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夢特芳丹的回憶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夢特芳丹的回憶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布面油畫

1864年

64cm×88cm

法國,巴黎,盧浮宮

在大多數得到官方沙龍賞識的油畫作品中,風景只是烘托浪漫、高貴氣氛的一個襯景。然而,19世紀後期,出現了一位天真而具有膽識的畫家,他就是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年—1875年)。正是他,使得那些畫中的風景不再是理想中發生過某些神跡的地點,而是親切、可以感知的自然。他的畫風幾乎影響了之後的每一位風景畫家。

柯羅的畫中充滿了閃耀的光線和空氣,用色彩傳達出陰影和陽光的柔和對比。《蒙特芳丹的回憶》便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例子,畫面以灰褐色為主調,描繪了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情景。畫面的近景是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樹下有人正在採摘野花,畫面的左邊也有幾個人在採摘著什麼東西。畫面的中景是一條河,遠景是一抹遠山,山裡雲霧績繞。在這裡,柯羅把這些純粹屬於視覺性的自然景物,演繹成了一首牧歌式的抒情詩:銀白的雲彩,青翠的樹蔭,數點輕描淡寫的枝葉在空中搖曳。地面上一切植物的輪廓被打破了,充塞於天地之間,而給予自然以一種統一的情調的,是前人從沒有在意過的大氣。就這樣,自然界變得無窮,變得不定,充滿著神秘感。在他的畫中,一切都在動,如琴弦所發出的聲音,那麼自由,那麼活潑,一半朦朧,一半清楚。在這裡,他把氣氛作為一幅畫的主要基調,而把各種色彩歸納在美妙的合音中,在此,風景畫帶上了音樂的韻味,因為這氣氛不獨是統治一切的基調,同時還是調和其他色彩的一種中間色。

我們可以再來比較一下弗拉戈納爾的那張素描,同樣也是有人物活動在近處的陰影里,而遠方有空氣和陽光,而柯羅不是只用單純明暗關係的素描,而是用豐富的色調調和了它們之間的柔和層次。沒有一個畫家能像柯羅這樣,將一種色彩與另一種色彩之間的過渡畫得如此動人、微妙,就像他的為人,謙遜而不著痕迹。他似乎以一套新的手法捕捉到了景色中閃爍的光線和發光的煙霧,在一片銀灰色的基調中,色彩不僅沒有隱退,反而顯得愈發和諧。

柯羅的成功來源於對現實的深切體驗和描繪,「我祈求上帝給我一顆孩子般的心讓我不帶任何成見地觀察大自然」。他的努力有點接近於英國的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二人都希望極盡忠實地描繪自然。看一看柯羅戶外寫生的風景習作便能感覺到,這其中沒有任何程式化的痕迹。大風吹得樹木呼呼倒向一邊,天陰沉沉的,空氣中彷彿還瀰漫著揚起的沙子。然而,柯羅的畫中並不只有現實。與其他畫家相比,柯羅的藝術氣質是溫和的,既沒有弗里德里希風景中的平靜、超然,也不像凡?高藝術的瘋狂,但柯羅風景中孕育的詩意卻在古今一切風景畫中獨樹一幟。

柯羅早年有過一趟義大利的旅行,沿途的所見所聞使他的風景畫有明顯的古典主義特徵。構圖平穩、手法嚴謹,對色度有很高的把握力。他的每幅風景寫生都有著精心的構圖和對色彩的設計,空間與色度之間的緊密關聯有著數學般的推理和計算,對色彩、空間和光線的處理堪稱古典主義風景的典範。如果說早期的旅行和寫生使柯羅很好地向自然學習,那麼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則更多地具有想像力和主觀情緒。「聰明人說得好,跟著人家的腳印走,你就是落在人後。寓真實於我們觀察大自然時所得到的最初印象之中,就是藝術美之所在。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動,我一定在潛心表現它的時候,絲毫不放過使我激動的東西。」因此,觀看柯羅的畫,不論是大風的狂嘯還是蒙特芳丹的寧靜,我們總能從中體會出某種幽深的意味,這意味如同紮根於現實世界的夢境,不僅感染觀眾,也一定深深打動過畫家本人。


推薦閱讀:

黃荃唯一傳世作品,把鳥都給畫活了!
《西斯廷聖母》拉斐爾·桑蒂
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圖》的姊妹畫《西湖爭標圖》?
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一堂解剖課 | 看懂名畫

TAG: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