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道本】一, 什麼是「道」?究竟有沒有恆道?

【行道?道本】一, 什麼是「道」?究竟有沒有恆道?

來自專欄 老周來了知乎的樣式太單調,所以主體放在微信公眾號了,原文鏈接:

【行道?道本】一, 什麼是「道」?究竟有沒有恆道?

【文集目錄】

書接上文:【行道?非文】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4」拆解指南

本節第一、二段先做論述,三、四段結合經文原文的依據進行分析驗證。

一、道的本質

「道」,是一切巨複雜系統的基本客觀運動規律。巨複雜系統首先包括宇宙本身,其下的自然生態、人類社會、經濟市場、氣候天氣、人體生物等亦然。「道」即是這其中主宰一切萬物的根本,所以她首先是一個「公理」(或又稱「公設」)。

這是我從《道德經》和道家思想中總結出的定義。

巨複雜系統又稱為「混沌系統」,基本包括如下特徵:

  • 通常擁有數量龐大的組成元素,一般是海量——當然即便是單個粒子其實也是處在混沌狀態,所以可以認為「混沌系統」的概念包含了「巨複雜系統」。這裡說巨複雜主要是為了方便,畢竟單個粒子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對我們影響不大,大家也不感興趣。雖然我在後面的《無極篇》中也會談到單個粒子的混沌將如何作用於宏觀世界。

  • 各組成元素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作用,形成持續不斷的聯動。

  • 始終處在持續不斷的運動變化中。

  • 並且這種變化永遠呈現出不確定性特徵,即「混沌」,所以無法精確把握。

另外要強調的是,「道」關注的是「運動」規律,也就是「變化」,而「變化」,正是《易經》的主要內容,「易經」的「易」就是「變化、變易」的涵義,《道德經》跟《易經》肯定是有脫不了的干係的——且不說老子是周朝王室圖書檔案管理員這回事。至於《易經》的解釋對不對,那是另一回事了。我個人認為《道德經》是對《易經》的揚棄,當然我對《易經》的理解很粗淺,錯漏之處,望高手指正。

因為重點是「變化」,所以像「萬有引力」這樣的不變數,一般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對運行於這個地球之上的自然生態、人類社會等巨複雜系統,萬有引力只是一個「背景恆量」,並且不是造成生態、社會等變化的主導因素,甚至可以說其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或者要麼其本身是「道」運行的結果,要麼其仍然需要藉助於「道」來對系統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

所以「道」是主導變化「變數」背後的決定性力量,並且這種力量本身是恆定的,所以「道」是規律。就好比「公式」是不變的,「變數」則千變萬化。只不過宇宙的這個公式具體是什麼,目前還不清楚,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方法大致搞清楚其機理輪廓,而「道」就是對這種機理的歸納總結,是一種大致描述,而不是精確的論斷,好比宋朝人就掌握了製造火藥的技術,知道硫磺硝石等幾種物質按何種比例配比可以製造出爆炸性物質,但其具體的化學反應式卻還並不知曉。

「規律」這個詞,是一個現代詞語,你不能要求「老子」時代的人能夠超越時代用這麼一個高度概括、相對精確和抽象的辭彙,那時候甚至連這個詞語都沒有,甚至語言文字很多元素功能本身都還沒有分化和細化。所以只能用了「道」這樣一個比較模糊的引申辭彙,權且表述了。而即便是今天說「規律」這個詞,你又能夠解釋得明明白白嗎?

其實「規律」本身已經包含了「客觀」的意思,只是強調一下。當然這裡跟所謂馬哲的唯物主義客觀性沒啥關係,如果一定要說有關係,也只能是馬哲抄了道家,畢竟其前輩黑格爾、笛卡爾時代,歐洲是有很強的中國流行風尚的。

二、究竟有沒有「恆」道?

