的隨性處理,個人理解,不好好思考應付對待,不如不做浪費時間,畢竟預算不是為了做到精確,更多的是為了讓大家思考如何去做業務,需要多少資源能有多少產出,雖然我們說,理論不應該凌駕於實踐之上,但前人總結的理論,很多時候是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提高效率的。靠CPA和經濟師用到的很多理論,聯想用到業務當中,還是有很多讓我受益匪淺的地方的。

最後我想說對業務同學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所有不理解業務提出的財務觀點都是瞎扯淡,無論是核算還是分析,比如收錢要明白是收入還是其他應付(比如保證金),付錢要明白是成本還是其他應收(比如墊付)等等,只有讓財務報表能反應業務實質,然後再去分析收入成本利潤率,去解剖渠道、產品、合作方,看各個維度是否還有改善空間,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分析,得出有效建議。


推薦閱讀:

TAG:財務分析 | 報表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