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始祖:商聖范蠡傳奇
偉大的中國,正闊步前進,奮勇向前,逐漸走向世界領袖地位。
中國人最大的幸福,是有聖賢指引方向。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一般對聖賢有特殊的尊稱。
歷代聖賢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華民族前進的征程,中國因此也能迅猛發展。偉哉聖賢!
中國人尊稱聖賢為聖人:
孔子為文聖、孫子為兵聖;
關公為武聖、諸葛亮為智聖;
張仲景為醫聖、張衡為科聖.......
那麼中國商聖是誰呢?
商聖就是春秋時候越國的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
他化名姓為「鴟(chi)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司馬遷《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和《越王句踐世家》都曾專門介紹。
歷史研究專家劉燕燕對范蠡很有研究,《<史記>、<國語>中的范蠡形象比較》中專門做過闡述,高度評價范蠡。劉燕燕指出,范蠡是一位充滿智慧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思想家。在研究范蠡的過程中,諸葛長青還看到鞏家輝先生寫了一本好書---《中國商學院:歷史商業成功秘籍》。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對歷代商業聖賢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一、佯狂癲痴:「楚國狂人」遇知音
范蠡是春秋末年河南南陽人,出身貧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養成人。范蠡小時天資聰慧,博聞強識,喜歡讀書,有很大的抱負,但不喜歡耕作,為眾鄉鄰不齒。范蠡說:「你們怎麼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讀了《書》《易》《詩》等大量書籍,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和治國安邦的理論。范蠡還潛心鑽研了姜太公的軍事書籍《六韜》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作為軍事韜略的三大法寶,這一點范蠡特別推崇。後來范蠡無論是治家還是治國,姜太公的思想對其影響都很大。 當時著名的商業理論家計然(計然,名研,姓辛,字文子,著有《文子》一書,春秋時期名人),到南陽雲遊,范蠡拜其為師,跟他學習經濟知識和經商技巧。諸葛長青:翻閱古今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凡是成就大事業的人,多是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多是廣拜名師、文韜武略。他們往往一開始不被人重視,一旦登上舞台大展雄才的時候才被人視為奇才。所以,如果你還沒有建功立業,首先要考慮,你自己的能力是否文韜武略呢?是否具備征戰天下的能力呢?你要練好本領,這樣才能在將來馳騁天下。有緣者多思之。
范蠡雖滿腹經綸,但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選拔官吏,非貴族階層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放浪形骸,做事辦事不合時宜,做出的事情往往令人驚詫不已。相傳他性情倜儻不俗,佯狂癲痴,甚至裝瘋賣傻,不為鄉人所識。瘋瘋癲癲,行為怪異,被時人稱為 「楚國狂人」,鄉鄰們則喊他為「范瘋子」。 楚荊王時,楚國名士文種(字子禽,楚國郢人)到宛任令,遍訪賢人,聽說范蠡年紀不大,但很有才能,就派手下官員去請他。手下人回來說:「范蠡行為怪異,瘋瘋癲癲像是個瘋子,不值得邀請。」文種卻說:「一個人有才能,必假裝瘋狂來掩蓋其賢德。」 於是文種親自駕車去拜訪,卻發現范蠡家大門緊閉,正要下車,忽見院牆下的一個破洞里有個人蓬頭垢面,趴在那裡沖著文種學狗叫。隨從的官員看不過去,上去用寬大的袖子遮擋范蠡。文種說:「不要遮蓋,我聽說狗之所以叫,是因為人來了。我今天到此,發現有聖人氣,一路求訪,才來到這裡。況且他是人身卻沖我汪汪叫,意思是說我是人呢。」於是,下車恭敬地朝范蠡作揖,而范蠡卻不予理睬,文種只好離去。第二天,范蠡對其哥嫂說:「今天有賢人來拜訪我,請借給我一套乾淨衣帽。」剛穿戴梳洗完畢,文種就來了。這一次,范蠡不再裝瘋賣傻,他很客氣地把文種請進屋。兩人交談後,方覺相見恨晚,遂結為終身知己。這就是南陽廣為流傳的「范蠡狗洞遇文種」故事。
諸葛長青:大人物往往韜光養晦,靜待時機、抓住時機。「范蠡狗洞遇文種」故事體現了范蠡的韜光養晦。
