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與人生——安吉麗娜·朱莉的幸福密碼

親密關係與人生——安吉麗娜·朱莉的幸福密碼

【本文摘自北京大學通選課程《愛的心理學》期末作業,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杜延芳、黃禹銘、蘭雪琳、盧施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因原文較長,分篇連載。感興趣的讀者可關注本頭條號,以免錯過精彩部分。】

親密關係與人生——安吉麗娜·朱莉的幸福密碼

杜延芳 黃禹銘 蘭雪琳 盧施宇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摘要安吉麗娜·朱莉是21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星之一。從童年期的家庭關係到成年後感情經歷與人生髮展中她所呈現出的兼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行為特徵和人際關係為我們的心理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和素材。我們將安吉麗娜·朱莉的人生經歷分成了童年期、成長期與成熟期三個時期,並利用依戀理論、愛情三角形理論、投資模式理論等對其行為模式及心理學基礎進行了研究和解釋。此外,我們也探究了親密關係對其性格和人生態度的影響,並探尋出這個非凡女人的幸福密碼。

關鍵詞:安吉麗娜·朱莉、親密關係、依戀理論、愛情三角形理論、投資模式理論

  • 她是曾經是個問題女孩:自殘、吸毒、濫交!
  • 她也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六個孩子的母親!
  • 她是炙手可熱的好萊塢一線女星!
  • 她是聯合國高級難民署特使!
  • 她是著名的影星,也是著名導演!

沒錯,擁有這麼豐富多彩人生的,正是好萊塢一線影星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

安吉麗娜·朱莉的每一步都驚世駭俗,卻又理所當然。

她的性格的養成以及每一次人生的蛻變都有著明顯的心理學基礎。

安吉麗娜·朱莉童年期親密關係

朱莉1975年6月4日出身於演藝世家,父親是奧斯卡影帝喬恩·沃伊特,母親馬琦琳·波特蘭德也是一名演員。然而,朱莉的童年並不幸運。1976年沃伊特在影壇嶄露頭角時,開始拈花惹草,朱莉母親受不了丈夫不忠,起訴離婚。父母離婚時,小朱莉未滿兩歲。她和她哥哥詹姆斯·海文歸母親撫養,父女關係基礎薄弱。為了撫養兒女,母親必須重操舊業,四處尋找各種試鏡的機會,但卻四處碰壁。

婚姻決裂後最初的幾年,瑪琪琳和孩子們仍住在洛杉磯,沃伊特經常來看他們。但在1982年,母親帶著孩子們搬到了距曼哈頓一小時之遠的斯內登碼頭,因為洛杉磯的煙霧影響了她的健康。儘管朱莉曾經說過:「當我需要父親的時候,他都會在。」並且稱她從來沒有「因為他的離開而生氣」,但他們之間卻仍舊保持著極度緊張且複雜多變的關係。

與此同時,朱莉與母親的關係也並不是非常融洽。母親因為父親的不忠而非常憤怒,這種仇恨甚至一直到去世都沒有忘卻。因為朱莉長得很像父親沃特,母親就常常把氣撒在了女兒的身上。差不多持續了近兩年的時間,朱莉都是由保姆在照顧,而母親也幾乎不聞不問。當時朱莉和保姆住在一棟公寓的五樓,而母親住在二樓。兩人很少交流。

如此不幸和動蕩的童年顯然給朱莉日後的生活帶來的巨大的影響。我們將利用依戀理論對安吉麗娜朱莉與父母的關係進行分析。

所謂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現代的依戀理論由Bowlby首先提出。他指出:依戀並非來自母親的餵食行為及人類性的驅力,它是生命系統的一部分,雖然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存在,但在兒童早期最明顯,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在Bowlby之後,Ainsworth極大地推動依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認識到:依戀關係中個體間的重要差異在於依戀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在1978年,以她為首的研究小組進行了陌生情境測驗,用以評定嬰兒對其母親的依戀的安全性。這個實驗的核心就是讓母親與嬰兒分離一段時間來考察嬰兒的行為。

Ainsworth根據實驗並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3類:

  • 安全依戀(母親離去時明顯焦慮,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

  • 不安全依戀--迴避型(母親離去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時,可能有忽視甚至躲避的行為)

  • 不安全依戀--反抗型(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的反對,母親回來時,尋求接觸,但同時有反抗和發怒的情緒)

