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進錢眼裡了?探秘美國造幣廠,原來錢幣是這樣誕生的
來自專欄 一枚郵幣
每年數以萬計的遊客參觀美國丹佛造幣廠,不過,對於這些遊客而言,他們的參觀區域有限,且本身又限制在密閉的廊道中,未免多少有些難窺全豹的遺憾。
Tom DeLorey曾以學生的身份參觀過丹佛造幣廠,後來又在美國錢幣學會任職,於是便有很多機會與美國造幣廠的工人、設備、錢幣進行最近距離的親密接觸。
下面,我們不妨沿著他的足跡,對美國造幣廠一探究竟,看看美國錢幣是怎樣誕生的。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錢幣學會每年會組織大學生參觀丹佛造幣廠,流程大致是這樣的:周六或周日抵達,接下來是一個小型的歡迎儀式。第二天一早,眾多學生乘坐大巴抵達丹佛造幣廠,下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隨身攜帶的硬幣裝到一個信封里,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寄存起來。這樣做的目的也許是為了防止某個富有幽默細胞的學生在參觀期間將自己口袋中的硬幣投入造幣廠的池子里,這樣一來,一枚「錯幣」就誕生了。
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使用的精印機
加入美國錢幣學會後,Tom DeLorey負責在大學教授「贗品甄別」和「錢幣評級」等課程,便有了很多機會出入美國造幣廠。
錢幣的生產原料是一條13 英寸寬、1500 英尺長的金屬帶。這種材料只用於造幣,對其他行業必須禁售、禁購,以防偽造硬幣。這種金屬帶運到造幣廠後被送入坯壓機造坯, 剩餘的邊角料按嚴格的程序回收,處理後再利用。防止這些邊角料的流失十分重要,這也是保安、管理的重要環節,之後坯料會進入複雜
的加工過程,矯形、包邊、模壓。造幣模具的製造技術嚴格保密,並在保密局監督下進行。把住了模具這道關,就等於抓住了造幣十分關鍵的環節。正如造幣廠保安部負責人所說,如果誰得到了一套模具,誰就得到了百萬硬幣。為了避免丟失制幣模具這樣的大災難,造幣廠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
造幣廠嚴謹的工作流程,稱重後根據錢幣的輕重分別送至不同的模具
據統計,美國丹佛造幣廠在一年時間裡共生產硬幣大約200 億枚,裝運硬幣180 億枚。硬幣生產出來後,立即送入計數器計數,然後裝袋、封口,最後送入深層地下室儲藏。需要使用時,硬幣被裝上卡車, 運往聯邦儲備銀行。運輸中,硬幣和鎳幣僅使用普通牽引車,而10 分幣及更高幣值的硬幣則使用武裝卡車, 以防不測。值得稱奇的是, 這家造幣廠所需的貴重金屬金、銀、鎳和銅等用於制幣的原材料一克也未曾丟失過, 造幣廠生產的硬幣一角錢也未被盜走過。
服役15年後,這台錢幣沖切機終於退役。在機器的標籤上,仍然可以發現「丹佛造幣廠」的印記
這一偉大的功績不能不歸功於造幣廠的保安部門,他們制定並嚴格遵守著整套嚴格的保安措施。無論進出造幣廠,所有人(包括造幣廠的員工)都要自覺地把自己的背包放到門衛的檢測台上,排隊等候檢查。保安「搜身」時,先是讓工人伸開雙臂,他用金屬探測器在他們身上前後左右晃動,遇到金屬物或硬質物時,會很有禮貌地讓受檢人解開衣襟,然後裸眼直接仔細掃視。當然是男女分別檢測,需要時女主管會予以協助。不要以為只有員工才受此「待遇」,即使權高位重、一向很受人尊敬的廠長和部門經理等也不例外。以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當然其中也有「特例」,比如保安是最「牛」的,因為他們平時不得進入生產廠區,所以不存在嫌疑,自然可以「免檢」。
推薦閱讀:
※在大城市迷惘,在房價中掙扎,你絕望了嗎?
※什麼是比特幣?比特幣淺析
※過半數字貨幣漲幅超100%,比特幣衝擊10000美元關口
※敖說 | 從Token經濟學看PoS共識機制
※從哈耶克的自由競爭貨幣到中本聰的比特幣
TAG: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