那時列國紛爭,相互爭霸兼并,楚國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兩人的政治抱負眼看無法實現,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范蠡說:「三王是三皇的後代,五伯是五帝的子孫。天機命運千年輪迴一次,如今我觀天象,霸王之氣已見於東南方。楚國良將伍子胥已挾長弓持銳箭投奔了吳王。我們幹嗎在這楚國碌碌無為?」 於是,他們就商議去吳國,但因伍子胥已投奔了吳國,且聲名顯赫,於是兩人跋山涉水來到越國。范蠡和文種入越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任范蠡為大夫,又擢為上將軍。諸葛長青:人生目標選擇十分重要,你必須選擇你的人生目標。你的未來要幹什麼呢?范蠡、文種選擇了越國,由此拉開了人生的燦爛序幕。
越王勾踐三年,勾踐率兵攻打吳國,結果被打得大敗,只剩下5000殘兵被圍在會稽山上。在文種、范蠡的謀划下,數次「卑詞厚禮」,收買吳國大臣伯嚭,請求夫差放一條生路,但吳王夫差提出勾踐必須到吳國為人質。 范蠡隨勾踐入吳為質。兩年中,范蠡為勾踐備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謀劃策使勾踐化險為夷。獲釋返回後,與文種同心協力為越國共謀良策,促進越國強盛。范蠡訓練兵將,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奮鬥,越王「卧薪嘗膽」,終於把國家治理得強盛起來。 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殺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在圍吳都三年後破城,夫差自殺。越國終於吞併吳國。諸葛長青:沒有文種、范蠡,越國早就被滅亡了。卧薪嘗膽,展現了范蠡的韜光養晦謀略。回頭來想,范蠡提出的「卧薪嘗膽」謀略不正是他年輕時候的裝瘋賣傻經歷嗎?所以,苦難有時候非常好,可以促進人反思、促進人們提升智慧。
滅掉吳國後,勾踐揮師北上,與眾諸侯會盟於徐州,勾踐當了霸主。自徐州返回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歡歌笑語,十分高興。此時,只有勾踐一人面無喜色,范蠡看到後,暗自嘆道:「勾踐為了滅吳興越,不惜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如今如願以償,功成名就,越王不想將功勞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享樂,猜疑嫉妒之心已見端倪。大名之下,難以久居。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後恐無葬身之地。」於是范蠡攜帶家眷悄悄出走。
諸葛長青:有智慧的人總是建功立業之後,急流勇退。范蠡非常有智慧啊。
二、充滿智慧的政治家形象
范蠡形象在《國語·越語》中完全是一個正面的人物。他在越王勾踐打了敗仗之後,不僅提出了實用的勸諫,而且身先士卒,甘願充當吳國的謀士。他的政治才能被推崇與勾踐的慧眼識英才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吳越爭霸時,范蠡與文種分析了天下大勢,料定能夠爭雄的只有吳、越兩國,他們最先去的是吳國。但他們在吳國呆了一段時間沒有被重用,就轉向了越國。後來,他們得到了越王勾踐的重用,才有機會實現他們的政治才能。
1、范蠡提出「天、地、人」之論
越王勾踐在剛即位不久,就想建立一番功業。他想通過攻打吳國,爭奪霸主的地位。范蠡認為攻打吳國需要積攢一定的基礎才能開戰,他提出了著名的「天、地、人」的論證這是他在勾踐攻打吳國前,勸諫勾踐不要打仗說的話。但此時的勾踐腦中充滿了打仗的興奮,根本聽不進去任何勸諫,結果慘敗而歸。
諸葛長青:一個帝王領袖,有了智囊謀士僅僅是第一步,能夠虛心請教才能見到效果。「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范蠡的建議可謂是符合天道啊。
收到了教訓的勾踐,知道固執的後果很嚴重,就認真的向范蠡請教。他向勾踐分析了失敗的原因,「未盈而溢,未盛而驕,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於天而不和與人。」勾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還沒有打仗的時機還不夠成熟,這個時候打仗不合天時。范蠡下面就開始陳述如何才能使勾踐滅吳做到天時、地利、人和。
諸葛長青: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的基本要素。得到天時地利,順應人心,才會成就大事業啊。
自越國攻打吳國慘遭失敗到徹底打敗吳國這段時間,是越國修養生機的一段時間。范蠡就是靠他的天、地、人的理論使越王勾踐等待時機成熟,他說「時不至,不可強盛;事不究,不可強成。」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他一次次地延遲越王勾踐滅吳的時機,以致發怒。范蠡卻用機智的語言化解了勾踐的疑慮。「天應至也,人事未盡也。」他又用「人事與天地相參」的理論,讓勾踐耐心的等待。
就這樣,范蠡用他的天、地、人的理論化解了自己的一次次危機,也使勾踐找到了最好的時機滅吳。
諸葛長青:欲成功,切忌急躁,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學會韜光養晦。
2、知人善任
《國語》中的范蠡形象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文本中最能突顯范蠡知人善任的章節,就是他幾次都舉薦大夫文種,使得文種的才華得以彰顯。