朱莉在這樣的背景下明顯不會是安全依戀型的,更可能的屬於不安全依戀。她日後與父親極度糟糕的關係也可從這裡反映出來。

總的來說,而失去依戀對象的孩子,就會表現出焦慮、痛苦、悲觀等負面情緒。這種情緒會對一個人日後的成長有較為長期的影響。例如,會追求消極、陰暗的事物,會建立其無意識的防禦機制,這種機制會影響個體的人際關係模式,為婚姻、工作、社交等等造成一定的障礙。而安吉麗娜朱莉童年相對來說缺少對照顧者的情感,其依戀的本性得不到充分的釋放,因此會建立相對消極人際交流機制。

事實上,11歲時,朱莉進入李·斯特萊斯伯格戲劇學院學習戲劇,其間也登台表演。但朱莉很快喪失了對戲劇的熱情,她立志成為一名入殮師,經常黑衣素服,「死亡」成了她冥想的哲學。然後進入Beverly Hills就讀高中。這是一所遠近聞名的貴族中學,豪門後代齊聚,而安吉麗娜否認她與父親的關係使她顯得名不見經傳,因此被排斥在各類圈子之外。她戴著牙套,穿著舊貨店淘來的衣服,經常被同齡女孩恥笑。中學時期,安吉麗娜就和各種邊緣化的問題少年在一起,吸煙、吸毒,即使被父親抓到和男孩鬼混也不以為然。她喜歡收集各種刀具和紋身,並且用這些刀具自殘。這些青少年時期的種種不良之舉,一定程度上是童年缺少父母關懷,依戀機制的失效所致,而導致了她日後坎坷的婚姻歷程。

(安吉麗娜·朱莉一度想當一名入殮師)

2.安吉麗娜·朱莉成長期親密關係

朱莉的感情經歷頗為波折,前後經歷無數的約會對象和兩段失敗的婚姻,才最終與布拉德·皮特修成正果。接下來的部分將主要講述朱莉的前兩段失敗的婚姻。

其實從14歲的時候,朱莉便開始了一段持續了兩年的「正式」愛情,她的母親甚至允許她和男朋友一同住進自己的房子。然而到了朱莉16歲的時候,兩人卻分手了。朱莉將這段青澀的感情定義為「像婚姻一樣濃烈」,為了逃避這樣一段戀情結束的失落感,朱莉選擇將經歷投入到演藝事業。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成就了日後的演藝明星安吉麗娜·朱莉,以及她的三段婚姻。

1994年秋天,19歲的朱莉為網路驚悚片《黑客》試鏡,並成為該片女主角。也因此,朱莉結識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該片的男主角約翰尼·李·米勒。在米勒的身上,朱莉似乎見到了另一個自己:儘管一個來自英國,一個出身美國,他們卻都是因為家庭的影響走上了演藝之路,同樣,兩人也都背負著「反叛」、「桀驁不馴」的標籤,被媒體和世人看做「壞孩子」。甚至在二人的婚禮上,朱莉也是極盡反叛之能事,最廣為人知的是:她在婚禮上沒有穿婚紗,而是穿了一件用血寫著米勒名字的白色T恤。

然而這段看似「天作之合」的婚姻,卻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走到了終點。兩人在1996年結婚,在1997年分居,到了1998年,兩人正式離婚。儘管兩人離婚後,朱莉曾表示「我依然愛著米勒」,「我們只是太年輕了」,「我們之間的關係依然很密切」,「我們經常會談論復婚的事情」之類的話。但是,我們都知道,兩人終究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米勒繼續著他「集郵」女星的生活,而朱莉還要在反叛的道路上走上幾年才終於重新發現了自己。

可是,為何彼此相似並且彼此欣賞的兩個人會最終走向分手的結局呢?