我想有人又要拿「道可道,非常道」來說事了,意思就是「道根本就是說不清楚的嘛,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兩千年來對《道德經》的解讀這麼多聽誰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我的道跟你的道就不是同一個道。只能自己在生活中去悟——所以你在這BB半天,還不是扯淡?」,或者「本來就沒有什麼恆定的道,道可道非恆道也嘛(馬王堆帛書本),辯證法嘛,怎麼說都能自圓其說,也就是正確的廢話而已——所以你硬要說是規律,那就是扯!」

首先我是不贊同這種「不可知論」的,這很容易將道家思想導向「玄學」,搞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最終就是不可避免會有人開始「故弄玄虛」,變成某種意義上的「神棍」,這種現象不要太多。而一棍子打死,也不可取。

「道可道,非常道」的問題,我在前面的《非文篇》中已經詳細說明過。不可否認,由於這些問題,《道德經》理解起來確實不容易,而道家思想本身也是違反人類直覺本能的,即便是有一定的經歷和閱歷的人,也往往只能領會其中某些片段,我自己就是走了N多彎路、吃了N多虧之後才算是有所理解,這還得得益於我的知識面比較廣、閱讀量也很大,並且至今,《道德經》我讀了十二年,《孫子兵法》二十三年,也僅算是「聞道」而已。

而對於這些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一棍子打成「故弄玄虛」,固然省事,但長期的損失會很大,就好比讀不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把愛因斯坦和玻爾說成是大忽悠么?自己做不好價值投資,就說市場不行監管不行價投不適合於中國?《道德經》雖然不容易理解,也許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才能真正讀懂,但有這個準繩和輔助總好過沒有——有登山索、登山鎬也未必能登上絕頂,但不能因此否認工具的價值。「不是XXX不行,是你不行!」話糙理不糙,只是大多數人難於接受罷了,尤其是在這不知背後是人是狗的互聯網上,更是要為了彰顯自己的智商優越感而極盡亂噴之戾氣的——其實有些人就是想表達「你們說的都是瞎扯淡,只有我說的才是對的」這樣的真實內心OS罷了。

至於說「本來就沒有什麼恆常的「道」(非恆道)」的,須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這句話,本身也是後來西漢的版本才有的,至少楚簡本沒有,所以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家和實踐者不可能認為「沒有恆道」,這隻能是後來學習的人加上去的對「道」的難於理解、難於表述的一種感嘆(或許還有點「裝逼」的意思)。但畢竟兩千多年了,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表達水平好歹還是有些進步的好伐。

從邏輯上來說,一個文明中最智慧的一群人,一代接一代的學習和總結,難道最後就是為了搞出一個沒有恆定的參考標準的教條?還冠之以「經」【1】,並且號稱是「萬經之王」?那不是吃飽了沒事幹?相反,尋找和總結事物背後的本質規律,這倒是算得上是真?人性的一種本能。

注【1】:「經」本來就有恆常不變、長久一致、準繩標杆的意思(如「經典、經常、事有經權、經久不息、經緯」等詞),能被稱為「經」的肯定不是隨隨便便的東西,更何況是「萬經之王」的《道德經》

我知道有人又要祭出「愚民工具」這面大旗了,但你若要做出這種指控,就務必要有充足可靠的證據,否則就只是信口胡謅,而相反實行合乎「道」的制度而帶來繁榮昌盛的例子倒是一籮筐,後面的篇章會具體寫到。

至於究竟是「恆定的規律」,還是「愚民的工具」,每個人自己都有腦子,可以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第一是從經文中找依據(下面馬上說),第二是從實踐中找參照(以後的章節寫)。而為了反駁而亂貼標籤就不好了。

我可以很明確的說:《道德經》所說的「道」就是「恆道」,就是「基本規律」,是超越歷史和時代的。其中所闡述的「道理」,都可以在今天、在我們當下所經歷的事情當中,找到完美的映射。每一句箴言,都不是隨隨便便加上去的。

就如前面我說請解釋清楚「規律」這個現代詞本身,解釋不清楚,就說明「規律」是不存在的、是扯淡?

一以貫之,才叫做道;自始至終,才叫做道;放諸四海而皆準,才能叫做道!

