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讀《沉默的大多數》|沉默是我的權利,絕非義務
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kindle008),更多幫你讀書文章,10分鐘讀完一本好書,歡迎關注。
這是王小波的雜文隨筆集,包含了他對生活的大量思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問題,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出來各種真知灼見,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表達自由主義理念。
本文集中解讀王小波在書中所倡導的思想自由,包括沉默的大多數和思維的樂趣這兩篇文章。
沉默的大多數
很多人喜歡保持沉默,特別是在公共場合。但是,人們保持沉默絕非怯懦,沉默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不濫用話語權的生活方式。
曾經有一段時期(放衛星、大鍊鋼鐵時期),人們喊著口號,甚至把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大家心裡想的和正在火熱鬧騰的,不是一回事。越是聲色俱厲,嗓門高亢地說的話,越不可信。那個時期,話語會站在人性的反面。
那時,如果你只想說正確的話,自然就會選擇沉默,這種沉默是被迫的。當你堅持真理時,你信不過的話語圈就像一個瘋人院,不停地叫囂著一些瘋話。沉默的理由,就是信不過話語圈。
話語是權力?
很多人認為:話語即權力,而權力又是個好意思。
插隊的時候,在大會上說些什麼,是積極的表現,就會有些好處。不過,這些說話機會我都自願地放棄了,因為我不認為那些話是正確的。選擇了說話的朋友不相信我是自願放棄的,他們會認為,我不會說話或者不夠檔次,不配說話。
話語是我們納的稅
當然,你也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文化中選擇。
我也不是絕對沒有在會議上「表過態」,甚至連一些偉大的人物都講過一些違心的話。我參加會議時也會發言,說一些本不想說的話。那時,我就不再屬於沉默的大多數了。但那不叫說話,而是上著一種話語的捐稅。
但假如一切話語都是征來的捐稅,事情就很不妙。徵收這些稅的人,拿這些東西來幹什麼呢?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說話時,往往都有一種納稅的意識,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口頭上。
例如,在《紅樓夢》中,有兩個姑娘在大觀園裡聯句,聯著聯著,冒出了頌聖的詞句。這太奇怪了。兩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躲在後花園裡,半夜三更作幾句詩,都忘不了頌聖。毛病當然是出在作者身上,是他有在使用話語時總想交稅的強迫症。很多讀書人都有這種納稅強迫症,說好聽點,就是以天下為己任。
沉默的弱勢群體
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說出來的人,就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
造成弱勢群體困境的是他們的對立面:話語圈,也就是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
強勢的話語圈裡總是在說些不會遇到反駁的話。就連孔夫子也未能免俗,他把婦女和小人攻擊了一通。「女人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幾千年來總被人引用,但我就沒聽到受攻擊一方有任何回應。這就像,打聾子、罵啞巴、扒絕戶墳。那些被攻擊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數,是那些弱勢群體。
我對話語圈子裡的朋友有個建議:讓我們來檢查一下自己說的話,看看傻不傻,瘋不瘋。有各種各樣的鏡子可供檢查自己之用,當然,最大的鏡子,就在我們身邊,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思維的樂趣
我插隊時候,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青春被剝奪了。那個時期,人們被要求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一種思想來佔據。即使在學者企圖立論的時候,也要在大一統的官方思想體系里找自己的位置。
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而大多數的參差多態都是敏於思索的人創造出來的。這種思想的多樣性,正是思維的樂趣所在。這種思想的幸福,是那些單調的行為,比如吃和性,所不能帶來。
那個時候,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總有人想要以種種理由,消滅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得不到思想的樂趣,這比死亡還可怕。
想的太多也有罪嗎
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國人的思想搞得徹底無味而單一。他們把思想分出好的和壞的,但所用的標準很是可疑,然後進行「灌輸」。他們認為,假如人們腦子裡灌滿了好的東西,天下就會太平。
但是,「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才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
而且,這種灌輸帶給我們的不光是善良,還有愚蠢。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麼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知識。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才是最大的邪惡。
我們民族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鎖知識、鉗制思想、灌輸善良。我沒有的東西,你也不要有。無數人的才智就此被扼殺了。自漢代以後,就一直在進行這種思想上的大屠殺。
如果一種思想太深奧,超過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他就會被貼上邪惡的標籤,遭到封殺。
我們在體驗思想豐富所帶來的快樂時,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那些思想單純的人總覺得自己受了傷害。人們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與己無關的事,那就好了。
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間來感到幸福,而且這種空間比給我的大得多。
結語
註:本文觀點是王小波在其書中的觀點,不代表本作者。
我想,如果王小波先生還在世,一定會很樂意看到,現在中國的思想自由之程度。人們思維的多樣性早已經是那個年代所不敢想像的,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比過去要幸福很多。
但是,不知道王小波會不會滿足於現在的狀況呢?會不會希望有更多的思想自由呢?
從現在的環境出發,如果要有更進一步的的思想自由,我們這些沉默的大多數,至少應該如王小波所說,提高心智,提高辨別是與非、善與惡的能力。
現在已經很難有人在對你進行思想灌輸了。但是,如果你主動放棄思想的豐富性,懶於尋求更多維的價值體系,那麼就等於在自我封殺思想了。
推薦閱讀: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想表達什麼內容?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有什麼聯繫?
※《黃金時代》中陳清揚的女兒是誰的?
※王小波式的有趣愛情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看加繆和王小波的書會感到壓抑甚至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