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迷茫?總結法學生的大學四年——兼談如何把握大學關鍵點和能力提升
法科生如何才能成就自我?
——兼談如何把握大學關鍵點和培養信息收集能力
一、法學生的大學四年
相信多數剛接觸到法學知識的法學新生,對法律都會產生一種崇拜感,但是面臨法學學科內紛繁複雜部門法內容,很多同學又會感到困惑。於是,幾乎每一個法學生都會面臨新奇感與迷茫感之間的矛盾、自豪感與畏懼感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個即將走完大學四年的應屆畢業生,也作為一名因為運氣好而保P大過法考的法學狗,本著回饋師弟師妹的初衷,和大家分享一些隨想和新的。
(一)大一的新鮮
大一期間,大多數學生還在法學殿堂的門外徘徊,於是《西窗法雨》、《木退正義》等入門書籍成為我們一窺法學世界的主要渠道,那個時候,我們時而因掌握了與一個法律規定而欣喜,時而因聽不懂課上艱難生澀的法學理論而彷徨。對大學生活的新鮮感、對法科學習的迷茫感、對師兄師姐的崇拜感以及突然自由的喜悅感…種種感受交織成我們的大一生活。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嘗試中漸漸邁入法學的大門,帶著迷茫與新奇,探索者自己的法學之路。
(二)大二的選擇
然而,就在我們好不容易開始習慣自由而慵懶的大學生活時,我們又遇到了大二的分叉口,學生工作?文藝體育?遊戲電影?科研比賽?讀書科研?於是我們更加迷茫——我們不僅要處理如何學習法學專業知識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大學方向的選擇問題。以往養老三個月,拚命三十天的生活被打亂了節奏。有的同學選擇了遊走學生會之中,有的同學選擇了讀書科研打比賽,也有同學選擇繼續遊戲電影娛樂人生。但是,好像總會有那麼一群人能夠左手學習、右手學工,在遊戲娛樂的同時,還有時間讀書健身,這些人離我們那麼近,但又是那麼遠,於是,有的同學開始嘗試兼得、有的同學繼續享受平靜。但是,這些「學霸」、「主席」、「科研達人」也刺激到了我們,尤其是在感受到獎項評選落選的低落感之後,我們開始反思、開始思考,我們似乎明白了自己未來的基本方向,考研?保研?出國?刷證?實習?但是這些方向又是那麼模糊,模糊我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推動它實現。按部就班的慣性讓我們有種錯覺:嗯,大學才剛開始,我還有很多時間去想。
(三)大三的迷茫
轉眼之間,大二即將過去,經過法理、憲法、民法、商法、訴訟法等基礎課程的學習,我們似乎已經掌握了法學學習的內在核心,順利步入了法學之門。我們不斷體驗著用書本知識處理一些簡單糾紛的成就感。儘管,我們學習上的迷茫感降低了,但是對如何走未來的路確更加迷茫。
突然有一天,我們或被師兄師姐點撥,或因家人刺激,又或被身邊同學的理論功底刺激到時,我們慌了,是真的慌了。到了大三,我們開始不得不為自己劃分隊伍時,我們又發現怎麼什麼都那麼難?說好的高考考完就自由了呢?
考研黨,於是考試三連,怎麼考、考什麼、考哪裡?what,英語那麼難?考研和法考怎麼兼顧?哦對了,法考是啥?什麼,法考佔據考研2/3的時間?啊啊啊,本校不想留,外校太難考,清北復交人,我想想就好?趕緊自嘲一番,感覺要送給自己一首涼涼。
就業黨,what?用人單位說學生幹部優先考慮?有沒有獎學金也有影響?啥,那誰誰竟然有那麼長時間的實習經歷?啥,律師本科一個月才兩三千?當公務員相當於又要參加高考?研究生學歷工資高?
