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收藏》背後的故事 ——用藏家的態度,精心打磨一本書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收藏》背後的故事 ——用藏家的態度,精心打磨一本書

來自專欄 馮瑋瑜收藏

提到「藏品」,很多人或許馬上會想到玉器、瓷器、古畫、珠寶,以及藏家珍視的目光、講究的手法。一件價值連城的上佳之品,須得小心保養、細細打磨,珍而重之地妥善保存,便足可傳世了。

在遇到一位作者、一本書之前,我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們也會用這種藏家的態度做一本好書。在圖書日漸淪為「快消品」的當今社會,能夠靜下心來打磨一本書,是書之幸,更是出版人之幸!

這本書的作者是被稱為「收藏界第一才女」的馮瑋瑜——著名的收藏家和雅昌藝術網專欄作家。

馮瑋瑜工作照

剛收到她發來的稿件時,編輯們就被馮老師的作品折服,其文筆之流暢,內容之翔實,更難得的是輔以大量精美藏品原圖——從經驗來看,這是編輯們最願意做、最「省力」的書了。然而,進入編審程序才發現,這本書一點兒也不「省力」:馮老師寫作態度極為嚴謹,再三修改,數易其稿,加之有大量收藏專業術語、器名、人名、事件名,對表達的精準度要求極高,絕不可有半點謬誤;對於書名文案和封面設計更是反覆推敲,多次上門討論。為此,三位編輯連續埋頭奮戰數月,流程之複雜早已超過業內規範的「三審三校」要求;到排版階段,更是兩次推翻重來,只為版式的盡善盡美、圖片與文字的優雅搭配。編輯們笑談,做這本書,真的如同打磨藝術品一般了,足可以成為收藏百年的精美圖書。

邊吃工作餐邊討論

書本的內文紙張選擇也是這本書的一大難點。本書文字較多,保證文字的清晰呈現自然是第一要務;然而書內又有大量珍稀藏品圖片,很多瓷器精美剔透,難得一見,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證圖片的本色還原,使讀者「見圖如見面」。

清康熙_御賜純一堂青花過枝鳳紋竹杯一對

如何保證內頁既有書寫紙的表現力,又能完美呈現圖片本色呢?我們首先擯棄了全彩圖書經常使用的銅版紙,因其色彩呈現美則美矣,卻常易失真;之後總編親自上陣,帶著設計和印製人員在一個多月時間裡尋找了來自中、日、韓、印尼的100多種不同的紙,反覆打稿比對,有時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多,終於選定了日本出產的一種超感紙,還原圖片真實可觸、手感柔和細膩、文字表現清晰,較好地呈現了書中藏品風範。

再說封面。作為一本講收藏的經典圖書,我們希望這本書的品質也能如書中的藏品一樣,能夠經得起歲月侵蝕,歷久彌新。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幾經斟酌,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封面不覆膜!覆膜,又稱「過塑」「裱膠」,是目前極為常用的印後工藝,用透明塑料薄膜通過熱壓覆貼到印刷品表面,起保護及增加光澤的作用。封面用紙一般較厚,正常的封面紙如果不覆膜,反折360度後紙張會「爆邊」,非常難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輾轉請來了台灣的紙張供應商,與總編及印製人員反覆推敲到深夜,最終選定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研發的一種特殊紙品,該紙用中國傳統古法製作,反折不爆邊,人像原色呈現不會褪色,更重要的是,此種紙非常環保,且保存期限極長,可超100年。

至此,這本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藏品級」圖書,終於到了最終的印製流程。精裝書印刷周期較長,為了本書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紀念活動時在香港首發亮相,我們緊盯印刷廠日夜趕工,更是不惜工本,採用正度紙(裁切浪費較多)印製,終於使這本書在香港回歸的紀念活動上如期亮相,也獲得了社會上的高度評價。

(從左到右)唐晞殷、陳益峰、蔣念慈、阮永根、李佳、黃少棠、吳歡、馮瑋瑜、

翟健民、沈恩文、黃河

文章千古事,我們常說,文如其人,書如其人。帶著用心、匠心、耐心和誠心打磨出的作品,唯願其得更多人欣賞、品鑒,從而得悟財富增值之道,方知此書應被收藏百年!(作者:董瑩雪)


推薦閱讀:

哪些人適合炒外匯?新手入門之建議
投資:財富的邏輯變了,選擇賽道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不喜歡投資理財的你,是如何被別人「擼羊毛」的?
小夫妻是如何在3年內存到50萬的
72歲的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獨自拖著拉杆箱

TAG:藝術收藏 | 投資型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