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齡孤獨症兒童社會溝通障礙

大齡孤獨症兒童社會溝通障礙

在自閉症孩子剛剛接受康復治療,或者在治療期間,家長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長大以後怎麼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需要上小學,或者隨班就讀,或者特殊學校。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慢慢的獨立,因為畢竟要接觸到社會。

  案例:

  衣衣在3歲時出現了安靜無語,行動遲緩,固執地「依戀」一件小物品,喜歡拿一根草棍在手裡單調地重複抖動,走路、吃飯、做任何事時都不肯放下等行為。他的面部表情呆板,有時用餘光看人,特別是在一個新環境和人多時中表現出緊張、畏縮。3歲後衣衣才有真正意義的語言,和許多孤獨症兒童不同的是,衣衣發音清晰,沒有構音障礙。他開口就說三字詞,據媽媽回憶,衣衣說的第一句話是「垃圾筒」。但衣衣的語言一直停留在三四個字的電報句,鸚鵡學舌嚴重,基本上沒有主動語言,只能被動地應答,而且常常你、我不分,人稱代詞混淆;語調異常,聲音平淡,有時以尖叫來抗拒指令。衣衣有較嚴重的感覺異常,如喜歡聞他人頭髮,摸女性絲襪,懼怕坐旋轉類和高空類玩具。

  確定衣衣是自閉症患兒之後,衣衣在6歲半時進入機構訓練。從3歲半到6歲半,他一直是托養在幼兒園,因為他在幼兒園裡無法與人交流,認知上基本沒有提高,教師也沒有對他採取專門的教育方法。但三年的幼兒園生活,讓衣衣還是有部分能力的自然發展,比如對句子的語音模仿,就好比是一台錄放機,他能語氣平淡、不歇一口氣地背出許多首古詩和兒歌。有時能使用「要/不要」「是/不是」來表達意願。他喜歡重複別人說過的話語,而且是根據記憶延時模仿,自言自語較多。比如聽到媽媽說了「去大酒店吃飯」,當時沒有反應,會在幾小時、幾天以至幾個星期後重複「去大酒店吃飯」。一次,衣衣在回家經過的路上摔了一跤,媽媽說「要小心」,以後衣衣每次經過這處地方都會說「要小心」。多多能在短短兩個月內認識近400個漢字,展示了他超常的機械記憶力,但他動作遲鈍,運動不協調。

  測評後發現在衣衣的各個發展領域中,表達性語言(口語認知)最為突出,專家決定將此確定為訓練中的優勢點和切入點,並圍繞這個點為衣衣制定了全面的訓練計劃。因為當時衣衣還不具備心理測試的配合能力,訓練方案是從對衣衣的直接觀察和媽媽的描述得出的。

  衣衣的訓練是以語言溝通和社交技能訓練為主,從6歲起一直持續了3年。這3年是在機構訓練師的指導下,由機構個別訓練、家庭、幼兒園(小學)協同完成,其中機構個別訓練平均每天3小時,進入小學後縮減為每天1小時,其溝通社交能力也逐步得到了發展。

  根據衣衣的特點,起初我們重點矯正他的語言表達方式,奠定語言溝通基礎。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來參照學習。在這個環節的訓練上,大量運用榜樣作為衣衣的模仿與觀察學習對象,引導他的正確語言。訓練師邀請媽媽一起做二對一的應答示範,訓練師提問「你叫什麼名字?」媽媽(榜樣)馬上示範正確的回答方式(行為)「我叫衣衣」,並特彆強調「我」的音節,這時,訓練師報以誇張的笑容與表揚,給她食品或玩具。

  衣衣通過觀察,選擇媽媽為參照模仿回答,同樣得到訓練師的獎勵,較快地理解了語言交流的雙向性,明確了自己在語言交流中的角色和角色的互換性問題。為避免產生歧義,又繼續做四人小組練習,訓練師逐一向媽媽、姐姐提問「你叫什麼名字?」她們各報自己的名字,然後再向衣衣提相同問題,由衣衣回答自己的名字。接下來,各類簡單溝通的語言也逐一突破,如,「你在十什麼?「你是誰?」「媽媽在哪裡?」「桌子上有什麼?」「你家住哪裡?」「你有什麼?」等問題。

  這個階段充分利用了衣衣的超常記憶力,完成這種簡單的社會性交流基本是被動的,不具備情感特徵,衣衣所掌握的只是根據上文填寫下文,對這些語言內涵的理解非常表面。通過訓練衣衣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溝通基礎,很快我們就引入了群體(小組)交往訓練,進行情感培育,培養社交技巧。情感發育問題,首先應該談情緒,因為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孤獨症兒童的情緒發展停留在簡單情緒上,社會化程度很低,缺乏高級的複雜情緒,因此形成了情緒障礙。衣衣起初只有哭、笑、驚恐、生氣等簡單的情緒,哭與笑有時同時出現,過度地表現驚恐和生氣,並伴隨尖叫、在原地蹦跳。

  利用衣衣已發展出的語言溝通基礎,我們加大了情景性的交往訓練。在圖畫、模擬情境下,訓練師用生動的語調向衣衣示範和發問,媽媽和其他成員作為協同者配合。比如,呈現衣衣喜愛的玩具「天線寶寶」,用驚喜的表情吸引其注意,「誰想玩天線寶寶?」媽媽舉起手用熱切的語氣、渴望的表情應答「我想玩!」並祈求的口氣詢問可以給我玩一下嗎?」從一堆食品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訓練師和其他成員挑選出各自喜歡的放在自己口袋裡,大聲喜悅地說「我喜歡吃某某」。訓練師假裝受傷,吸著冷氣皺著眉頭呻吟「哎喲,好痛啊!」媽媽流露關切的表情,摸對方的傷處,「我幫你揉揉好嗎?」完成各自的作品,誇獎自已並向訓練師炫耀:「我畫得很漂亮!」「我做得最快!」「我贏了!」等等。