三、經文依據和解釋

以上論述,當然需要我們首先從經文中找到依據和參照,否則就真的只是天馬行空的胡扯了。所以現在我們就要先捋一遍五千言了。我們逐一來分析: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第四章

刪除的那句,從上下文意思來說不應該出現在這裡,實際上在第五十六章有相同的文字,也符合上下文。這應該就是傳抄過程中積累的錯誤。

這裡,一個「萬物之宗」,其實就說明了「道是萬物背後的主宰和推動力量」這層意思;「湛兮,似或存」意為「深沉地隱含於萬物之中,似有似無——無所不在而又難以察覺」;「象帝之先」——「大概是天帝的先輩」、「先天地萬物而存在」。

這樣的表述,只能是「規律」這個詞最為準確。而這裡用「似」「或」,則是道家一以貫之的實事求是、「知不知,上」的態度,也就是說,沒有像神教那樣搞出一個人格化的「上帝」【2】,也沒有杜撰出無法證明的天堂地獄、六道輪迴之類的東西。規律,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去感受去體會去驗證。有大量的現實案例和數據支撐。

注【2】:上帝這個詞本來就是古漢語中的,只不過被基督教傳教時借用,最後就成了專有名詞,等於被搶佔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 [tuó]龠[yuè] 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宇宙)豈不是像個風箱的皮囊?空虛但不會窮竭,愈鼓動出來的風就越多」,也許不是很準確,但算得上一個空間宇宙模型。如果了解宇宙大爆炸的膨脹和坍縮假設,那麼這個風囊一張一合的模型還真的很像,也許只是巧合,也許是古人令人讚歎的洞察力和想像力,又也許真的是外星文明或者上一次已經滅絕的史前文明期的殘跡呢?「動而愈出」,則強調了其「持續運動」的特性。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經》第六章

「天地根」和前面「萬物之宗」是一個意思。而這裡能夠綿綿不絕、持續發生作用的「道」,除了「規律」,又還能是什麼呢?「不死」、「不勤」本身也包含了「恆」、「常」的意思。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德經》第十六章

這裡一連串「常」,就是「恆常」,而且還「沒身不殆」,說「沒有恆道」的可以休矣。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這裡的「一」,只能是一以貫之的「規律」(恆道),「抱一為天下式」就是遵循這種規律來辦事,即「以基本規律作為處理各項事務的基礎和出發點」。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先天地生」就是第四章的「象帝之先」。「天下母」和「天地根」也一個意思。「獨立不改」既說明了其客觀性,又隱含著恆常不變的意思。「周行而不殆」則揭示了其永續運動的特性。最後一句,其實就是我前面說的,用引申詞「權且命名」的尷尬和窘境。這一段和第四章勉強可以算作是對「道」的定義吧。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這一句,說明了規律的「客觀性」,「天下莫能臣」就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以及按規律辦事的意義——「萬物將自賓」,萬物各歸其位,事情迎刃而解,不費事兒。

大道氾(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大道廣泛的存在,上下左右無所不在。後面幾句其實就是說「大道」作用於萬事萬物,但又不以人格化的主觀慾望來有目的的、任意的主導和改變,也就是「客觀性」。這是宇宙本身的屬性,即宇宙不是以一個人格化的「上帝」來主宰,而是依託於永恆的規律,自然的演化發展。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無形無跡,說明道的抽象性,是只存在於萬事萬物背後的本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此處說的是「道本身的無為」,也還是說「道」本身是「無為」的,沒有一個主觀人格要來刻意的「做」什麼,而是通過永恆的規律達到了影響萬物(無不為)的效果。而且這個「無為」是「宇宙的絕對的無為」,跟後來引申出來的、很多註解本所理解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涵義是有區別的。引申義是一種方法論,是一種「人類的相對的無為」,指人類效仿、遵循(守之)這種宇宙本身的特性來處事,可以更小的代價取得更好的結果,很多問題也會自己迎刃而解,包括「萬物自化」、「天下自定」等等...... 與三十二章中「萬物將自賓」同。具體將在《無為篇》中細說。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

「道之動」,側面說明「道」是要動的、運動的。

是謂襲常。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又一個「常道」:因襲、襲承自然之規律(常道)來做事。