首先,朱莉在當時的時候,不僅剛剛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卻最終失敗的愛情,而且跟父親的關係也沒有絲毫的改善,而米勒是剛好在那時出現的那個能理解她、照顧她的人。根據弔橋效應,朱莉更容易地愛上了米勒,甚至可能對米勒產生了更多的依賴和好感。但是這些,在日後兩人的婚姻中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此外,根據投射效應,朱莉在與米勒的相處中的很多行為,都說明了她將自己的想法和意志投射到了米勒的身上。儘管兩人從性格到出身都有一定的相似,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畢竟是要大於相似性的,也不大可能有人能總是理解另一個人的所想。儘管在兩人離婚不就的時候,朱莉曾表示「米勒是我能想像的最好的丈夫」,但是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朱莉過高的期望和美好的「想像」毀掉了這段婚姻。

在經歷了第一次不成功的婚姻後,朱莉對於伴侶的選擇顯然變得謹慎得多。但是在2000年,朱莉與年長自己二十歲的比利·鮑伯·松頓結婚,實在讓世人大跌眼鏡。

朱莉與松頓的結緣也是因為電影——兩人在拍攝電影《空中塞車》時相戀,但是這段忘年戀同樣沒能長久:兩人2000年結婚。2002年分居,2003年最終離婚。但是與松頓的結婚的短短兩年,卻是朱莉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的兩年:2001年主演的《古墓麗影》,讓朱莉成為了好萊塢的一線女星;拍攝影片期間,她在柬埔寨的經歷讓她萌生了收養孩子的想法;同年朱莉成為聯合國高級難民署的親善大使,並申請收養柬埔寨孤兒。是的,朱莉正是在這兩年開始了她一生中和電影同樣重要的慈善事業。但是兩人在宣布共同領養一個柬埔寨孤兒後的三個月,卻突然宣布分居,並於不久之後正式離婚。談起這段經歷,朱莉說:「我也覺得很驚訝,但是我覺得在某一天,我們會變得毫無共同點,這讓我覺得可怕」。

從這段感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很有趣的地方。

比如松頓的年紀幾乎可以夠做朱莉的父親(當然,朱莉的父親還是要比松頓年長了將近20歲),而眾所周知的是:朱莉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很不好,後來甚至在自己的名字中去掉了父姓「沃伊特」。而松頓的出現,似乎承擔了朱莉生命中部分「父親角色」。當然,這不是一種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情結),因為朱莉和父親之間的形同陌路甚至勢同水火的關係,更多的是一種依戀情結。根據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愛情關係四種依戀風格,朱莉在與松頓在一起之初,更多的是一種安全依戀,他們相互之間彼此信任、相互支持。而最終兩人之間的巨大差異還是讓他們的關係轉變成了逃避依戀。

此外,在這段感情中明顯能看到朱莉在性格上的轉變和成熟。從外在來看,朱莉從一個叛逆的女孩成為了一個熱心慈善的女人,這種轉變一方面來自朱莉年齡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源於松頓給予朱莉的一切。之前的朱莉更多的尋求的是別人的尊重、認同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然而隨著《古墓麗影》的成功和與松頓的婚姻,朱莉的這些需求得到了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朱莉應該去尋求更高級的需求的滿足。實際上她也是這樣做的:挑戰多種多樣的角色、開展自己的慈善事業等等,來滿足審美需求個自我實現的需求。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不知不覺拉大了她與松頓之間的分歧,讓兩人這段忘年之戀最終破裂。

在朱莉的前兩段婚姻中,能明顯感受到她從一個任性女孩到成熟女人轉變的第一步,當然,朱莉真正完成蛻變,成為真正的賢妻良母還是在她遇到皮特之後。

安吉麗娜·朱莉成熟期親密關係

2004年,朱莉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布拉德·皮特。在皮特的扶持下,朱莉的生活發生了很多的改變。

他們二人之所以相識並迅速墜入愛河,還得從兩人相似的經歷說起。2003年,朱莉在拍攝電影《超越邊界》時飾演了一名放棄了上流社會優厚生活而轉身到危險地帶做難民義工的人道主義者。這段拍攝經歷給了朱莉深深的觸動,她更加堅定地投身於慈善事業當中。事實上,她在2002年的時候在柬埔寨的孤兒院收養了養子馬多克斯。善良可愛的馬多克斯給了剛剛離婚的朱莉莫大的安慰。而相似地,她未來的第三任丈夫——皮特由於在《通天塔》中的表演,也同樣積極地投身慈善。

2004年,朱莉接拍了好萊塢商業片《史密斯夫婦》,由此結識了布拉德·皮特,而正是對於慈善事業的熱忱,使得兩人感情迅速升溫。根據相似原理,「人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在態度、價值觀、興趣、背景以及人格等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並且相似性「讓長遠的發展成為可能」。這在朱莉的話語中得到了證實,「我們認識之後,發現彼此的人生目標是統一的。我們有著共同的關注,卻有著不同的方式。當事情涉及到我們共同的目標時——孤兒、孤兒的權利——我們會支持彼此,這讓我們的關係得以持久。」

