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自己,放下評判,人生才能還原自由的本色,充滿無限可能

關愛自己,放下評判,人生才能還原自由的本色,充滿無限可能

我們為什麼如此在意別人?

可是,普通人如你如我,該怎麼做才能像成功者一樣強大呢?我們又為什麼如此在意別人的評價呢?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從來沒有學習如何建立內在對自己的評價。

大量研究分析證明,很多人在童年時期,總是被父母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樣子。

但是,和父母自幼的相處模式,對一個人一生中的生活認知、思維模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沒有通過父母得到全然的接納,我們心裡總想往父母期待的方向努力,害怕被拋棄,被忽略。

無形中,我們把重心向外移,無法從內心獲得支撐,而不得不從外界尋求認同和力量。

所以,在內心深處,我們並沒有接納自己的空間。

於是,很多人會認為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把問題歸結於此,除了可以讓你說錯誤都是父母造成的,繼續逃避自己的責任之外,於事無補。

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它不該為我們的人生背鍋。

學會向內看,讓生命重心回歸

既然如此,我們怎樣才能夠把向外看的眼光收回來,讓生命的重心回到自己身上呢?

來自心理學家的建議,或許可以幫到我們:

1、真正地看見自己

這種看見,是覺察,是分析,是對自己的全然接納。

當別人的評價讓我們感覺不舒服,負面情緒撲面襲來,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壓抑或者宣洩,這兩種方式對我們毫無益處,情緒沒有得到有效釋放,心結無法打開,重心仍舊停留在別人身上。

麻省理工學院的卡巴金博士提出「正念訓練法」,可以幫助我們覺察自己,直面情緒:

當某種情緒升起,我知道我在充分地感受它,比如,我知道我正在生氣,正在難過,正在嫉妒。

我放下對所有情緒的評判,不管它是好的還是壞的。我也不急於把它按壓下去,讓它快快消失。

我只是安住在這個當下,和我的情緒在一起。

我的身體就像管道,情緒猶如流水。我讓情緒流經我自己,任其自然地流動。看它升起,也看它流走。

是的,一念起,我知道。一念落,我也知道。

按照卡巴金博士的方法,因衝突事件引發情緒時,遵從覺察、觀照、共處、接受、放下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清楚看見情緒起伏的脈絡,由此逐漸將重心移回自己身上。

活著本身是為了自己,而不必為了配合別人,演出大家期待中的你。

這一生,你選擇輕鬆地愛自己,還是痛苦地迎合別人?

2、真正地為自己承擔責任

心理學上說,自我負責可以理解為:願意承擔自己行為給自我帶來的後果,並且本著自知、自愛、自尊的原則,選擇合適的行為來對待自己。

在生活中處處委屈求全的人們,他們都以為自己過得糟糕透頂,是別人的緣故造成。

其實,正是因為他們允許別人的意志凌駕於他本人之上,習慣了忽視自己,把別人的喜好和需求放在首位,把自尊和肯定抽離,導致他們的人生出現了困擾。

所有事情的發生,都經過你的允許,沒有偶然。

張德芬說過:「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傷害我,也沒有人能夠治癒我,除了我自己。

所以,建立自己為人處世的邊界意識,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選擇以合適的行為對待自己。

有些人會說,我不敢,我害怕,他們怎麼可能允許我這麼做,他們肯定會指責我……

看,以這種逃避的理由,假想的借口,導致不能做自己,完全是我們在自作自受。

我們自己的人生,別人理解或不理解,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你在別人眼中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遇到衝突時,你應該選擇怎樣的行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潘帥已經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不是嗎?

3、真正地關愛自己

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去選擇,成為心目中的那個自己,放下別人對我們的評判,也放下我們對自己的評判。

允許自己可以做自己,不往身上套枷鎖,讓愛,自然而然從心底生根,發芽,滋養身心。

就像一朵花兒,不論有沒有人觀賞它,它只是自然地開在那裡,讓所有人感受到它的芬芳。

我們,也一樣,面對他人的評價,我們可以說:

我不認同你,但我尊重你本來的樣子;我不認同你,但我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管你如何評判我,我知道那並不是真實的我,我也無需為你改變。

是的,不因為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也不因為外界苛刻的環境自怨自艾。

因此,只需允許一切如其所是,這才是最真切的關愛,也是把力量聚焦到自己身上的關鍵。

醫學博士羅伊·馬丁納說:「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後,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來的讚許時,才會變得自由。

關愛自己,放下評判,人生才能還原自由的本色,充滿無限可能。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創造者,也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很多人忘了這一點,只能在別人的評價里團團轉,低配了自己的人生。


推薦閱讀:

TAG:如何看待評價X | 自卑與超越書籍 | 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