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廷黻之《中國近代史》有感
費正清道:「執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這句話,就是對蔣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國近代史》的評價;蔣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國近代史》堪稱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著」,也許書中的內容並不如其他書一般詳細,可以稱為簡明,但是其書中透出的觀點卻在今天看來都十分先進。
蔣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與外交家,1923年帶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擔任南開大學史學教授,與梁啟超稱為南開大學的史學奠基人;1935年受蔣介石賞識擔任國民黨行政院政務處長,被譽為國民黨「最知外交的」;1965年溘然長逝,享年70歲。
回到蔣廷黻這本「皇皇著作」,我們可以首先發覺本書圍繞的中心是「近代化進步救國」,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從書中,蔣廷黻先生雖為明說,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書中表達的「近代化」卻不僅僅是科學技術上的近代化,然而還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學手段與工具的近代化,從書中的歷史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通過這樣催化近代化歷程,中國才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中國近代史》以中英訂立「邦交」為開端,從鴉片戰爭到國家自我復興的嘗試;蔣廷黻對那個屈辱歲月的思考也同時帶動起來史學家們對於中國前途與出路的集體思考,並且也影響了相當一代中國人對於「西方現代化」的思考與嘗試;並且,書中蔣廷黻先生對於中國近代的人物的介紹與評價也同時刷新了我對他們的認識。
「天朝上國,無奇不有」
書中的開篇,蔣廷黻先生就講述了關於中英兩國訂立「建交」的歷史事件。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從英國皇室派馬嘎爾尼勛爵率使團前往中國企圖與中國建立國際關係,一直到最後英國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強制打開中國閉塞多年的大門;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受到明朝與前清的影響所根治在心的「天朝上國」的頑固思想導致了對自己的高估與對西方各國的蔑視,並且也同時限制了中國在近代開端的工業發展。
以書中1973年,英國皇室馬嘎爾尼勛爵率使團前往中國希望訂立邦交的事件為例。當馬嘎爾尼勛爵帶著貢禮見到在西方素有「模範的開明君主」乾隆皇帝並表明了自己到來的目的後,乾隆皇帝卻因自己對於國家「天朝上國」的自大頑固,拒絕了英帝國送出的貢禮,並責令其出京回國。這就是中英建立外交關係的第一次失敗。
從這次建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近代初期因閉關鎖國而產生的對於自己的錯誤高估與對於西方各國的盲目蔑視最後導致了中國近代化歷程遭到限制與擱置,最後才會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從大英帝國到列強瓜分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間的這近二十年時間來,恰恰是以大英帝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蓬勃發展的時期;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歐洲國家的國家生產力、工業實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發展了起來,最終導致了英國等國的經濟指數的快速增長;這也激發了歐洲各國開拓國外市場的慾望,而版圖巨大、歷史悠久的古老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並沒有吸取教訓,而與大英帝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樣使大清王朝無動於衷。中國的閉塞腐敗面對英國的空前強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其他國家也意識到了中國市場與其貿易潛力的巨大,從而都起了攻打中國的念頭。
然而這一時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上朝天國」的固執中無法自拔,沒有意識到在中國之外的國家都陷入在工業革命進步的水深火熱中。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史中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都源於我們古代清朝人的無知與腐朽,還有那深植於內心的「天朝上國」的頑固不化;我們對於外交的無知也相應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古代大清王朝的覆滅與被列強瓜分的命運。
總而言之,在讀完《中國近代史》一書後,最直觀的體驗就是蔣廷黻所述的「近代化發展」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我愈加感覺到了身上所負的責任之重;不僅如此,我也同時在這本書中對於中國近代歷史有了更佳深刻的了解,而通過這樣的了解,我不僅僅知道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也開始思考我們如何才可以不重蹈古代中國的覆轍,思考我們復興中國的方法。
推薦閱讀:
※和大家一起看看書(41)-------西方政治思想史 ?
※洪學智兩次被授銜上將,你對此怎麼看?
※澳門回歸是什麼事件?
※這樣讀《史記》,可助你人生逆襲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