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球化走不下去了

為什麼全球化走不下去了

我一直是全球化的信徒,因為從我知道市場經濟、資源配置這些概念開始,就一直相信全球化資源配置是大趨勢。習大大在達沃斯主旨演講中提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裡面的所謂命運就是指全球化的深入。最近和很多人討論了這個問題,自己也在持續思考,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全球化從大的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就跟股市做資源配置一樣,最優的配置當然就是錢和資源給最好的那些公司,因為最好的公司賺錢能力最強。這樣下來,整個社會所有企業的預期收入總和才會做到最高。反之就是大鍋飯,按照人頭派錢,這個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後果是怎樣的。全球化從結果上來說也是沒有問題的,的確造就了人類社會最近這幾十年的高速發展。那為什麼突然之間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全球化走不下去了呢?

從一國之內來看,這是平等與自由的權衡,或者說是公平與效率的權衡的結果。平等與自由都是人類追求的普世價值,但是這兩個價值從本質上卻是矛盾的。絕對的平等與自由抵觸,絕對的自由與平等也是抵觸的。08金融危機以來,歐洲進入暮年,中國泡沫化,日本繼續停滯,美國則在這幾年走出了泥淖,就業充分、通脹溫和、美元強勢,一派欣欣向榮。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美國人要自廢武功呢?為什麼要選擇一個完全否定現狀的川普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不平等。

全球化的結果,讓美國的東西海岸、大都市享受了紅利,讓金融、IT、體育娛樂產業全世界撈金。以我最了解的IT為例子——也許中國人感受沒有那麼深,因為牆也好,因為中國IT業世界老二的位置也好——但是你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日本、台灣、歐洲、東南亞你會發現整個互聯網產業都在被美帝收割:Youtube上各種有版權的沒版權的資源,全世界收廣告費,真正的內容生產方獲利極少,大筆廣告費進了美國人的腰包;Uber全世界撒網,挑戰各國的計程車行業;Apple顛覆了手機產業,一家利潤佔了整個手機產業的一半不止,你能想像當年翻蓋機時代根本不用外國品牌手機的日本,iPhone的市場佔有率達到5成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製造業的江河日下。除了晶元、飛機幾個高端製造業依然傲視全球,美國大量的製造業門類已經萎縮或者面臨萎縮。美國的手機業發達,但這個本質是IT產業,真正的手機製造業務不在美國。美國的汽車業也在日韓車的打壓下步履維艱,前幾天川普同學還抱怨美國人買了那麼多日本車,但是日本人為什麼不買美國車。

美國這幾年的金融、IT就可以類比為股市裡的好公司,自然享受紅利最大,對整個美國來說,預期的總效益也是最大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嘛。但是那些差的公司不幹了,說你金融、IT那麼有錢了,也要分我們點,這就是要鬥地主、均貧富。這樣自然總體效率會降低,美國的總體效益也是降低的。然而美國人民用投票決定,我們不要美國總體效益的最大化了,我們需要更多平等。美國腹地廣大的藍領階級、美國都市下層的白領階級都是全球化的犧牲品,也是川普的堅定支持者。他們一點點的失去了工作機會、一點點的看著自己所在的製造業城市衰敗下去,他們是被忽視的大多數。美國最近幾十年的財富集中度空前的高,按照資源配置的理論,這幾乎是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任何一個欣欣向榮的市場經濟體,都伴隨著經濟發展與不平衡的矛盾。美國、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但是兩個經濟體卻相對穩健。反之,高福利的歐洲、公平的台灣步履維艱,每況愈下。我並沒有說貧富差距擴大是件好事情,但是一定的社會分層的確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資源配置則必然加劇這種不平等。

美國人民在權衡之下,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一條對美國總體收益不是最優解的路,但是更公平、更平等的路。畢竟多數人民的福祉才是最重要的,美國的總統也是要多數人選出來(也可是說是多數選舉人票……)。有人會說,可以加稅啊,通過加稅跟提高福利來解決平等的問題。這其實就是奧巴馬民主黨走的路,但是現在走不下去了,如果可以走下去,美國人民也不會來選擇這一條更激進的道路。

