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恐婚? | 朱身勇
來自專欄 朱身勇談婚姻
作者:朱身勇
恐婚為什麼產生?
1、主要是對婚姻的幻想消失了,面對這麼多婚姻的不幸,媒體總是大肆報導,正宮打小三,害怕老公出軌。2、婆媳關係的矛盾令很多女性害怕,止步於婚姻。3、也有很多擔心的是子女的教育,擔心生小孩的痛苦,擔心養育孩子的辛苦,沒有人幫忙帶孩子,這是看到婚姻里的悲催。4、最擔心的是婚姻經營不好,會吵架,讓婚姻進入墳墓。
總的是從經濟層面來說。現在的人結婚要買房子,不買房不結婚,這是開發商給大家灌輸的「家」營銷的概念。但是產權不在我們手裡,無非是70年租戶和一年租戶的區別。房子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經濟的壓力。
從婚姻生活的層面來說,擔心婚姻會拖累自己事業的發展。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會說,結了婚生孩子,然後帶孩子(男人在這個過程中並不主導孩子),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會擔心被孩子拖累。
從婚姻生活的層面,從經濟的層面。這兩個層面就基本上涵蓋了為什麼恐婚?那恐婚能解決嗎?這些真的是恐懼的原因嗎?
這些其實都是恐婚的一個表現,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這個社會高度的發展,讓每一個人都變得獨立。婚姻的結合本質是為了財產和權力的繼承,保證基因的純正和基因的健康發展。這是婚姻的起源和人類會出現婚姻制度的原因,到後期的話會比較重視彼此的情感,這是社會文明的表現。現在我們更重視個體的發展,經濟上去了,人對於婚姻的渴求其實會降低。這個才是真正的根源。
還有恐婚的原因是對家庭生活太過慮,意思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用別人慘痛的經驗來教訓自己,讓自己看到未來就是痛苦的,這是對於婚姻層面認知的錯誤,對於世界層面認知的盲目。婚姻的發生有它的規律,或者感情,都有其發生的規律。正如婚姻的生命周期就跟產品一樣是有一個過程的,從萌芽到繁榮到衰退,最後到凋謝死亡。任何東西都沒有辦法扭轉這一個局面。這是發展周期,一個公司或者一個生命,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個平台期,然後跳躍到另一個平台,才能夠滾動不斷的發展。我們人類的發展也是有一個階段性,開始胎兒期、嬰兒期、少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晚年期。一個一個平台上去,這個平台沒上去,另外一個平台發展就不順暢。這是認知層面的提升。
第三層面就是我們受到的教育跟現實發生了落差。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愛情要一輩子,婚姻要一輩子,得到的祝福也是白頭偕老,和和美美,這都是祝福的話。但是腦袋裡面認為就是這個樣子,現實卻是有落差的,人與人之間肯定會有矛盾,有痛苦,每個人都知道。我不相信一個人說他的牙齒沒咬過他的舌頭,牙齒和舌頭總是最親密的夥伴,但是也有咬到的時候。所以疼痛是必然的,是不可迴避的,你就是不去進入到婚姻狀態,也會有人際衝突。這是教育層面,讓我們感覺到對婚姻的可怕。
第四,我們沒接觸過愛情婚姻的教育,連基本的社交都不會教。幼兒園可能會說我們要跟這個小朋友做好夥伴,那個小朋友做好夥伴。但是到了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因為有成績,所以就開始有了競爭,同時還有一點就是要防止早戀。沒有教育小孩子一個正確的男女感情,後期自然對這種感情感到恐懼。正如無知者無畏,另外一個層面就是無知的恐懼,恐懼到了極點就無所畏懼,反正就是這樣子。要知道這些都是教育的缺乏。所以我們看到其實西方世界恐婚的人會少一些,但是他們不一定結婚,他們會去談戀愛,或者他們不害怕離婚,這些都是教育的缺乏。如果一定要從心理層面去講就是說,我們這個社會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像八零後九零後,他們是獨生子女的一代,所獲得的資源都是別人給予他的,沒有給過別人愛。這個層面是比較嚴重的,他們被照顧得太多,很容易害怕跟其他的人交往,因為跟其他的人交往就會受到挫折,連談戀愛都談不好。恐婚的人大多都是,沒有在談戀愛,或者連談戀愛都談不攏,當然會害怕結婚。當然談戀愛談不了的人,就會走兩個極端,一是恐婚,第二就是著急結婚,急匆匆的。從我們原生家庭給到我們整個八零後九零後。要不是寵愛型、嬌寵型,要不然就是忽略型,爸爸媽媽都出去賺錢了!給予的愛就非常少,孩子就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對自己感覺到愛的缺失,你說他怎麼可能去愛別人呢?
作者朱身勇的介紹
1. SMG上海電視台生活時尚頻道《慧愛家庭》欄目顧問和主講嘉賓
2. 慧愛家庭服務(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
3. 復旦MBA,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專業碩士班研修
4. 婚姻管理導師,婚姻家庭諮詢師一級,心理諮詢師二級
5. 百合網簽約情感專家
更多交流朱身勇:huiai69
本文原創,版權歸屬朱身勇,歡迎取得朱身勇授權、並署名朱身勇轉發,否則視為侵權。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評論發表看法,點贊和轉發。
推薦閱讀:
※一個女生願意跟你出去看電影壓馬路吃飯能不能說明問題……?
※哪些文章你年輕讀的時候不知所然,後來再讀卻紅了眼眶?
※我是一個同性戀者,父母親戚逼迫之下,我結婚了。我很痛苦,我真的愛不上自己的老婆,我該怎麼辦?
※女生如果喜歡自己都會有哪些暗示
※異國留學的女朋友這樣子,我們該不該分手?
TAG: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