出國黨,於是又開始了複習三連:複習什麼?怎麼複習?何時複習?老流氓還是JD?top10還是top20?正所謂托福雅思GRE,實踐社工與成績,一年幾十萬不說,offer等的沒脾氣。
於是,我們撿起了當初閑置的法條,找出了蒙塵已久的民法原論,買來瑞達、厚大、指南針,開始嘗試著走出自己的路。
就業黨的焦慮:法務還是律師?能不能當法師?北京還是上海?怎麼去深圳?高起薪中發展還是中起薪高發展?年薪八萬太少怎麼辦?訴訟律師還是非訴律師?非訴是啥?證券律師和資產律師?投行券商賺大錢?啥?還要有注會、雅思?就業歧視?糾結糾結只能海投碰運氣。
考研黨的焦慮:考研專業的選擇?考研院校的選擇?考研和法考之間怎麼安排?那些專業以後好就業?公檢法律都需要什麼學歷?唉?我能不能不考研?糾結糾結,還是考一次吧,不想那麼早工作。
出國黨的焦慮:社會經歷和學習成績怎麼兼顧?科研項目和期末複習怎麼平衡?怎麼準備top15?雅思多少才算夠?什麼?院校選擇涉及到能不能考紐約bar?紐約bar是啥?聽說PE/VC很賺錢?但要LLM?那老流氓和JD怎麼取捨?糾結糾結,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
保研黨的焦慮:我的排名能不能保研?保研是啥?保研和法考能不能兼得?保研可以保到哪?有沒有又有名氣又好保的學校?夏令營和九月推免怎麼定位?四六級和科研經歷怎麼才算夠?保研該怎麼複習?啊啊啊啊,完全不知道保研的流程。於是,糾結糾結,只能嘗試著平衡法考。
(四)大四的焦慮
總之,不管我們把自己劃為什麼黨,到了大四學年,大家都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走:就業的不知道最高工資是多少,保研的不知道怎麼複習,法考的不知道怎麼背書,出國的不知道國外什麼樣,考研的不知道怎麼計劃。然後到了大四下,考研的為複試調劑而發愁,出國的還在因不舍而留戀,保研的因實習而奔波,就業的每天死守工作時間。大學四年,我們經歷了初識、適應、探索、抉擇的四個階段,每一階段我們都有許多新的困惑。我們往往希望從那些優秀的師兄師姐的口中得到一些能夠啟發自己,讓自己走向人生巔峰的東西。
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即使那些已成為過來人的師兄師姐,也只能送給我們一句模糊又看似那麼有道理的話「及時定位,早做未來的規劃,不預則廢」。但是,「什麼是越早?」是剛剛開始享受大學時光的大一?還是仍處於試探性了解階段的大二?又或是已經相對成熟的大三?說這句話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摸索過來的。這種經歷風雨洗滌後的感覺,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畢竟人生嘛,就是起起伏伏,漲漲落落,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在享受人生與奮力拚搏之間尋求平衡。至於那些所謂的人生贏家,無非是再平衡方面做的比較突出罷了,誰又知道他們在一個人時又會暗自羨慕些什麼呢?既然大家都處在圍牆之中,也就沒什麼區別。
二、如何平衡好各種矛盾?從容的應對各種迷茫?