以上,基本上是《道德經》當中對於「道」做出詮釋的部分(基本都在《道篇》中,所以把《道篇》《德篇》分開的方式,其實還是有些道理的)。這些詮釋算不上明確的定義,並沒有一個「道是XXX」的定義句式,更多的是一種對洞察到的狀態的描述。已經說過這是語言工具和認知水平本身的限制,如前面《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的:「我實在想不出用一個什麼名字來命名這個抽象概念,只好暫且勉強先用一個「道」字吧」。

那麼具體包含哪些規律呢?在前一篇《非文?拆解指南》的提綱中,我提出最重要的是「無極混沌」和「陰陽轉換」兩點,並在此基礎上展開,這都是後面的內容了。

同樣,《道德經》也並沒有對「混沌系統」、巨複雜系統這樣的概念給出明確的界定,但是同樣也有對其的多處描述。這當然也是因語文的局限。這部分內容在後面《無極篇》討論。

四、《道德經》中有幾個「道」字?

在繼續之前,依然有兩點關於文字的問題要說明下,第一就是「道」在經文中,如上,可能用其他字指代了,如上面的「宗」、「根」、「母」、「常」等。

第二就是《道德經》中不同的「道」字,其含義是有差別的,例如: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

這裡,「大道廢」如果只看字面,很多人就又要費解了——不是「恆道」么?不是規律么?怎麼又會被廢掉?能被廢掉的,還能稱之為「規律」么?

我想我們讀書啊,不能只是死扣字眼,至少要理解上下文,最好能通篇考慮。很多批判《道德經》和道家思想的人,也都是通過「斷章取義」來玩的。

這裡的「道」指的是「依照規律而制定的制度、規則、方法、策略、體系」,不妨統稱為「規則」。「規律」是先天的,「規則」是人定的;「規則」可以改;「規則」可能符合「規律」,也可以違背「規律」,規則受到規律的制約,符合就受益,違背就遭殃就不能稱之為「道」,或稱「不道」、「無道」。

古漢語本就較現代漢語來得更模糊,而古代文人又缺少相關的邏輯系統訓練,這些語言文字的問題,我們讀經的時候,要注意分辨。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這又什麼鬼?怎麼一下子又蹦出來三個「道」?——天之道、人之道 、聖人之道?而且七十七章這兩句明顯是相反的意思,那還不是說明至少有兩個「道」了?還不是說明沒有「恆道」了?!

簡單說下,「天之道」就是前面一直在說的「規律」,「人之道」指「人的本性」,就是「人之初性本X」的那個「性」,用了一個「道」字其實不是特別準確,這依然是語文工具短板的問題,其實也有修辭排比和文人「裝逼」的因素在裡面。簡單說就是事物「均值回歸」和「馬太效應」(或者說人本性中的「羊群效應」)的矛盾,兩者有關聯又有區別,具體在《周期篇》和《柔弱篇》中再細說。(好比說,認認真真講道理的文章,那是肯定沒有雞湯文和雞血文有市場的,這就是「人的本性(人之道)」,但是,你不懂道理只知道打雞血喝毒雞湯,那老天最後就要收拾你你就要吃虧的,這就是「天之道」)

「聖人之道」的「道」則是指方法,即「達人、得道的人所遵循所運用的方法」,跟前面「大道廢」的「規則」是一個層面的東西。

至於「道可道」的第二個「道」,是「言說、表達」的意思,這個應該不再有疑問了。

有同學可能想說:宇宙啊世界啊規律啊這些東西太大了,離我們太遠了,我只關心能不能多賺點錢、能不能多買套房...... 其實你還真別搞錯了,理解那些在這方面絕對是有巨大幫助的,因為真正理解這個世界後,就好比心中有了一張地圖,你才不會迷失,才可以少走彎路錯路,否則就像沒有地圖沒有指南針而遊走在荒野叢林。但僅僅以此為目的來學習「道」,會走偏的,這些東西只能是附帶的,道家的生命追求要遠比這高遠。

而這張心中的地圖,我們有個專門的詞,叫做「世界觀」。下節就展開講講這個:

下節預告: 【行道?道本】二, 總說毀三觀毀三觀,問題是你有三觀可毀嗎?

版權聲明:《行道》為 老周來了(ID: laozhoulaila)原創系列。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轉載授權、版權合作等事宜請聯繫作者,可發郵件至:roczhou@laozhoulaile.com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