越王勾踐初次委任國事與范蠡時,他卻推辭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內,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其實,按常理說在國內當官要比在其他國家舒服得多,更何況還是要去強大的吳國,這個時候被派到外國當官,無疑是件苦差事。但范蠡知道治理國內的事情,文種更是個專家,而他更適合當外交大臣。
諸葛長青:虛懷若谷,推薦文種。也是對文種當年幫助自己的感恩。
范蠡在吳國做了三年的外交使臣返回國內後,勾踐為了使范蠡盡心效力於自己,再一次地向范蠡提出,讓他來治理國家。這次,他同樣把善於治理內政的文種推了出來。他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時節三樂,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五穀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因陰陽之衡,順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強而不剛……兵勝於外,福生於內,用力甚少,而名聲章明,種亦不如蠡也。」這兩次的進諫,不僅使文種和他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且使文種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見,范蠡不僅能戰勝於千里之外,而且可以知人善任、舉賢任能。這不僅說明他深諳兵法,而且更會用人。
3、把握戰機
范蠡認為打仗一定要遵循天時、地利、人和,他的這一形象也是在出謀劃策中彰顯的。他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導結合儒家的用兵之道的戰略思想,在與勾踐的交談中盡顯出來。勾踐第一次向吳國宣戰的時候,范蠡極力勸諫:「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於天,而不和於人。」《老子道德經》中有:「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家認為天地是最能長久的,因為他們有謙虛的美德。儒家認為做事應該遵循天時地利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諸葛長青:天時地利人和十分重要啊。此乃天道也。
范蠡為了等待最好的戰機他竟然讓一代過往等了十年,這個時間對於一個亟待報仇晚會君面的越王勾踐來說是多麼地漫長啊。在這十年里,他不但整天為了積蓄力量忍氣吞聲,而且在卧室掛一枚苦膽,每日舔一下,讓自己不要忘卻打了敗仗的恥辱。勾踐在這十年中很多次向范蠡發問打仗的時機,范蠡總是說:「強索者不詳」「人事未至,天未應也。」「天地未形,其事未成。」「人事未盡也」這些理由第一次說,是真真實實的理由,說上三次以上就會被誤以為借口。勾踐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發怒了「妄其欺不穀也?」范蠡以他堅定的理論「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止住了勾踐的怒火,也使戰爭熬到了最佳時機。
三、看破紅塵的陶朱公形象
司馬遷根據《國語》範本,重塑了范蠡的形象,給功成身遂的范蠡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看破人性
諸葛長青:范蠡博覽群書,熟讀歷史,對古今人物、古今歷史都已經爛熟於心,所以對人生也就看的很透徹了。
司馬遷筆下的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寫了一封信告誡大夫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一段話不僅表現出范蠡有一雙慧眼,能看出越王勾踐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但不可以共享樂。它更加說明範蠡是個敢進勇退的大丈夫。事實證明,范蠡功成身退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范蠡走後不久,越王就攝於文種在國人面前的威嚴將文種刺死了。恐怕此時,文種才想明白可以立功但不可以鞠躬的道理。
2、看破錢財和名利
諸葛長青:錢財非常好,用到造福百姓身上更是非常好。能夠把錢財看透,能夠有造福社會、造福百姓之心,就是大功德啊。
古語說:「錢財乃身外之物。」這句話恐怕很多人都會說,但很少人能做到。范蠡就做到了這一點。
范蠡在離開越國之後到了奇國,他改名換姓為鴟夷子皮。經過一段時間苦身戮力的耕作,就置下了千萬家產。齊國人聽說他是個大賢人,就想立他為宰相。他卻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詳。」他就立刻辭去相位,散盡了他的錢財,移居到了定陶。如果他不認為錢財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又怎麼會走得那麼洒脫呢?