美國不同收入群體佔總人口比例(1979/2014)。來源:yahoo.com

不同階層總收入占社會總收入比例(1979/2014)。來源:yahoo.com

全球化走不下去的另一個原因有點偏理論。全球化下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工作機會可以自由流動,但是人力不能。這個跟歐盟的處境有點類似。王健寫的《還原真實的美聯儲》中有一節講到為什麼歐盟走到現在舉步維艱,有三個原因:歐洲央行可以做最後貸款人,但是不能跨越主權做監管;二是各國發展不均衡,資源配置的結果導致差距增大;最後一個就是產業可以流動,人力不行。全球化有點類似。市場配置要實現最優化,人力資源的流動是重要一環。美國的鐵鏽地帶不行了,傳統製造業難以為繼,以底特律、匹茲堡為代表的城市逐漸沒落。這時候對與鐵鏽地帶的人民來說,很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離開那裡,到有機會的地方去。所以我們很少看到美國會花費巨大的資源去拯救沒落的城市,沒落的城市之所以沒落,there is a reason。與其浪費巨大的的資源去拯救這些城市,不如安然接受這資源配置的洪荒之力。中國每年都有巨量的農村人口湧入都市、尤其是沿海的都市,也是類似的人力資源的流動。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人們總是傾向去機會多的、賺錢多的地方。然而在全球化的藩籬里,人口的流動是受到管制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移民政策和居住政策。即使是在歐盟內部,去歐盟其他國家就業的難度也超過大家的想像,更何況是不同大洲的國家之間。就在這幾天,川普已經把提高H1B簽證的收入門檻提上議事日程,極有可能提高到13萬美元。也就是說你要找到一份年收入為13萬美元的工作,才不需要證明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就能拿到H1B簽證,難度比原來增加了很多。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原本可以寄希望於人口流動越來越自由,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反饋。然而隨著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的爆發,全球極右政府紛紛走上前台,這個進程被徹底的打亂了。歐洲被難民問題搞得焦頭爛額,英國不惜脫歐來解決難民問題(部分原因)。川普大帝剛剛發布政令,90天內不給7個伊斯蘭國家公民入境簽證。這些國家尤其是伊朗,有大量的IT工程師、學術人員在美國工作、大量的留學生在美國讀書。一刀切下去,很多回國探親的留學生一念之差再也無法完成學業,很多工程師失去工作,成了川普政策的犧牲品。

最後談的一個原因,有點形而上:人類歷史本來就是流動的。天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經常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革命、為什麼會有戰爭,為什麼會有興亡,為什麼不能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現在想來這基本上是個偽命題。一個社會、一個制度剛剛開始的時候往往是適應了當時的歷史條件,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進,漸漸的出了問題,這時候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制度的修正可以讓現有的制度繼續發揮正向的作用,所謂縫縫補補又一年。然而到了一定的階段,必然出現縫縫補補解決不了的問題,量變到質變,就只能推倒重來這一條路了。推倒重來的過程可以是和平的改革,可以是暴力革命。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改革的成功的幾率小之又小,往往最後不得不付諸暴力,這是題外話。

一個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全球化始於20世界80年代中期。到現在已經30年了。這30年,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包括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進步。科技而言,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美國。美國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科研條件、最充足的科研經費,從而吸引了全世界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到美國從事科研工作。燈塔國這幾十年來引領著全球科技的進步,有多少是新移民創造的啊。這就是資源配置的力量。如果沒有全球化,人類科技的進步遠不可能有這麼快。經濟上,最好的註腳是中國。中國有大量的、廉價的、高素質的勞動力,但沒有技術和資本,改革開發以後,全世界的公司帶著技術和資本到中國投資設廠。30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不但讓自己過上了小康生活,也帶動歐美國家的人民大幅提高了生活水平,原來歐美人民到哪裡買這麼優質又廉價的商品?這一切看上去很美好,資源配置發揮了神奇的力量,人類誕生幾百萬年以來、人類文明出現幾千年以來,世界好像從來沒有這麼好過。

