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中國人
當代文學大師梁曉聲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苦悶的中國人】,深刻剖析了中國自建國以來,種種制度改革帶來老百姓的災難,從大鍋飯到醫改,教改,工人下崗等等,每一次改革都有一批對應的受難者,倒是國家減輕了諸多負擔,從大環境分析中國百姓苦悶的原因,確實讓人醐醍灌頂。
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現代中國人的群體精神狀態的話,我首先想到的是;迷惘。和法國人比,中國人不夠浪漫:和英國人比,中國人不夠悠閑:和美國人比,中國人缺乏個性。總之你想不到任何光鮮亮麗的詞來形容現在的中國人精神面貌。這,和我們整個大環境是有關係的。
中國人其實自古以來就一直挺苦的,從蚩尤之戰到抗日勝利,史書只負責詳細記載每個時代的豐功偉績,王功貴臣,對老百姓之苦少有筆墨,這麼多朝代的分分合合,只留下一串串建業的帝王功臣大名,那些多少萬在其中死傷流利之苦無人詳細描述。所謂的太平盛世也只是統治階層能夠享受那份福利,百姓興亡皆苦。近當代史這一百年就更不用說了,中國整整被外國列強侵辱踐踏了100多年,百姓流離失所,水深火熱,不比盛世之畜。建國以後,更是在太祖的群體政治中倍受煎熬。溫家寶總理在汶川地震時,在災區小學黑板上寫下【多難興邦】激勵了多少災區難民,可是苦難和興邦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邏輯呢,我始終想不通,如果可以一直太平興盛,老百姓誰願意遭受罹難,當然那是天災,另當別說。改革開放的整體益處還是要大於負面影響的,這毋庸置疑,但是他確讓中國人越來越變得忙碌,甚至焦慮起來,每一個人都停不下來,也不敢停下來,窮人要爭取成為富人,富人想要從大眾消費中圈更多的錢,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誰都不得安生。
如果說在建國後,哪個年代中國人民是整體還算幸福的話,那應該是90年代,經濟上物質上豐裕起來了,電視機,電用傢具基本全民普及,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物價不高,人民幣購買力很強。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人的噩夢就開始了,房價飛漲,人民幣在國內購買力持續下降,父輩辛辛苦苦攢點錢本來夠給孩子買房並且,綽綽有餘,漲價後老兩口加起來孩子還要還好多年房貸,故而有言:父母在,不按揭。
所有的人都拚命往大城市擠,農民工,大學生,創業者,北京現在的常居人口已經達3000多萬。2000年左右的時候北京只有二環,現在六環都人口濟濟。每一個都要在這個都市裡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擴招之前,中國的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每個大學生出來之後都基本上能夠找到光鮮亮麗的工作,完成命運的巨大轉折,然而教改擴招以後,好多大學突然冒出來,基本人人都可以上大學,全民的文化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大學生的整體專業素質卻參差不齊,好多專業出來的大學生工資不及農民工,這對於一直含辛茹苦學習的學子們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中國學子們的苦不在於起步薪資低,而在於他們之中很多人都迷失在名人光環的籠罩之下,這些人最常談的就是馬雲,李開復,俞敏洪,馬化騰這些整個中國新時代經濟潮流的掌舵者,總覺得自己是一條隨時可以騰起的巨龍,雞湯喝了一碗碗又一碗,面對工作難題的時候卻束手無策,這真是一個悲哀的群體。
大學生群體也並不是沒有精英,他們中有很多有獨立思想,有要過不一樣的人生的想法,要組建樂隊,要做一個獨立的作家,要開自己的畫廊,可是他們很多卻也只是想想,他們忍受不了離開群體時候的孤獨,崇拜獨立特行的人,比如陳粒,比如李志,同時又缺乏獨立特行的勇氣。當然更多的是缺乏靜下心來去創作的耐心和淡定的氣魄,文學方面70後之中尚有可以寫出時代精品的,到了80後,作家方面全民偶像只剩下了郭敬明和韓寒,當然他們在文青之中的口碑天地之別,韓寒是多少80後乃至90後的精神偶像,叛逆,獨立。
智能手機時代的到臨加劇了中國人的焦慮和迷惘,凡是有智能手機的人每天要被各種垃圾信息打擾,瀏覽器推送的老百姓出軌劈腿新聞、明星婚變背叛的緋聞,每天都不缺全民討論的話題,在這種討論中無聊的我們好像找到存在的價值,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從政治軍事,到娛樂文化,只是每一個事件過去後,什麼也沒有留下給中國網民,一個明星伴娘事件能成為所有媒體,乃至全民討論分析的熱點,這個民族一定是無聊到了極點。智能手機奪走的是每個中國人原本就不夠充足的清閑雅靜。
迷惘是每個國度的民眾都要經過的階段,這是社會學家所說的,社會轉型升級所帶來的陣痛。
但願在中國,這陣痛儘可能地短一些。
推薦閱讀:
※她只是個媽媽,請你不要尖酸刻薄的說話
※人大代表詐騙 法官助紂為虐
※對於精神病人犯罪的想法
※「同志」最多的城市是哪個? 同性戀合法嗎?
※一些想不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