3、看破生死
范蠡從齊國再次移居到定陶時,又一次更換了姓名,叫陶朱公。他在定陶縣沒有多長時間又積攢了很多財富,他在定陶經常周濟貧苦百姓。范蠡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愛財吝嗇,二兒子放蕩不羈經常惹禍,三兒子出手大方卻很貪玩。有一次他的二兒子不小心煩了殺人罪,按當地律法要受死刑。范蠡認為:「殺人而死,職也。」一般人聽說兒子犯殺人罪都會痛心疾首,想方設法營救,而他卻說他的兒子該死。可見,生死問題已經不能夠影響到他。
他的二兒子犯了殺人罪,需要千金解救時,他說小兒子去救能把兒子救出來,大兒子去救一定救不出來。因為小兒子從小就出手大方,花錢沒概念。而大兒子喜歡斤斤計較,比較愛財。他明知道大兒子去了,二兒子就回不來,最後還是讓大兒子去了。果然,大兒子帶著小兒子的棺材回來了。這個時候,家人都痛哭流涕,而只有陶朱公一個人笑,還說:「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他的親生兒子死了,居然還能笑出來,而且是在意料之內。如果陶朱公沒有看破生死,又怎麼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四. 貴出如糞土,賤出如金玉:齊國墾荒,陶地致富
商品價格的漲落不是無限度的,上漲到一定限度就會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會上漲。商品價高時,就要儘快把手頭商品像糞土一樣毫不吝惜地拋售出去;商品價格下落時,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樣,大量收購進來。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 范蠡在助越滅吳後,乘舟到達齊國。范蠡到了齊國,隱姓埋名,自稱「鴟(chi)夷子皮」,即生牛皮,意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這是為了紀念被吳王逼殺、並裝入叫「鴟(chi)夷」牛皮革囊中拋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認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樣。在齊國,范蠡在海邊選了一片土地,和兒子一起開荒種地,種植穀物,並引海水煮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幾年光景,就致產數十萬,成為當地巨富。諸葛長青:范蠡經營鹽業,被譽為鹽業的始祖。
在農業社會,農業生產的豐歉直接影響到穀物價格的漲落。同時,穀物價格的漲落又必然引起其他各類商品的一系列波動,因此,掌握了穀物價格的規律也就掌握天下商品價格變化的規律,如能順應這種變化規律進行貿易,自然能獲取巨利。 范蠡將商品分為「穀物類」和生活所需的「非穀物類」,他認為「穀物類」商品與「非穀物類」商品的價格波動方向相反—— 當收成好穀物價低時,人們對其他商品的需求就會增多,使其他商品價格上漲;當穀物價高的時候,人們對其他商品需求減少,它的價格就會下降。范蠡對商品的價格上漲或下跌的趨勢也有著精闢的見解。他說:「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出如金玉。」就是說,透過市場上某種商品的多寡,就可以預測其價格發展的趨勢。一種商品,其價格極貴,可以獲取極大的利潤時,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從事這一產品的生產,而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多,價格就會下跌。反之,一種商品價格極為便宜,必導致很少有人願意生產,導致供不應求,於是其價格就將上漲。
諸葛長青:范蠡對市場有著獨特的敏銳觀察力。
范蠡認為商品以將來迫切需要者為最有利可圖,所以夏天要預測皮毛商品,冬天要預測葛麻商品,手中還要經常掌握著實物的積蓄,因為商品的價格的漲落不是無限度的,上漲到一定限度就會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會上漲。商品價高時,就要儘快把手頭商品像糞土一樣毫不吝惜地拋售出去;商品價格下落時,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樣,大量收購進來。手內不要多存錢,要加快資金周轉,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范蠡還提出了一個「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的「待乏」原則。就是說,在水災之年做車的生意,在旱災之年做船的生意。這粗聽似乎違背常理,其實是大有道理,因為當水災時,大家都在做船的生意,利潤必定不高。而車的生意此時必定無人問津,如果趁此機會囤積一大批車,水災一旦結束,車將成為特別需求的商品,價格必然上漲。這時,將水災之年積下的車一下拋出,就能迅速獲取巨利。諸葛長青:范蠡的帝王道家經營之道,堪稱是奇才謀略。