然而全球化的另一面,則是負面的。一個是各國發展的不均衡。可以說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沒有之一。歐洲有可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害者。發達國家越來越依賴於服務業,大量的中低端製造業流向發展中國家,導致發達國家產業空洞化。在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以後,發達國家的產業空洞化越發嚴重。二是貧富差距的加大,正如前文講的,市場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必然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化,一國之內的貧富差距還可以通過稅收、福利、轉移支付來解決,世界範圍內的貧富差距則幾乎是無解的,國家之間幾乎是純利益綁定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義務幫助另一個國家。中國內部,東部省份可以轉移支付給西部省份,你能想像中國轉移支付給其他國家嗎?低息貸款基本上已經是國與國之間的施捨了。全球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還有很多,比如經濟危機周期的縮短、地區動蕩。恐怖主義的興起,全球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篇幅原因,不展開敘述了。

全球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如今走到了一個節點,不破不立的節點,縫縫補補已經無濟於事的節點。於是反全球化就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這種歷史大趨勢的流動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到了這一步,唯有改變才是唯一選擇。原來學歷史的時候不明白,為什麼唯物史觀那麼強調歷史客觀的必然性、強調個人的作用十分有限。難道沒有毛澤東,沒有希特勒,歷史還是這麼寫的嗎?偉人的作用就只是催化劑而已嗎?最近這一年多以來我看到的、聽到的告訴我,個人在歷史的洪流里真的不能決定什麼。美國即使沒有川普,也許會有山普,歐洲的右翼政府上台,也並不是那也右翼的領袖多麼富有個人魅力,而是歷史走到了這一步,歷史讓人民選擇了他們。這個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全社會的意志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幕後之手。這個手一旦動起來,慣性之大,摧枯拉朽,能量之大,足以讓歷史的洪流改道。

歐洲各國的極右翼政黨領袖共聚一堂,包括法國國民陣線領導人瑪麗娜·勒龐(右二)和荷蘭自由黨領導人維爾德斯(左一)

行文至此,有一件事情需要強調,那就是唱衰全球化的,主要是歐美國家。亞洲國家為例,多數國家還在積極擁抱全球化。

之前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歐盟快要走不下去了,東盟還在繼續推進共同體?為什麼要做一件最終都不太可能會成功的事情呢。原因很簡單,這是東南亞各國現階段唯一的選擇。東協十國如果不聯合起來,完全無法跟中美日歐抗衡。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做大市場,最近十幾年,尤其是互聯網科技的發展證明了一件事情,巨大的市場幾乎是新興產業進步的必要條件。沒有大的市場,就沒有足夠低的邊際成本來消化巨大的投資,新興產業的發展無從談起。所以即使跨主權國家共同體有各種各樣的潛在問題,東盟也要繼續推進共同體,在歷史的這個節點,這是他們的唯一可選的道路。30年後也許他們會面臨跟現在的歐盟一樣的問題,但那是以後的問題。或者他們也有期許可以通過規則的設計避免這些問題。

這也跟中國為什麼還在推動全球化的原因類似。現在的中國就是30年前的歐美,那個時候的歐美,推動全球化是他們的道路,正如現在的中國,繼續推動全球化是我們的道路。沒有全球化,我們怎麼做產業升級?沒有全球化,我們怎麼輸出過剩的產能?如果一切順利,我們希望看到的是10年20年後,東南亞、中亞會變成現在的我們,而我們會變成比現在的美國歐洲還好的存在,我們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實現的是歐美國家30年以來的產業升級、社會進步,我們不想看到的是跟歐美犯一樣的錯誤,還好他們給了我們最好的教材。當然歷史從來不是簡單的重複,也許到時候中國可以另闢蹊徑,避免了歐美現在遇到的問題;也許到時候中國面臨跟現在的歐美一樣的問題,甚至更嚴重。

但無論如何,全球化是一條中國現在不得不走的路。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金融 |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JTru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