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My God,急急如律令和其他~
來自專欄 來優雅地扯個淡
1.
一個朋友,活得很是簡單,按他的話說,就是從不去想那些亂八七糟的東西,比如啥生命的意義啊,苦難的價值啊什麼的。早起遛遛狗,吃完早飯就去上班,晚上下班鍛煉,回家再追個《紙牌屋》,看看明星八卦(啥?被封號了?!),完美的一天。是啊,琢磨那麼多幹啥?尤其是信仰這東西,更是虛無縹緲,摸也摸不著,聽著就覺得累,不像吃吃喝喝的話題,輕鬆又快樂。所以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都說,您吃了嗎?瞅瞅這智慧。
前些天聽白先勇先生講《紅樓夢》,提到了中國人的宗教觀,說得很實在。他說,我們國人的信仰傳統,是把儒釋道這三種思想體系串在了一起的,年輕時講入世,要學以致用,積極進取,這是儒家所倡導的。中年時講回歸自然,清心寡欲,天人合一,這是道家的路子。到了晚年,身體機能每況愈下,心境頹然,求解脫,佛教是再好不過的了。三教合一,分工實用,其樂融融。認真想了一下,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兒。身邊篤信某一種宗教的朋友很少,啥都不信可又啥都信的才是大多數。
我就啥都不信可啥都又信,你呢?
2.
啥都不信,因為我從小是少先隊員,是戴著被烈士鮮血染紅的紅領巾長大的一代。再大點兒成為一名共青團員,是僅次於共產黨員的共產主義者。可能是實在愚鈍不上進的緣故,一直少人提攜,組織上從高中開始就沒再搭理過我,於是本人自甘墮落,28歲時自動退團,淪為一個啥都不信主義者。
啥都又信,因為我是華夏兒女,雖然不是大漢民族的一員,可總歸是喝著黃河水長大的,從小就聽大人們講王母娘娘、八仙過海、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清明悼亡人,小年祭灶神,文尊孔夫子,武拜關雲長,這些神靈至聖各有勢力範圍,各保民間一份平安,哪個老百姓不是有事兒沒事兒的心裡念叨幾句?沙瑞金書記也得過清明和小年兒啊,清明冬至的給逝去的長輩燒燒寒衣,不會被雙規吧?
3.
說到這些所謂的「信仰」,多是樸素的實用主義,就是缺啥求啥。家裡想要個男娃傳宗接代的,可偏偏招弟、盼弟地連著生女娃,於是年年燒香拜佛,不停地給送子觀音好處費,等一旦如願生了男娃子,就不再拜了,錢貨兩訖,交易完成。倘若始終未能如願的,把佛像和香爐一踢,老子還不信了~ 中國人的宗教觀,其實就是精神賄賂,大家更信奉「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老話兒,灶王爺上天的時候,咱們不還使勁兒往人家嘴裡塞麻糖嗎?收人錢財,與人消災,自古的和尚、道士也是這麼過來的,大家相安無事,天地間一片祥和。
中國人重實用,這是千百年沉澱下來的習氣,自有它背後的原因,既然已經如此,就再沒必要說啥好啊壞的了。鄉間樸素的信仰里,也多是勸人行善積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宗教體系還都算是正面。咱們就從不搞「一神論」,雖說也信奉皇權,但皇帝就一個,肯定也有顧不上解決的事兒啊,好在我們有那麼多神靈幫忙,興國安邦,和氣是福嘛。明朝有位憲宗皇帝,叫朱見深,就曾畫過一幅《三教合一圖》,說的就是這種和氣之道。乍看畫中是一位笑眯眯的光頭和尚盤膝而坐,再看就會發現這和尚其實是一分為二的,左邊那位側臉向右,頭戴道冠,右邊那位側臉向左,發系儒巾,三人盡展歡顏,緊抱成一團,所以這幅畫作又叫《一團和氣圖》。
4.
後世有附會者,就著這幅圖杜撰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東晉高僧慧遠法師禪居廬山東林寺時,送客不過虎溪,否則老虎會叫(不知是不是老和尚養的一隻大貓)。一日名士陶淵明和道人陸修靜來訪,三人暢談理想和人生,聊得很是投機,送客時慧遠法師只顧說話,忽然聽到「喵喵喵」的叫聲,這才發覺已過虎溪,三人相擁大笑作別,即為圖中一團和氣的由來。奈何這三人分處不同時代,能聚在一起笑談人生的,恐怕也只能是在畫里了。不過對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的兼容並蓄,實在是一個開明的時代才有的氣象。
正是:
三教一體,九流一源。
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信仰生於自由,信佛信道信共產,只要能幫您找到那份Inner Peace,都是好的。我看這世上的各種宗教,除了ISIS國所倡導的那種極端原教旨思想之外,基本都是勸人向善的,所以信什麼您大可隨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有精神潔癖的患者,請您繞行。至於我的那位朋友,他的信仰就是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天都在修行,所謂智者隱於市,古人誠不我欺。
文章摘自本人公號 彼有遺秉,感謝您的閱讀。
圖片摘自網路,版權事宜請留言。
推薦閱讀:
※我是基督徒,可是現在不想信了,該怎麼辦?
※為什麼中國文明在早期沒有形成強大的宗教力量?
※為什麼中國的基督教沒有形成明顯的宗派?
※釋迦牟尼是自稱成佛嗎?
※道教為什麼不能風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