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實現的一切

關於自我實現的一切

在最近的一次心理諮詢中,和我的諮詢師談到了一個話題。我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個「應該成為的人」的意象。在生活中,我常常會想,那個人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她會有怎樣的感情生活,從事什麼職業,取得怎樣的成就。

我一直以為,所謂的自我實現,大概就是我變成了她的那一天。反覆把自己嵌套進那個臆想中的殼子,直到22歲畢業踏入社會,才發現,她不是我。我心心念念想要成為的人,她的職業角色,她的感情選擇,都讓我如此不適。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出於對「自我實現」這一話題的好奇寫下的。因為是給一家心理學公眾號的投稿,看了很多專業文獻,寫得比較學術。

但也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才明白,自我實現應該是一個更加自然而充滿能量的過程,它或許有阻礙有痛苦,但沒有那麼多的彆扭與較勁。


人的一生有許多願望,我們追求事業、金錢,追求愛情、親情、友情。而面對這種種願望,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為大多數人所熟知。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包括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自尊,位於需求層次頂端的則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馬斯洛認為,即使滿足了前四項低等的需求,如果我們就此止步,依舊會陷入厭倦、無趣的情緒中。

那麼,究竟什麼是自我實現?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自我實現者(self-actualizer)?哪些因素影響我們達到自我實現的狀態?

  • 什麼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這一概念在上世紀被不同學者反覆定義著,總體來說,它指的是個人不斷發展潛力、自我發展與潛能不斷接近一致的動態過程。

有學者認為自我實現是一種人類內在固有的「驅動力(driving force)」,這種驅動力激發我們不斷挖掘、發展天賜的能力與才華,將自身潛力發揮到極致,並將最終引導我們找到人生的道路。(Goldstein, 1934)

馬斯洛則將自我實現定義為人實現自己所有天賦、潛力的願望(desire),是一個自然、動態、貫穿一生的成長過程。「音樂家必須作曲,畫家必須繪畫,詩人必須作詩。」馬斯洛認為個人做它最適合、且有能力做的事情的狀態,即是自我實現。他推斷世界上只有不到2%的成年人實現了自己的全部潛力,但許多人都能夠接近「自我實現」。(Maslow, 1954; 1970)

而Carl Rogers則針對自我實現提出了「機能充分發揮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這一概念。Rogers認為機能充分發揮的人能夠不斷靠近自我實現的狀態,ta是現實的、社會化的、行為得體的人;但ta同時又是變化發展的,具有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對於生活中的種種體驗保持開放的心態。Ta的自我發展與潛能不斷接近一致,同時在社會、環境中不斷尋找最佳平衡。Rogers認為自我實現是一個過程而非最終狀態。(Rogers,1951)

*自我實現是一種滿足後繼續不斷增長的願望

自我實現與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其他需求不同,是一種成長需求(growth need)。需求層次中的其他需求,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驅動我們填補缺失(reduction of deficiency)。這些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達到一個最佳狀態,比如舒適的氣溫、健康的血糖狀態,或者充足的安全感、歸屬感。因此,這些需求的滿足過程呈現為負反饋循環(negative feedback loop),特定的行為能夠不斷縮小現狀與最佳狀態的差距。

自我實現需求卻與其他需求不同,自我實現不存在最佳狀態,這一需求的標準隨著每一次滿足而不斷提升,呈現出一個正反饋循環(positive feedback loop)。當我們進食時,我們的食慾(生理需要)會逐漸下降。但隨著整體人格的不斷提升,潛力的逐步發展,我們會越來越想發現並拓展自己更多的能力。(Heylighen, 1992)

*自我實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Kenrick提出,由於個體差異,自我實現需求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自我實現的願望可以通過成為一個盡職的母親、運動員、藝術家、發明家等等方式實現。(Kenrick et al., 2010)

我們或許會認為,只有那些從事創造性工作、高收入的人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狀態。但有研究表明,工作的創造性(Kaitlyn,2012)、收入水平的高低(Reeder,1973)均與自我實現水平沒有直接聯繫。

  • 你是自我實現者(self-actualizer)嗎?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影響自我實現?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自我實現者?自我實現的定義較為廣泛,是否有更為具體的衡量標準,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自我實現的內涵?針對自我實現,學界有許多測量工具。Jones和Crandall(1986)設計的《自我實現指標(the Self-Actualization Scale,SAS)》是其中較為流行的問卷。從SAS問卷中可提取出五點因素,作為自我實現的主要衡量標準(Jones&Crandall,1986)。