在朱莉的眼中,皮特是最好的男人,不僅僅是因為皮特積極慈善,還因為皮特是一個好父親。

童年時父親出軌對於朱莉帶來的傷害,使得朱莉更加重視家庭中好丈夫應該扮演的角色。這也正是她和第二任丈夫分手的原因。而皮特和前任不同,皮特對馬多克斯視若己出,使得朱莉在三人在一起的時光中感受到了家庭渴盼已久的溫暖。就這樣,朱莉和皮特兩人開始了「完美的愛」。

在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形理論中,「完美的愛」是指在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個維度上都很高的愛情。媒體曾經多次拍到兩人舉止親昵的照片。例如兩人帶著養子馬多克斯去海邊衝浪等等,享受和睦的家庭時光;以及皮特與安妮斯頓離婚後朱莉正式和皮特在一起並出雙入等等。朱莉和皮特彼此相互理解,與對方經常進行親密的溝通交流。此外,皮特在結識朱莉之後選擇立刻與安妮斯頓離婚而朱莉也在皮特與前任離婚的次月正式宣布和皮特戀愛可以看出,兩人都有著強烈地想和對方在一起的願望並且都迅速地做出了短期承諾。這是激情高和承諾高的體現。

最初,媒體和朱莉周圍的人普遍都不看好這段戀情。但是出乎眾人意料,朱莉和皮特的感情非常穩固。這可以在Rusbult的投資模式理論中得到很好地解釋。

Rusbult認為男女之間的承諾是由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等因素共同決定的,簡單以公式表示就是:

承諾=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

在兩人相處過程中,替代性逐漸下降以及投資量的逐漸加大造成了承諾的進一步加強。兩人在價值觀上面的相似,對於對方的理解和欣賞,以及兩人的相互扶持,使得滿意度隨著時間逐漸升高;在朱莉曾說過皮特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說明了在朱莉眼中皮特的不可替代性;隨著二人共同對於感情的投入,包括一起做慈善,共同撫育了六個子女等,投資量逐漸加大。所以兩人之間有很強的承諾,這也是他們相戀十年關係穩固的一個很好的解釋。

在這十年的時光里,朱莉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改變——和父親冰釋前嫌。2007年,朱莉遭受到了人生的重大打擊:她的榜樣——母親在於癌症抗爭多年後去世了。同樣是在2007年,朱莉參演了皮特監製的《勇敢的心》,她在其中飾演一位偉大的母親。而正是這段經歷,使得她更加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不易,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她開始嘗試與「仇人」父親通了電話,逐漸和父親冰釋前嫌,因為她「不想在父親去世的時候身邊沒有親人的陪伴」。朱莉的這一轉變,也多虧了皮特。皮特深深地理解朱莉的心結,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朱莉,使得她不再回到從前的老路上。

隨著兩人攜手走過了十年,他們的愛情變化成為「夥伴的愛」。

目前,朱莉和皮特已經擁有了六個孩子。朱莉和皮特非常重視孩子,他們對於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並且努力盡到作為父母的責任。朱莉甚至在接受採訪時強調:「孩子是比婚姻更重要的承諾。」孩子們成為了維繫這個幸福家庭的另一條紐帶。兩人為維持這個幸福大家庭都投入了很多的責任心和忠心,具有很高的長期承諾。而且這十年來,兩人關係依然親密如舊。他們從2005年以來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為慈善事業作出努力。之後他們還成立了朱莉-皮特基金會,用於幫助世界上處於困境中的人。兩人在這十年的感情中相互理解和扶持以及對六個子女的盡心儘力的撫育,使得家庭生活十分幸福美滿。這種「夥伴的愛」,是長久而幸福婚姻的特徵。此時最初相戀的激情已經消失,但是雙方相知相依。

朱莉正是在與皮特的相知、相惜、相愛、相依中,完成了完美女人的轉變。

親密關係的對安吉麗娜·朱莉的影響

我們常常將一個人的不幸歸結於其童年的悲慘遭遇,而事實也常常有力地支持著這樣的觀點——童年的不幸遭遇會損害人的人格健全,從而對其之後的生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安吉麗娜·朱莉的際遇告訴我們,這樣的負面影響確實很強大,但卻是有限的——一個童年不幸的人仍舊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因為他可以通過學習不斷修正自己對世界的固有認知,改變自己的態度,從而彌補童年的創傷,重建健康的人格。

