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跳出教育攀比怪圈
社會轉型、價值多元給人們帶來了一些迷茫,也使一些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產生焦慮:比如,有些家長總以「別人家孩子」為榜樣,對自己的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有些家長總要孩子超前學習,常常「拔苗助長」;還有些家長,整天忙自己的事業,將對孩子的愛等同於給錢給物……這些問題從何而來、怎樣解決?本版推出系列報道,聚焦「今天怎樣做家長」。
「『你看看人家王怡佳,都是一個老師教的,人家能做對,你怎麼就錯了?你比人家笨?』我才回了一句嘴,媽媽立馬聲音提高八度:『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聽話?怎麼不和媽媽頂嘴?』看到媽媽嘴裡蹦出的一件件『殺人武器』,我只好低頭拚命寫作業。」這是南京市浦口區復興小學六年級學生張喆的一篇日記,日記的名字叫《我恨「別人家的孩子」》。
「我的孩子不能輸給別人」「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強」……培育「牛娃」的夢想讓家長們樂此不疲,「別人家的孩子」讓童年變得沉重,難以抑制的「比娃」衝動讓教育顯得急躁功利。不計成本地投資孩子,其實只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追趕和喪失意義的比較。
都是為了孩子好:
「比娃」背後暗藏辛苦
凡凡是北京市朝陽區一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隨著小升初的臨近,這個學期,除了一直堅持在上的舞蹈、書法、小提琴之外,凡凡又被增加了奧數、英語和游泳課。成績好、興趣廣,在外人看來,凡凡無疑是那種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事實上,一周6門興趣班讓凡凡每天都處在十分忙碌的狀態。除小提琴外,其餘課程都是媽媽「強迫」她一定要上的。「這都是為她好!」凡凡媽媽義正詞嚴。
這樣高強度的培優,會不會太過?「我們這還不算多的呢」,凡凡媽媽說:「現在一些家長已經不僅限於讓孩子上培訓班了,還幫孩子寫作出書、辦個人繪畫展、開鋼琴演奏會、搞小發明創造、當網紅小明星……特別能折騰。這些孩子小小年紀就光芒四射,升學的時候還能加好多分呢,我們已經落後了,怎麼能不著急!」
6門課程,且不算賠上多少時間和人力成本,對一個拿正常工資的家庭來說,課時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事實上,為了能讓凡凡上個好學校,凡凡爸媽賣掉了離工作單位較近的大房子,舉家搬進了現在這個小小的學區房。而上興趣班的費用也佔了凡凡爸媽——一對普通國企員工全部收入的近2/3。這樣不計成本的付出值得嗎?凡凡媽媽說:「我們這輩子就這樣了,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孩子培養好,至少要讓孩子比我們有出息。」
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背後,都有望子成龍的家長,而盲目的攀比往往讓家長們深陷漩渦卻無法自拔。北京育園中學校長李紀洲說:「心理預期過高、功利心過盛,不顧實際情況、脫離孩子興趣的盲目攀比,不僅會傷害孩子自尊、壓抑其個性發展,而且會破壞家庭親緣關係,甚至產生悲劇。」
落後的恐慌:
壓力與功利心的雙重作用
在採訪過程中,面對「你對孩子要求的底線是什麼」這個問題,大多數家長的回答是這樣的:沒什麼太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身體健康、開心快樂、有一份能夠自食其力的工作就好。至於是否能夠出類拔萃、能掙多少錢、能對社會做多大貢獻,都不重要。可見,從本心上看,大部分家長對孩子並沒有很強烈的「非怎樣不可」的要求。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攀比的怪圈卻愈演愈烈呢?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本為促進教育公平的理念,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似乎有些「變了味」。農村的追著趕著往城裡進,城裡的想方設法要上重點,重點學校的較著勁兒地拼成績……這種「你追我趕」更像是一場惡性競爭。
「有一項調查顯示,在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家庭經濟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家庭在各方面支出都會相應減少,唯有對教育的投入是增加的。這一結果說明,為了保證將來的社會地位,人們更願意把希望放在教育下一代身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蔣承認為:「正是這種對『教育落後』的恐慌導致每個人都鉚足了勁,都想排在前面。但普遍的競爭危機無疑也造成了所有人都騎虎難下的局面。沒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後,所以家長就會推著孩子往前一點、再往前一點。而這樣的結果卻是水漲船高,弦越綳越緊。」
除競爭壓力外,家長的功利態度也是導致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疲於奔命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朝陽實驗小學老師蔣圓說:「現在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在物質條件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加大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本也無可厚非。可現實是,很多家長讓孩子上鋼琴班、繪畫班,目的卻是為了考級、拿證書、獲獎,這樣就能在小升初或中考中獲得特長加分。」
什麼有用學什麼,步步為營的教育似乎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實際上卻讓孩子喪失了成長的樂趣和決定自己未來的能力。在父母的「操縱」下,許多孩子成了乖寶寶、優等生,他們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值得做,但卻不了解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一個著名大學的校園風雲學生感慨:「雖說上了名牌大學、念了熱門專業、當了學生會主席、拿了國家獎學金,但我似乎還是沒有活成自己。」
吃顆定心丸:
別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
「小學時,我們就給孩子報了素描、鋼琴和羽毛球班,希望孩子綜合發展。現在馬上面臨高考,各科的補習更不能落下。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其他孩子都在補課,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一位高二學生家長焦急又心酸。
誠然,對每一個家庭來說,教育都應該是一件大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基本的性格塑造、能力訓練、才情培養是必需的。但是,上了課外補習或才藝培訓,就能完善人格、提升素養嗎?
「成長應該是快樂的,那些不甘落後、你追我趕,結果只能是忙壞了家長、累壞了孩子。千萬別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線』。」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華應龍說:「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放平心態,發覺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事事都和別人比較。其次應該擺正態度,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分數、獎狀上。」
「在教育上攀比未必都是壞事,關鍵看比什麼。如果一味比成績、比分數,或是為了走捷徑、賺加分而比特長,就沒有意義了。但是,如果能從比較中發現孩子的潛力,引導孩子的優勢,也不失為一件好事。」首都師範大學心理素質教育指導專家楊芷英認為:「要改變教育攀比現象,就要打破以成績論優劣的教育觀念,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不要把孩子都往標準精英的模子上培養,應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什麼是成才?或許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的故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一次,有人問杜魯門的母親,是否為自己有一個當總統的兒子感到驕傲?這位母親回答說:「是的。但我還有一個兒子正在田裡挖土豆,我也為他感到驕傲!」身心健康、快樂向善、自食其力就是成才,就值得父母為之驕傲。
推薦閱讀:
※輔食添加的幾個誤區(轉載)
※看了那麼多寶寶肺炎支氣管炎,感冒就去住院輸水甚至拍片的帖子,我只想提醒你
※(桐媽原創) 寶寶究竟需要吃多少奶?為什麼喂完母乳,寶寶還能吃掉這麼多的牛奶?
※3歲寶寶牙齒有黑斑,色素沉著是蟲牙嗎?
※中國式家長的十大致命硬傷(深度分析,值得反思)
TAG:育兒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