後來,齊國國君聽說了范蠡的事情,覺得此人有奇才,就想任他為相。可是范蠡卻把相印交還了齊君,把大部分資財散發給鄉鄰好友,一家人又重新遷居。 這次,他到了「陶」(今山東定陶)這個地方,當時陶地客商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商業往來頻繁。他認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買賣、互通有無的商業要道。這正是經商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來,自稱陶朱公。 范蠡經商的時候,打聽到吳越一帶需要好馬。他知道,在北方收購馬匹並不難,馬匹在吳越賣掉也不難,而且肯定能賺大錢。可是把馬匹運到吳越卻很難:千里迢迢,花費的盤纏且不說,當時正值兵荒馬亂,沿途強盜很多,馬匹很可能運不到吳越就被搶去。 范蠡聽說附近有個很有勢力、經常販運麻布到吳越的鉅賈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販運麻布早已用金銀買通了沿途強人。於是,范蠡寫了一張榜文,張貼在城門口。榜文上說范蠡有一組馬隊,可免費幫人向吳越運送貨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動找到范蠡,求運麻布,范蠡滿口答應。就這樣,范蠡與姜子盾一路同行,貨物連同馬匹都安全到達吳越。馬匹在吳越很快賣出,范蠡因此賺了一大筆錢。諸葛長青:聯合策略做大市場,真乃奇謀也。
范蠡做生意講究薄利多銷,賺錢只賺十分之一的利潤,看準行情買賣貨物,貨物的買入和出售都很謹慎,後來生意越做越好,又只有幾年的工夫,就靠積累了億萬家財成了名揚天下的大富翁。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諸侯爭相與他交往。
五. 「時斷」和「智斷」相結合:范蠡盧氏收山貨 《韓非子?五蠢》中說:「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這裡強調了一個「善」字。資金不足,必須善於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獲利,唯有資金與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潤滾滾而來。處理資金要做到「無息幣」,即指貨幣不能滯壓,貨幣和商品流通了,買賣就活了。宋代的沈括舉例說:「十萬資金倘不周轉,雖百歲故十萬也,如果貿而流通,加快周轉,則利百萬矣。」 范蠡對貨物交換過程中如何贏利、積累財富看得十分透徹。他主張經商要「時斷」和「智斷」相結合,把握好「度」,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貨物通過交換增值,商人在交換過程中賺取應得的利潤。做生意應使「財幣欲其行如流水」,意為像流水一樣地周轉流通。他的積財方法非常實在,但又富有很深的經商哲理與學問。 相傳,范蠡有一次到盧氏經商,來到一個集鎮上,集鎮旁邊有一個大湖,鎮上很是熱鬧,有各種各樣的店鋪,人們熙熙攘攘,連大樹底下也擺滿了雜貨小攤,有皮毛肉類和各種山貨。 向人一打聽才知道這兒就是昔日洪水橫流時,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盧邑,那時禹王帶領民工在山的東北角處劈山開石,疏通河道,使洛水東流後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幾十里的大湖,人們才在湖邊鎮上安居樂業。 范蠡了解到當地盛產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土特產品,但是農民缺少食鹽、葛麻布衣、日用雜品等。范蠡覺得做生意的好機會來了。 於是,范蠡就在當地開了個雜貨鋪,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他收購的山貨價格很高,一傳十,十傳百,供貨人都往這裡跑,還不滿一個月,各種山貨就堆滿了幾個大庫房。 