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戰爭:殘酷的競爭下,哪些城市會走向勝利?

城市戰爭:殘酷的競爭下,哪些城市會走向勝利?

文丨子木

圖丨攝圖

【一】

我曾記得有這麼一句話:「在人類創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興衰更替,作為人類聚落的終極形態的城市也不例外。

講這個事情,是因為近期很多「準備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在諮詢我的時候,都在問同一句話,

「XXX這個城市到底有沒有發展?我從一線城市回去,選擇有沒有錯?」其中最多的,就是廣州的年輕人。

這股潮流的引發,其實就是因為一張郵票。

10月17日紀念郵票揭幕,郵票上只展示了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代表性元素,但沒有廣州,引發廣州被踢出了「一線城市」,杭州將取而代之的猜測。

其實,這一紀念郵票顯示出明顯的寓意,即最能代表中國現階段展示給外界的四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北上廣深」,且意味著二線城市擁有晉級「新一線城市」的機會與實力。

正是類似的猜測和希冀,給了很多城市晉級的渴望和動力,同時帶來了焦慮。

那麼,新一線城市中,誰將晉級為一線,成都、武漢、杭州、天津還是蘇州,或者其他城市?

三四線城市有沒有機會,他們的發展動力到底是什麼?未來城市的發展是怎樣的?老濕接下來將會從歷史演變和資本的角度進行歸納講述。

【二】

2010年的時候,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叫克拉瑪依。

(夜幕下的克拉瑪依河)

這個西北的石油小城,那一年的人均GDP是深圳的1.98倍,北京的2.58倍。

而五年之後,這座小城的人均GDP已經被深圳近乎追平,和北京的差距也拉近到了1.6倍。

在這五年里,東部沿海的一線城市仍然穩健發展,而克拉瑪依的GDP甚至從2010年的700億元下降到了2015年的670億元。。

這種停滯和萎縮,幾乎是相當大一部分內陸資源型城市的命運縮影。他們的停滯,是由石油、煤炭、鋼鐵等價格的泡沫崩潰開啟的,而這些泡沫的消逝,則又是由於中國城市化熱潮的黃金時代過去所引致的。

當人口的增長不再,房地產的需求停滯,整個內陸的工業化引擎彷彿都熄火了。東北塌陷,山西塌陷,河北壓縮鋼鐵產能,新疆動蕩,三四線城市的未來似乎一片黯淡。

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大部分是年輕人)開始大規模向一二線城市遷徙。

【三】

(2016全國春運流動圖.gif)

這是一張由2016年春運遷徙大數據所繪製出的全國春節期間人口流動圖景。

這幅波瀾壯闊的圖景,不僅描繪了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遷徙活動,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足跡和選擇,描繪出了中國各個城市的地位、等級、關係與糾葛。

但是今天我不從人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而是用資本(錢)。如果說人口是一個城市的靜脈,那麼資本肯定是它的動脈。

要研究城市之間資本的流動,我們最需要關注的就是「企業間的跨城市資本流動」。(以下數據圖所採取的數據是啟信寶提供的全國1.1億家企業的全樣本資料庫,搜索了全國近五年(2013.1-2017.6)所有企業間的投融資信息。)

通過數據建立城際投資的全國城市拓撲關係網路,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的城際產業資本的控制中樞,那就是以「北上深」為中心的城市網路: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整個關係網路中,「北上深」不斷地向中心地帶移動,將其他城市排擠在外,我們還可以把這些城市落在地圖上,構建出全國跨城市資本流動地圖:

(城市資本流動鑽石圖)

從圖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最亮的三個點分別是: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翼城市群。這三個城市群與成都-重慶西部城市群構成了一個鑽石形狀,僅有星星點點的東北和西部的幾個亮點遊離在外。

這顆大鑽石內的資本流動,佔據了全國資本流動的90%以上。

這顆大鑽石甚至比大名鼎鼎的「胡煥庸線」更為耀眼。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錢是從哪裡流出來的?

在這個榜單上,"北上深"排名前三甲,而且他們的資本流出總量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城市,可以說,北上深通過一筆筆對外投資,引導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全國的資金流向和經濟命脈。

從圖中可以看出,杭州排名第四,打破了「北上廣深」的固局概念,最為亮眼。(接下來上榜的是天津、南京、寧波、蘇州、成都),有5名都是長三角區域的城市,可以看到長三角地區資本的活躍程度。

那麼,這些錢又流向了哪些城市?

可以看到,吸引外來控股型投資筆數最多的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上深。相比投資排名,寧波躍遷至第四名,超過了杭州。而廣州則再下降了兩個名次,說明廣州對資本的吸引力已經大打折扣。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外來資本流入城市的榜單中,嘉興擠掉了南京,進入前十名。很明顯,相比資本對外輸出,嘉興是一個更受資本青睞的城市。

所以說,無論是資本流入還是流出,杭州都在廣州之上,所以杭州出現在十九大郵票上也絕非偶然。

【四】

OK,我們聊完一線城市,再來聊一聊三四線城市。文章第二部分講,三四線城市的未來似乎一片黯淡。那麼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是否真的毫無生機?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對2016年GDP前100名的城市,在過去五年間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遷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於是有了以下的這些結論。

衰落中的城市

100個城市中,gdp增速低於上海(一線中最慢)的只有10個城市,大約佔了10%。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北方的資源型城市,比如倒數前五名的,分別是新疆的克拉瑪依、黑龍江的大慶、瀋陽、遼寧的鐵嶺和鞍山。

他們的衰落,和我們的常識是一致的,但是其數量之少仍然超出了我的預想。在這個大分化的時代,有些地區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其規模仍在控制之中,轉型的道路就沒有那麼絕望。

崛起中的城市

100個城市中,gdp增速高於深圳(一線中最快)的有13個城市,比衰落中的資源城市還要多。這是一個讓人驚訝的結論,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五年中,三四線城市的整體發展速度並沒有慢於一線城市。

他們甚至絕大部分都是內陸的中小城市,其發展動力究竟來自哪裡?