大學四年,彈指一揮間。我們每個人都會不斷面臨新的迷茫,與其說我們永遠擺脫不了迷茫,不如說我們就是在迷茫之中成長。回過頭來看,我們會發現,我們目前每一次窘境和迷茫,其實都是源於我們沒有處理好上一個迷茫。如果我們能在一開始就平衡好一系列矛盾,或許我們現在也就不會那麼困惑,或者至少不會那麼手足無措。至於如何處理好這一系列矛盾,如何在享受大學生活的同時做好本職工作?筆者有一些感悟可以分享給大家:
(一)如何進行職業前景規劃的準備——對大學四年關鍵時間點的把握。
大一期間,我們享受和體驗大學生活無可厚非,好像許多法學高校在大一上學期期間都不會開設過多的法學專業課程,這個期間正是我們體驗生活,不斷試錯的大好機會,從實際情況來看,極少有同學會在大一上學期期間就梳理明確的目標,這一方面是客觀規律使然。到了大一下學期,我們開始逐步接觸大量的法學專業課程,少數同學都開始初步思考自己如何在社團活動、學生工作以及科研比賽間取捨,不論我們選擇了什麼都沒關係,但是有一個底線是決不能退讓的:專業課的認真學習以及閱讀習慣的保持。(因為成績的高低決定了大三時能不能出國、保研,決定了目標企業的範圍;閱讀的多少決定了我們語言表達、邏輯思辨能力的高低,甚至決定了我們對專業問題的敏感程度);大二期間,我們已經適應了這種多頭並進的學習生活模式,各種活動的酸甜苦辣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的判斷。這個時候應該開始逐步在諸多活動中尋找自己的重心——科研路?(升學/出國導向)、實務路?(畢業後以訴訟律師、非訴律師、法檢公務員、企業法務、金融法務為導向)(當然,有足夠家庭背景實力的同學還會有文藝路、逐夢路)。世俗一點,我們每個人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工作都是為了兩個目的:提升自身修養以及提升競爭能力。修養決定了我們的言談舉止,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決定了我們能不能詩意的棲居,這是我們的精神基礎。工作能力決定了我們的就業前景、收入水平,決定了我們有沒有足夠物質基礎支持我們的美好夢想。(也許有人會說,大學生活多麼美好,何必帶那麼多功利的色彩,隨遇而安,享受生活不好嗎?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人生選擇而已都沒有對錯,但世間百態,唯冷暖自知。)
圍繞這兩個重心,不同人側重點不同,生活能力、科研能力與實務能力之間側重比例不同,最終走的路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學大學四年苦刷成績,不斷閱讀最終順利申請到紐約大學、倫敦政經等國外名校,但是可能他因為錯過了大學戀愛的美好體驗而時有遺憾;有的同學大學四年嘗試所有的社團活動、科研比賽、學生工作,經歷豐富,但可能他也會因為自己博而不精而感到迷茫。有的同學是實習兼職達人,從大一起就從公司法務實習做起,不斷實習,畢業時已經有了很多律所經歷,法務經歷,但是當他畢業後坐在某知名律所的辦公室時,他又何嘗不會因為沒有充分體驗大學生活而遺憾呢?也有的同學總是能掌握最新娛樂資訊,電影、遊戲、旅遊等生活的各類事項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總是讓人羨慕他這種愜意的生活模式,但是他又何嘗不想通過創業、升學來獲得成就感呢?所以,當我們做出選擇時,就註定繁華的背後必有遺憾,畢竟人只能有一個選擇,我們只能控制選擇時機是否適宜,選擇的路是否適合自己,但是我們不能控制我們會錯過什麼風景。
(二)解決信息不對稱——信息收集能力與培養閱讀習慣之間的聯繫
也許你會問,有沒有什麼是在我迷茫時或者說準備做出抉擇前,最適合作為過渡期工作的事情呢。我認為是閱讀。可能你會一臉苦悶——「每個人都說要多讀書,我早就聽膩了,你在這裡等著我?」對於這句話,我表示深刻的理解,因為我也是這樣,從小沒有養成習慣,加上高中三年的理科學習使我對「閱讀」兩個字充滿恐懼。大一時讓我看《道德情操論》、《民法思維》無異於逼我上梁山,我寧願看一些碎片性的東西,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如《西窗法雨》來打發時間。但是,為什麼大學四年之後的我,卻要強調閱讀了呢?我這樣說,你看你不能接受,我認為我們這一代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只有我們具體知道做一件事的益處時,才會有動力去堅持。面對別人給自己的抽象性建議,往往是不太願意去聽的,而建議者也不會有時間或者有那個說理能力去列舉作某件事的益處。我結合這個特性,先講明為什麼閱讀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一件適用於任何時期的活動。
1.首先,我們說的閱讀,首先不全是又厚又大經典著作。比如《道德情操論》、《政府論》、《大學》、《論語》,又或者是王澤鑒的「天龍八部」、「太皇太后」。其實,讀者、文摘這類青年雜誌也是閱讀,微信上比較有深度的公共號文章也是閱讀。只不過,對於大厚本的閱讀我們能夠系統的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個理論。而零散的閱讀一般不能幫助我們構建某一知識的體系內容。但是,零散的內容比較具象,適合初學期培養興趣;系統的書籍比較抽象,適合適應期建立體系。