自主性

自主性(autonomy)指能夠依據個人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原則做出決策,並在自我引導(self-directed)和外界支配(other-directed)間保持平衡的能力。一個缺乏自主性的人在做決策時會過分依賴他人、易受外界影響,並且會為了得到認可而接受他人的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自主性不代表需要無視外界因素,恰恰相反,一個自主的人需要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因素的存在。在生活中為了達到某些目標,我們常常需要採取妥協行為。但若將妥協行為與更深遠的自主願望(autonomous desire)相聯繫,並不會喪失自主性。比如,一個人為了保持與愛侶的良好關係(保持良好關係是自主願望)而做出讓步,ta依舊具有自主性。

自我接納與自尊

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與自尊(self-esteem)是一對相關但不相同的概念。自尊來源於個人的成就,是人對自我價值的評價。高自尊水平的人對自我價值有著更積極的評價。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可能隨境遇而變,比如一個人在事業成功時可能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但若有一天在職場遭遇失敗則自尊水平可能下降。自尊建立在自我評判的基礎上,是有條件的。

自我接納則是對自我更廣泛、無條件的肯定,對自身優勢、劣勢的清晰認知和接受。自我接納的水平受外界因素影響很小。自我接納比自尊更難做到,二者都是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

情緒的接受能力與自由表達能力

情緒接受能力(acceptance of emotions)指面對負面情緒時承認、接受、並體驗這一情緒的能力與意願。在面對負面情緒如悲傷、羞恥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逃避或壓制。而承認、接受是處理負面情緒的第一步,也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更正確的決策。

情緒的自由表達能力(freedom of expression of emotions)也是衡量自我實現的重要因素。自由表達並非指在任何情況下都毫無保留地傳達自己的情緒,而是指在必要的情況下,即使會造成一定的不愉快,為了更長遠的目標(如保持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向他人表明自己情緒的能力。

人際關係中的信任與責任感 (trust and responsibilit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在人際關係中,自我實現者相信人性本質是善的,他人是能夠被信任的,並且感到自己有幫助他人的責任。自我實現者能夠與他人產生親密、真誠的關係,但不會對他人抱有過度的期待。

應對人生逆境的能力(ability to deal with undesirable aspects of life)

自我實現者面對未知能夠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懼怕失敗。能夠接受現實,分析並應對人生中的複雜境遇。

  • 自我實現的意義:巔峰體驗(peak experience)帶來的改變

自我實現能夠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改變?馬斯洛提出,自我實現者能夠比普通人更頻繁地擁有巔峰體驗,巔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標誌之一。

巔峰體驗,是一種極大的幸福感、敬畏感、和諧感與可能性共融的體驗,馬斯洛曾說這種體驗「無法用言語描述清楚」。在巔峰體驗中,人會感覺與ta所處的環境、時空高度融合,彷彿找到了自己在時空中的位置,有一種頓悟感。個體的存在及行為也因為這種融合而得到了意義。巔峰體驗既可能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活動(閱讀、家人聚會)中,也可能出現在盛大的場合與事件中。持續時間往往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Maslow,1964;1968)

Privette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總結出巔峰體驗的三個特點 (Privette,2001)

  1. 重要性:巔峰體驗使我們增強自我意識及自我認識,可能成為改變人生的節點。
  2. 滿足感:巔峰體驗使我們產生積極情緒,是一種內在獎勵(intrinsic reward)。
  3. 宗教感:巔峰體驗中我們能感到與世界的融合,同時失去時間感(lose track of time)。

有學者認為,巔峰體驗具有比稍縱即逝的快感更長遠的作用。Charlton指出,巔峰體驗使我們認識到潛意識中對自己最重要的事件、體悟、經歷,起到一種信號的作用,提醒我們不要忽視促使我們達成這一體驗的因素。巔峰體驗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導我們日後的決策與生活。(Charlton,1998)

比如,數學家驗證了一個未被驗證的定理、運動員打破世界紀錄的瞬間;在更日常的場景中,母親照顧嬰孩,與伴侶的一次深入交談,完成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都可能產生巔峰體驗。這些時刻的體驗驅動、指引著我們,去繼續發展自己的潛力,以便日後能夠再次經歷巔峰體驗,巔峰體驗促使我們的人生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 什麼影響我們自我實現的願望與水平?

每個人自我實現的願望都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每個人在人生中能夠達到的自我實現水平也不盡相同。我們生活的文化環境、社會體系、家庭等外部因素,以及驅動我們行為的動機類型,都是自我實現的影響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

許多學者認為,自我實現概念很大的局限性在於。馬斯洛是在美國社會文化語境下提出這一概念的。而自我實現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及社會體系中是否有不同的內涵?