答案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果要列原因的話,至少可以劃成四個派系——

1,國家關懷。

他們是國家戰略中的支點,天量的資金忽然砸來,交通基建設施大幹快上,一如十年前的天津、重慶。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有遵義(第一)、貴陽(第二)、烏魯木齊(第四)三個城市。貴陽2010年的固投只有1019億元,到2015年時已經高達2804億元,增長至2.8倍。

這種類型的城市數量並不多,不過一旦得到國家的關懷,那就分分鐘屌絲逆襲,飛上枝頭。

2,交通要害,資金寵愛。

內陸的三線城市不靠海,沒有港口,在交通競爭力上似乎要弱一些,其實也不盡然。比如資陽,因為靠近成都的新國際機場,咸陽,靠近西安機場,都在經濟發展上獲得了強大動力。

2012年,唯品會看中了資陽的位置優勢,將這裡設為西部物流基地,隨後京東、順豐等電商物流企業陸續跑來扎堆,這種聚合效應一旦形成,就會帶來規模成本優勢,發展越來越順。

其實上面三種動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受益者畢竟是少數,真正有借鑒意義的,只有下面兩種。

3,成本優勢,產業轉移。

製造業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的轉移,是一個永恆的過程,只要發達城市的產業在不斷升級,周邊的中小城市就將受惠於此,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比如增速前20 的城市中,就有襄陽(十三),宿遷(第九),淮安(第十一)等三線城市,以及重慶、成都、武漢、合肥等二線城市,屬於產業轉移的受益者。

(圖:襄陽車工廠)

襄陽可以作為一個代表,這座小城市位於湖北北部,本身沒什麼資源,也不是交通中心,但是由於相對便宜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使得東風日產看中了這裡,讓天籟、英菲尼迪的生產線落戶,由此發展出了一個完善的汽車工業生態。在過去五年,其GDP增長了220%,高居全國第三。大武漢並沒有吸到他的血,反而為他提供了成長的動力。

另一個位於江蘇北部的淮安,自從2006年富士康跑來這裡蓋了一座工廠之後,大量的台資企業就跟來扎堆了,至今已經是台資在大陸僅次於崑山的一個重要聚集地。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前崑山市長,後來的淮安市長高雪坤的經營,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其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比崑山低一半的優勢。

(圖:富士康車間)

4,傳統產業,穩步升級。

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得到外來資本的眷顧的,那麼就要靠自力更生了。這裡面也不乏勵志城,比如就有宜昌,菏澤,寧德屬於這類。

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的產業升級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缺乏像一線城市那樣的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因此高大上的互聯網、人工智慧什麼的就基本上很難沾邊,他們也缺乏像二線城市那樣的政治資源和交通優勢,因此在吸引外資上也很難獲得那些高精尖的製造業。

三四線城市的升級,更多建立在其傳統產業的地盤上。比如宜昌的磷化工、菏澤的煉油化工、寧德的不鏽鋼,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產業聚集區。雖然玩的同樣是工業,但是和北方那些資源工業不同的是,他們的下游需求方向並不是源自房地產。像不鏽鋼,需求主要來自汽車和裝飾應用,磷化工,需求主要來自農業,煉油化工,在油價低迷時反而是受益者,總之,這些五花八門的非房地產下游產業,由於穩定的需求紅利,可持續的產業鏈延伸,在推動地方經濟的升級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麼看了一圈,我們發現一個規律,三四線城市在工業的發展上仍然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因此不管是吸引外來投資,還是內生性成長上,都仍然大有可為。但前提是,你得避開了房地產這個大坑。(房地產在2016年影響了一部分城市的GDP,對於這種經濟總量低沒產業但增速高的城市,絕大部分都是房地產泡沫)

其實三四城市還有另外一條更好的出路-「加入城市群」。

【五】

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對標全球打造「中國矽谷」,並且明確廣州、深圳、東莞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東莞的發展首次被放到與廣州、深圳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同一平台去謀劃推進。

這個信息表明,包括城市群組團發展成為中國城市當下乃至未來的重要走向,中國城市內部競爭加劇,資源、高新產業鏈條的頭部地位爭奪等,都在加劇。

而對於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來看,政府更願意讓城市抱團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無論大會小會都會著重提起城市群的概念。

因為城市群更好實現了產業發展資源更強的聚合效應,群中各個城市可以彼此間的資源互補,形成更具效率和價值的產業鏈條。以核心大城市帶動周邊二三四線城市經濟的發展。

這也意味著中國城市的競爭格局中,城市群的組團競爭已漸成事實並逐漸激烈和擴大化,但城市間的個體競爭依然存在,並將長期存在,因為對單個城市自身來說,需要在共促合作下競爭,提升自己自己的話語權,以及在未來城市格局中的權重。

可以說,中國城市正面臨著更為複雜縱深的變局和機遇。

所以說,很多人問我未來的城市將會怎樣發展,我堅信在殘酷的競爭下,最後還是歸於和平,中國的城市不可能走到極端兩分化的境地,最後用芒福德的話做結尾:」城市應當是一個愛的容器,而城市最好的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和陶冶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在這些城市買房?不僅僅是因為房價和潛力!
盤點十幾年前的房價,你覺得自己當時能買得起嗎?
《大空頭》告訴你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到底發生了什麼!
房價這麼高,買房的都是什麼人

TAG:樓市 | 中國城市 | 中國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