2.閱讀為什麼是迷茫時最好的選擇?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工作交流時,你需要廣博的法學知識和社科知識讓你與眾不同,同樣是一個背景的學生,能夠從多角度看問題的學生,能夠更有機會接觸核心案件;升學面試時,你需要縝密的思維、體系化的知識幫助你臨場不懼,敢於自信的說出觀點,讓老師提前認準你;出國時,面試官需要了解你的社會經歷,知識廣度,從而判斷你是否具備在國外進行法律研究或者法學研究的學科基礎;與親友交流時,深刻的應對和巧妙地引用各種典故(梗)能夠緩解氣氛,間接減少他們認為社科專業都是光說不幹的大喇叭的偏執觀點。
3.從控制未來的角度來看,閱讀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而信息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有效決策——所以,我們認為閱讀能夠開拓視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大改變了我們對閱讀的認知,碎片化的閱讀衝擊了習慣傳統書本閱讀的讀書人的價值觀。因此,就產生了有關抵制碎片化閱讀,提倡閱讀紙質書籍的論證。可是,爭論畢竟是爭論,他們的邏輯前提是一個已經習慣讀書,習慣讀書,有自己良好讀書習慣的人如何選擇讀書方式。以及培養學生讀書習慣的理想路徑。他們沒有考慮到,在實際情況中讀書困難戶總是占多數,一味強調碎片化閱讀的負麵價值,可能讓我們這些閱讀困難戶陷入想閱讀時手足無措的困境。所以,我這裡說的閱讀首先囊括了一切實質是在信息收集的過程。無論是漫無目的的看經典,還是有針對性的拔經驗貼。我這裡所說的閱讀和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唯一的區別在於,傳統閱讀更注重閱讀過程的體會,它追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承認自身體會出的感悟比別人通過書本、口述出的感悟要深刻的多,這是客觀規律。以如何兼顧考研法考為例,我們讓一個連考研、法考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衝突都不清楚的學生,在毫無科普知識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體驗去感受探索怎麼去平衡?
對於真正的讀書困難戶而言,我們何嘗不能先通過碎片化閱讀開闊視野,尋找潛在興趣點,建立起自己的決策參考的信息網後,再繼續通過紙質閱讀體系化我們的思維以印證我們的決策呢?當我們認可這個思維邏輯之後,是不是老師「讓」我們讀書時對我們產生的驅動力,遠比不上我們為了學習一項新技能而產生的驅動力?所以,之所以說當我們在迷茫如何備考、如何選擇就業方向、如何權衡考研保研與法考之間的分量時,何不暫時不去想它,埋下頭來,去網上翻閱推文查找資料,去書店找尋律師職業規劃的實務書籍,去向老師求教請其推薦一些經驗書籍,在做決策?以保研出國為例,試問有多少同學在選擇這條路時,父母能夠提供絕對有價值有意義的參考意見呢?但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是自己走過來了,成為保研一代、或者出國一代?你說那是因為他運氣好,因為他找到了可供借鑒的經驗,那麼閱讀的書籍何嘗不是經驗的高度濃縮?運氣又何嘗不是我們通過合理決策,在規避大多數雷坑之後才出現?所以,這也就是我們在迷茫時要閱讀的又一個原因。
(三)大數據時代下,法學生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的訓練
你有沒有發現,在各種社會實踐、法學科研項目立項前夕,你還在到處求大腿時,身邊已經有人選好了題目,找好了組員,聯繫了老師,自信滿滿的討論、整合、申報、立項?你有沒有發現,你身邊總有這麼一批人,總是能從什麼地方找到新觀點、新題目、新視角,讓老師耳目一新,又愛又恨?你有沒有發現,在期末考試時,總有一群人,彷彿掌握了所有的重點,他們不僅手握各類重點難點,還能根據老師的提示押題、猜題?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還在打聽哪些課程乾貨最多,哪些課程分數最高、哪些老師脾氣古怪時,有些同學已經選好了課程,開始到處安利?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還在想著大三會上什麼課時,已經有人說大三教學實習應該選擇什麼什麼法院,應該去哪些地方,然後討論著自己實習期間的觀光計劃?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迷茫於怎麼找實習信息,怎麼找出國留學信息,怎麼扒經驗貼時,已經有人順利找到師兄師姐進行精準定位,開始著手複習?你有沒有發現,當有些同學已經保完研、考過初試、拿到國外offer後立刻就開始從容不迫的刷實習、聯繫導師、國內旅遊,而你卻還沉迷在通過的喜悅?你有沒有發現,在工作之後,總是有同學好像忙不完的案子,而你卻還在實習期整卷打雜?…
發現不同了嗎?你會說,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吧。是,也不是,這是差距但實際上是信息收集能力上的差距。有人說,這就是資源的力量、這就是人脈的力量,我們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你讓我們怎麼辦?其實,這種思維是有問題的。在大數據時代下,幾乎不存在網路收集不到的問題。要不然為什麼會有法律機器人?為什麼會有法律大數據?為什麼機器人都懂我們的梗了?