Edwin針對中國社會的研究表明,與美國的個人主義不同,中國社會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對自我實現的內涵產生了影響。在中國,自我實現的願望常常體現為參與並服務高於個人的更大集體。(Nevis,1983)

家庭因素

Ruf針對183個高智商被試的研究指出,家庭環境對天賦異稟的兒童日後能否達到自我實現狀態起關鍵作用。在有情感虐待(emotionally abusive)行為(如對孩子懷有敵意、否認、排斥)的家庭中成長的兒童自尊水平較低,自我實現也因此受阻。

而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最終卻達到自我實現和較高情感發展水平的兒童,則在童年感受到了至少一位或多位家庭/外部成員的關心、認可與尊重,進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Ruf,)

內發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與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有學者將自我實現更細緻地區分為兩種類型(Peck and Havighurst 1960; Piechowski 1989)。傳統型自我實現者是社會標準上的「成功人士」,他們往往在事業上成功,是負有社會責任的精英。而內在型自我實現者不一定在事業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對自我身份(identity)有更清晰的認知,因而在生活中找到了內在的方向。

在Ruf的研究中,內在型自我實現者相對傳統型自我實現者有著更高的精神發展水平。受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如他人認可、外部獎勵)驅動的行為常常帶來事業上的成功,達到傳統型自我實現。而受內發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如意義感、成就感)驅動的行為才能使我們成為內在型自我實現者。

  • 如何自我實現:自我實現者的特質

自我實現是一個太過廣泛的概念,且針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殊內涵,如何自我實現因此很難有具體的方法或指導。但馬斯洛針對18位他認定的自我實現者(如林肯、愛因斯坦)的研究,總結出自我實現者的一些共同特質(Maslow,1970),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指導:

自我接納,不易被外界標準影響,相信直覺

自我實現者有著較高的自我接納程度與較高的自主性。他們能夠保持與特定文化、環境、宗教、他人等等外界因素的距離,更願意相信直覺。但同時,自我實現者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因素的存在,並且懂得適時合理利用外界因素。

對現實的認知與接受,應對問題的能力

自我實現者對現實有著更準確的認知,他們不會因為焦慮、抗拒等自身原因而扭曲對現實的認識,能夠堅持以問題為中心(而非自我中心),因此能更高效地接受、分析現實情況。

面對問題與變化,自我實現者相對更加靈活,且有更強的責任感。他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的認知,能夠高效地運用自己的天賦、能力、潛力來解決問題,應對變化。

和少數人擁有深刻的親密關係,具有同理心

自我實現者通常都與少數人保持著深刻的親密關係,但這種關係中有明確的個人邊界,因此是積極健康的。同時,他們對所有人抱有善意,能夠理解他人且有幫助他人的渴望。

對簡單的事物保持敏感

即使面對最基本的生活經驗(basic life-experience),比如吃飯、散步,自我實現者也能夠進行深刻的欣賞,產生審美體驗。他們對生活中最基礎的美與善保持敏感,能夠從日常性的、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活動中得到愉悅滿足。

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體驗到一點點自我實現的感覺,都是一種幸福。


References:

Charlton,B.(1998).Peak experiences, creativity and the Colonel Flastratus phenomenon. Abraxas, Volume 14, 10-19

Golestein,K.(1934). The Organism: A Holistic Approach to Biology

Heylighen,F.(1992). A Cognitive-systemic Reconstruction of Maslow』s Theory of Self-actualiz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Volume 37.

Jones,A.,& Crandall, R. (1986).Validation of a short index of self-actu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63 -73.

Kaitlyn T.Cameron.(2012).Creative Careers and Self-actualization.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Scholars Repository.

Kenrick, D. T., Neuberg, S. L., Griskevicius, V., Becker, D. V., & Schaller, M.(2010).Goal-Driven 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Behavior the Fundamental-Motives Framework.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1), 63-67.

Maslow, 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A.H. (1964).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imited.

Maslow, Abraham (1968).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Reinhold.

Nevis, Edwin C.(1983).Using an American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another culture: Toward a hierarchy of needs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Vol 19(3), 1983, 249-264.

Peck, R. F.,and Havighurst, R. J. (1960).The psychology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New York:Wiley.

Piechowski, M. M.(1989).Developmental Potential and the Growth of Self. In J. L. VanTassel-Baska and P.Olszewski-Kubilius (Eds.), Patterns of influence on gifted learners: The home,the school, and the self (pp. 87–101).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rivette, G. (2001). Defining moments of self-actualization: Peak performance and peak experience, in K. J. Schneider, J. F. T. Bugental, and J. F. Pierson (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61-180.

Reeder,F.(1973).Financial incom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extent of self-actualization.

Rogers,C.(1953).The Good Life and 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推薦閱讀:

小樂圖書館-《做事的常識》-小倉廣
生活在別處——英國留學生回國進入國企工作2年的心路歷程
只願你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日記俠:同樣是看文章,你能記住我嗎?
怎麼能學好語文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