  這些情景訓練中參加,人數從兩人、三人、四人、多人不等。先由訓練師在個別訓練中做,然後由多多的家人一起在家庭做,在幼兒園集體遊戲時,也讓協同的家教帶著其他孩子與衣衣一起做。在這個練習過程中一定要有豐富的語音語調,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一定要給足孩子表達的空間,來促進衣衣主動表達和發問的意識。有情感的語言交流使衣衣感受到了溝通的樂趣,也能達到自己的一些意願。慢慢地衣衣萌發了驕傲、洋洋得意、委屈、羞愧等部分複雜情緒,有了輸贏概念,會討好媽媽與老師了。孩子最大的變化是溝通更為正常化了,有了簡單的社交技能。

  隨後我們希望衣衣通過學伴、玩伴在學習、生活中加強溝通,促進友情發生,理解他人,體驗自我。衣衣的超強記憶力在這個階段中也發揮了優勢,他對曾經接觸過的孩子基本是過目不忘,能很快叫出名字;對曾經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印象深刻,並時常提及;衣衣喜歡主動叫人,大家認為他很有禮貌;衣衣喜歡回憶和當事人一起做過的事情,讓大家感覺是言之有物;與同伴的話題開始似乎不困難了,只要見面,他會主動先叫「某某好」;並找人聊天,「你今天去不去游泳了?」「你做什麼車來的?」「你坐一下。」讓人感覺親切,願意與他說話。可以看出,衣衣有與人共同分享,做一些事情的願望。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溝通能力提升,衣衣較為順利地進入小學學習生活。行為規範和服從制度化管理沒有問題,能和老師交流,偶有與同學的交往。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與人交流時,兩三句話過後,衣衣無語了,或者過一會兒又重複起老話題。在運用社交技巧時衣衣顯得生硬,有時不分對象發話,讓人覺得唐突無趣,和小夥伴的交往總是彆扭。有時衣衣過分熱情,為找某個孩子玩,追著後面跑,別人不理睬,他就拾起鞋子放別人頭上,引起其他孩子的驚叫。在人際關係發展中,衣衣特別小氣,學具書本不願借給同學。由於學業壓力的加大,還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如課堂上因為聽課聽不懂,拿著課本在課桌上摔;課間其他同學邀他出教室玩,愛理不理;出現退縮,學習積極性下降等問題,可見他需要不斷地、長期地接受幫助。

  衣衣已有較為明顯的交流願望,但怎麼使之轉換成強烈的社交動機和正確的社交行為,這是個複雜的學習和練習過程。這一過程的難度在於需要一個或幾個穩定並有支持作用的訓練同伴,但把孤獨症孩子和可以做榜樣的同伴匹配起來並不容易。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去尋找可以有很多時間和衣衣呆在一起的同齡人。當然這需事先徵得家長同意的,其中有衣衣的表哥、表弟、同班同學。他們很高興做多多的榜樣,並扮演好他們的角色。我們把同伴請到衣衣家裡,事先告訴他們需要做些什麼,怎麼面對衣衣的問題,並安排了一些活動主題,如一起做功課、玩電腦、畫畫。

  在一年級時,衣衣主要是依靠家教協同與同學交流。如,衣衣想看同學的書,家教鼓勵他自己去問,「某某,我可以借你的書看看嗎?」並拿自己的書與同學交換;衣衣不理會同學向他借書的要求,家長告訴他,你把書借給別人看,下次別人才會借書給你。這些人際溝通方法使衣衣獲得的只是工具性技能。而引入同伴後就不一樣了。最初,同伴來了,可衣衣打完招呼就自己玩了,不理睬別人。我們便改為把他們帶到公共場所像操場、遊樂場這些環境活動,有了好轉。後來多多發現媽媽對同伴態度熱情,又常以惡作劇激起同伴告狀,來吸引媽媽的關注。有一次,衣衣在表哥、表弟走後,一直哭泣,告訴媽媽「我好嫉妒」。因為這天媽媽的精力過多放在了同伴身上。另外,衣衣原有的與成人的溝通方式在同伴這裡沒有得到認可。同伴也反映衣衣總嘮叨同一件事,還有意去拉扯同伴,亂動同伴的物品,孩子們便找借口說累了,想回家了。我們總結尋找同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認為能勝任同伴的孩子要在年齡、性別、性格、家庭環境方面有相應的一些要求,比如心理年齡相對成熟、做事認真、聽從教師管理、會動腦筋、有點魄力、不嬌氣的。

  在二年級時,媽媽和老師做了溝通,班主任安排了班長——熱情大方負責任的女孩與衣衣同座。家庭內部也在尋找合適的玩伴,衣衣特別喜歡畫畫和唱歌,新學期里準備參加社區的兒童繪畫班和合唱團,也許玩伴就在其中。對於媽媽與家教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儘可能公平關注每個孩子,一同參與到衣衣與同伴的活動中再逐步撤除,對衣衣的不當社交方式,要採取多示範、及時矯正的辦法。活動內容也需要進一步細緻設計,要隨具體情境做出及時調整。

  我們相信,只要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努力,在不久的將來,衣衣一定能與同伴建立起共同規則,真正的交往技能會逐漸發展起來。

推薦閱讀:

孤獨症兒童語言訓練原則
自閉症干預系列講座三:什麼是地板時光 ?(Floor time)
自閉症家庭干預的法寶——一刻不讓孩子閑下來
如何應對自閉症兒童思想及行為的固執---執行功能
ABA訓練技巧 - 如何令自閉症孩子自發性溝通?

TAG: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