我來找給你看,你說,我不知道怎麼立項,不知道怎麼選題才叫新穎,請問你打開微信朋友圈時,留意各個公共號的推文內容了嗎?留意了?那你有沒有把他和你的知識體系聯繫起來,劃為項目課題?你說,我不知道怎麼準備看書,不知道看什麼書,請問無數個「大學生必看」、「法學入門經典書籍」的帖子飄過後,你除了收藏還做了其他事情嗎?你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對學院的活動了解的那麼清楚,好像什麼事都有人提前告訴他,請問你有定期翻看學院教學網、管群、乃至市政府網的習慣嗎?你說,我不知道自己的成績和獎項是要保研還是考研還是出國?請問,你逛了考研論壇、保研論壇、法學院申請專家嗎?你說,我不知道怎麼找實習,怎麼做職業規劃,請問學校那麼多老師、師兄師姐,那麼多職業規劃課,你有系統性的堅持聽完看完嗎?你又說,我已經實習了,我不知道怎麼找案源,我不知道怎麼學習實務技能,沒有人願意真正的教我,請問那麼多公開課,那麼多公益講座,你認真通過嗎?
同學,信息的流動從來就是雙向的,在你沒有輸入信息之前,沒有人會主動把信息交換給你,不主動尋求信息交流,別人怎麼知道你有疑問?不主動堅持收集信息,你怎麼才能篩選出最有價值的內容?在大數據時代下,掌握數據的人,就是信息鏈頂端的人,不主動進行信息收集,訓練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數據敏感力,等到了知識普遍付費時,你該怎麼辦?學過知識產權法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創意不受保護,表達才受保護。那是因為我給你說一個創意,你是懵的;我給你說了一番,這是經過我思考之後的具體表達,你才能懵懵懂懂,有些明白。在這個越來越注重信息保護的時代,我們不趕在時代前期迅速進行知識積澱和信息收集,那麼以後我們就只能為知識付費,而知識積澱與信息收集離不開相關能力的訓練。遺憾的是,我並不可能告訴你怎麼去訓練信息收集能力,因為去收集和查找如何提升信息收集能力的材料本身就是一種信息收集能力。在我們這個年紀,互聯網上還不存在我們找不到的知識。
三、寫作動因和寄語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能貼,所以我也不會說那麼多具體而微的幹活,大多是在儘可能說清楚的前提下點到為止。這篇隨筆既具備雞湯的功效,又有毒奶的激發效果。我突然想問自己,為什麼連討厭雞湯文的我都開始寫這些東西了?因為,我認識到了一個關鍵點——每個人成長的關鍵動因都是打擊。沒有直擊心靈、直擊客觀現狀的話語,很多人就習慣性的繼續徜徉在「養老生活」的懷抱。我寫這些東西幹嘛?這麼多大道理誰不知道?還用我說?可能,或許是因為我閑了,想對我的大學四年做一個總結?(戀戀不捨)或許是我內心對教育學研究的渴望?(手動滑稽,差點轉專業去研究教育法學)我覺得如果非要說一個答案的話,我覺得應該是致敬那些曾經在大學生涯中幫助過我的人。
在我大學四年的成長路上,從學生會中各種軟體、禮儀的手把手教學;到輔導員老師給各類鍛煉的機會;從師兄師姐對升學方面的指導;到任課老師深刻的思想引導和職業規劃。儘管有時候我會很反感、很討厭,也會吐槽大學的XX風氣。但是,我的大學終究是我的大學,我最終還是意識到了大學的意義。也體悟到一個事實:在大學裡,我們處在多方的羽翼之下,為什麼說大學是象牙塔,因為在這裡我們看見的大多數東西,都是各方展示的最好的一面。但是,一旦我們進入工作,開始憑藉實力相互交鋒,憑藉辦案能力拉取客戶,憑藉校友情尋得經驗,我們才會真的發現:在工作後,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擁有玻璃心的那一面只能在我們獨自一人時才能展現出來。何況我們是法律工作者,是集理性、嚴謹、客觀、精明、邏輯於一身的法律人,靠能力吃飯、靠技巧掙錢、靠眼界投資、靠學識生活、靠期待愉悅,這條路必然是我們最終面對的。