同時,由於人們對與自己親近的人有較高的信任感和認同感,人們常常會從親近者的認知與態度中習得對世界的認知;另一方面,有時為了保持親密關係,人們會無意識地模仿親近之人的行為和態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相應的性格與態度。因此,親密關係對人的性格和人生態度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比如朱莉。如果說童年的遭遇塑造了朱莉尖銳的性格,那麼從後來的親密關係中習得的經驗則扭轉了她的態度,使她從深淵返回人間,向著一個更崇高的世界前進。

布雷姆·米勒說過:

「一般而言,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是如何滿足我們的歸屬需要的。」

親密關係中就有種人類的基本的歸屬需要,可惜由於童年缺少長輩尤其是父親的關愛,朱莉的歸屬需要並沒有得到滿足,相反,她從與父親的親密關係中習得了強烈的不安全感,對安全感的渴望和害怕被拒絕的擔憂造成了她對他人時而熱情、時而冷漠的複雜情感,這直接導致了高中面臨被主流學生群體排斥的困境時她採取的迴避態度。另一方面,朋友關係理應能夠提供一種歸屬感,可是高中時期來自主流同學的排斥卻加大了朱莉的不安全感,為了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她只能與問題小孩為伍。如此一來,歸屬感一定部分得到了建立,然而,由於這些被邊緣化的小孩或多或少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日久天長的相處之中,朱莉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被世界排斥的憤怒和苦悶急需發泄,於是成為了對死亡的思考和對血的迷戀。但另一方面,玩世不恭在意味著對世界的戲謔的同時也往往暗示著對輿論說不的勇氣,正因如此,安吉麗娜·朱莉從不用常人艷羨的優雅粉飾自己,而是無所顧忌地表現自己的率性,勇敢地做出了一個個驚世駭俗卻又跟隨本心的決定,並且一往無前。

此外,許多人認為,與皮特相戀是朱莉人生最大的轉折點,其實不然,親子關係才是朱莉人生輝煌篇章的真正伊始。在接受《新民晚報》記者採訪時,朱莉曾說:

「我從不認為真愛就是情侶間的浪漫。事實上,直到我成為了母親,我才真正相信『真愛』。當我在孤兒院看到馬多克斯(朱莉領養的第一個孩子)的眼神,我的整個世界都變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真愛』的感覺。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只要能讓他健康幸福,我可以付出一切……」

親子關係有著十分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在一瞬間改變一個人堅持了半生的觀點或者信念,朱莉正是如此。她不是通過等待被愛,而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付出關愛——找回了曾經缺失的親子之愛,也重新定義了「愛」。從此她將目光從自我的不幸遭遇轉向了他人的悲慘境遇,從私情的滿足轉向了大愛的守護,這種愛給了她向上的力量,使她戰勝了自己的悲劇命運——正是這種轉變,使得她能夠吸引皮特的目光,贏得皮特的尊重,才有後來的相知相許、不離不棄。

總結

引用朱莉的一段話: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不適應身處的環境,感覺被人欺侮、邊緣化……這些經歷讓我們的心變得黑暗,甚至懷揣惡意,但其實我們都是可以自己選擇去戰勝這些負面影響的。」

人生如戲,劇本是導演的,舞台是我們的,從上台的那一刻起,故事要如何演繹,是喜劇還是悲劇,都由我們自己決定,沒有人可以叫停。

參考文獻:

高嬌,《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簡介及其現實意義》,社會心理學,2012年

姜凌雲,《關於兒童依戀的研究綜述》,碩士學位論文,2006

李鳳蓮,《依戀理論的人際關係說及其實用意義》,碩士學位論文,2008

《安吉麗娜·朱莉:叛逆女孩到慈善巨星》,網易新聞,2014年6月27日

布雷姆·米勒等著,郭輝等譯,《愛情心理學》

盧燕,《安吉麗娜·朱莉的非凡人生》,《新民晚報》2014年9月6日

推薦閱讀:

到底什麼是「愛」?
應采兒為二胎努力,你怎麼看?
好政策卻把貧困戶養得「渾身不舒服」,問題到底出在哪?
別執著於榮譽
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差的老師

TAG:愛情 | 心理學 | 北京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