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贏過別人,以此獲得外界認可與慰藉呢?
有朋友總渴望贏過別人,以此獲得外界的認可與慰藉,並經常因達不到該目標,而陷入痛苦煎熬的慢性自我折磨當中。這其實是一些普遍的現象,並非個案,我們習慣於向外界尋求慰藉,而不善於通過內心的反省、覺醒以獲取心靈的慰藉,原因在於我們不曾真誠的面對自己,不了解自己,無法確定人生的志趣,某種程度而言,是沒自己的表現。(有人以贏過別人為人生志趣的情況除外,暫不做討論,因為他已經在做自己。)
因得不到外界的認可、慰籍,而痛苦壓抑,淺層原因是我們恐懼被遠離,深層原因是我們渴望存在感和安全感,根源是對死亡的焦慮,對生命終將消失的抵抗。我們希望生命可以活得順暢安全,別人的讚許認可肯定,是一種愛意(泛愛)。我們希望獲取外界的愛意,以此來確保生命的質量與安全。人類從遠古以來就是集群生活,以泛愛連結抵抗危險,而泛愛的表現往往體現在認可的行為。這些形式形成了文化傳承下來,形成了基因傳承了下,人類的這些渴望就成為了一種本能。然而社會的發展已遠遠快速於文化意識的改進與基因的進化,故顯得我們文化意識與基因意識相對滯後,這時就需要通過內省來覺悟,獲得通透的自我。
相比於向外界尋求認可與慰藉以獲得安全感,內心的覺醒才是最優的方式。因為社會的標準是一種集群歸納的東西,是失卻個性的,這對個體而言往往並非契合;而大眾個體又善變不定,要獲其持續的認可幾乎不可能;所以人一旦過於渴望外界的認可,往往就會陷入世俗大流之中不能自拔。而內心的覺醒,是最高層次的自我認知與接納;遵從本性的指引,確定的人生志趣,更是符合個性的,這也就鎖定了發展方向,不會導致經常性的迷茫,而得以在志趣領域獲得持續的發展,成就最好的自己。此刻社會的認可,往往不請自來。
所以,人一旦沒有自知之明,沒有志趣,做自己難;心有不甘地隨大流做社會大眾普通的一員也難。人總要找一支點,由於無法向內獲得心靈覺醒,故而向外尋求慰籍,以求得片刻的存在感與安全感。我們到底是無法進入內省狀態,還是深感內省太累而疲於面對呢?抑或是不敢如實地面對空洞的自我,不願接受歲月流逝多年卻無一技之長、無所建樹的自己呢?不管何種緣由,路徑都只有一條,那便是唯有過了內省這一關,才能迎來蛻變。
與其如此迷惑與痛苦的陷於「為何要得到外界認可才能釋懷」的漩渦,此刻不如好好關注當下這渴望之情緒,觀照它,追問其根源,像剝洋蔥一樣層層追問。自問為何有此渴望,因何產生,假如因A原因產生,那又是什麼產生A呢?層層追問,一定會找到答案的,最後就會發現很多欲求經過如此往深處追問,都會集中導向一個根源。
我們只有獲取這個認知,才能做到接納自己,做自己,獲得生命中最美好的遇見!
歡迎微信(417624787)交流
歡迎關注本公號:我的野蠻老師(wdyml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