所以,當大一的你在學生會競選失利或者不適應學生會的風氣時,我們需要學著不讓自己埋怨學生組織官僚氣息濃厚,因為誰知道社會是什麼樣的?;當大二的你落選國獎、校獎的評選時,我們需要學著不讓自己責罵、嫉妒那些善於「鑽營算計」、「先人一步」的社會型選手,或許在社會中我們為了追名逐利也會成為那樣?當大三的你看到其他人滿載offer,而你卻還在為第一次面試而滿臉懵逼、為自己的著落髮愁發瘋時,我們需要學著讓自己少埋怨老闆的不公、少嫉妒他人的實力,因為你怎麼知道你自己不是別人羨慕的對象?當大四的你看到社會中那些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豪車豪宅的朋友時,我們需要學著讓它成為我們前進的推動力,成為我們掌握一項新技能的激發點,因為只有體會那種巨大成就感和自我認可感的人,才知道自強可貴。
大學給我們塑造了一顆玻璃心,但我們總要去學會打破這個玻璃心,然後再學會重塑它。所謂破而後立,意正在此。大學是個小社會,牆外是個大社會,只要我們能夠認清「努力和收入成正比」的價值觀,掌握各種所謂的「人情事故的技巧」,懷著一個不失偏頗的本心,那麼無論是大社會還是小社會都不再是阻礙,而是能在我們陶瓷心上鋪滿景秀山河的墨硯。
如果有其他疑問的話,歡迎關注我們開發的9.9公益課程~~
法本如何利用六個月時間保研北大」已開售,已確認的 Live 開始時間為 2018-04-27 19:50:00。
王澤鈞 的知乎 Live:法本如何利用六個月時間保研北大 https://www.zhihu.com/lives/967365304297369600?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王澤鈞 的知乎 Live:法學保研:迷茫的你可以這樣準備! 法學保研:迷茫的你可以這樣準備!
如需要進一步詳細諮詢或者師兄師姐學長學姐給定位建議請加 QQ群新銳法律諮詢 或者QQ635706059,備註法本or非法本
最近有不少師弟師妹來諮詢保研的事宜,情況各有不同,如果還有需要諮詢的可以加這個QQ群 697281106 orQQ635706059 ,裡面的師兄師姐均是法學專業保送生【幾乎聽說過的所有法學名校都有】,並且絕大多數都以高分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需要進一步諮詢詳細情況以及個人定位的可以加一下。
歡迎關注我的其他文章
王澤鈞:法考改革?一年兩階段考?如何準備?這是一篇適用於基礎一般偏上類考生的經驗貼(五個月,429)王澤鈞:北京大學法律碩士保研?如何備考保研?(內含北武交財南五校保研複試備考經驗)長文預警推薦閱讀:
※軟硬兼修,結果總是驚喜
※征戰九月推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保研經驗/浙大北大上交復旦保研經歷與心得
※2017年了,你們學校各學院的對外推免(保研)果真是那麼自由么?
※報上北大的切身感受(獻給所有正在保研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