見貨越來越多,范蠡就找人把每種貨物都進行挑揀分類,把上等貨另放。按各地商賈的需求,先把各類上等貨用牲口馱運出山,送往各要貨的地方出售,得款後,他再到市上購回食鹽、葛麻布衣和各類日用雜貨等。 這些購回來的貨物很快地就賣完了,他把往返一來回的利潤一盤算,賺了很多錢。就這樣,遠近的商販們聞風而至,供貨的、進貨的絡繹不絕,商販們送來從山區購回的大宗山貨,按一般收購價再加價,提高了他們供貨的積極性,走時又讓他們帶些食鹽,讓他們到山區以鹽換貨。後來,當地的農民也都紛紛來批發些鹽和日用雜品下鄉去賣或換貨,學著做生意,這個地方的人漸漸地也都富裕起來。諸葛長青:范蠡主張經商要「時斷」和「智斷」相結合,把握好「度」,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有一次,一家收山貨的店鋪起火,范蠡的店鋪就在隔壁,「殃及魚池」,范蠡的店鋪也隨之起火,接著,接二連三,一條街的店鋪都燒著了。鎮上的人都忙亂著到處救火。但是范蠡卻沒有忙著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到附近的鎮上去採購竹木磚瓦、蘆葦椽桷等築房材料。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大家都開始忙著建新房子,范蠡採買回來的大批竹木磚瓦這時正好派上了用場,人們紛紛來找范蠡買這些建房子的材料,范蠡原來被燒毀的店鋪雖然損失慘重,但賣磚瓦木材所賺的錢數十倍於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百姓的需要。諸葛長青:范蠡遇到起大火不搶救商鋪,反而外出購物,可見范蠡的大智慧。
陶朱公在盧氏經營了幾年山貨,又積累了幾十萬家財,他把絕大部分資財都送給他的好友和鄉鄰,又散發許多錢給窮苦人,人們都感謝不盡。盧氏縣令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為「范蠡鎮」。諸葛長青:行善積德,必有福報。范蠡千古傳名,乃是當年厚德福報也。
六. 世事洞明:辦事要大方大氣不小氣 范蠡住在陶地時,生了個小兒子。小兒子從小生長在富貴之中,養成了花錢如流水的習慣,而范蠡的大兒子小時候受過苦,知道掙錢的艱難。這時范蠡的二兒子在楚國因殺了人而被抓了起來。范蠡認為,家裡有千金財產的孩子,是不應該在大庭廣眾面前被處死的。於是就要求他的小兒子,去楚國探視一下,看能不能救出哥哥。 長子聽說了,要求讓他去辦。范蠡不答應,長子覺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認為自己無能,就要鬧著自殺。范蠡沒辦法,嘆息了一聲,只好讓長子帶了兩萬兩黃金去了楚國,並寫了一封信給他從前在楚國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長子到了楚國,見到庄先生,把父親的信及兩萬黃金給了他。庄先生收下信和黃金後對他說:「你趕快離開楚國,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為什麼。」庄先生是個很耿直講信譽的人,雖窮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范蠡的長子卻擔心把錢送給他,不會起什麼作用,所以他沒有聽從庄先生的話立刻離開,而是繼續留在楚國,並用私帶的錢去賄賂楚王身邊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個適當的機會對楚王說:某星出現在某個位置,對楚國不利,要他施恩德以避害。楚王聽信了庄先生的話,準備大赦天下。楚王身邊的人聽到這個消息,趕緊告訴范長子。范長子認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會被釋放,白白給庄先生那麼多錢實在太可惜了,於是他又去見庄先生,想把那些黃金要回來。庄先生見到他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不走。范長子說:「楚王準備大赦,我弟弟沒事了,特來向你辭別。」庄先生一聽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黃金還給了他。范長子很慶幸這次既救了弟弟,又沒有失去黃金。 庄先生對范蠡長子的所作所為,覺得很羞憤,於是又見楚王,對他說:「我聽別人議論,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為陶朱公兒子的緣故。」楚王很生氣,我大赦天下,完全是為了施恩德,怎麼會因為他的兒子呢?於是就把范蠡的二兒子殺了,殺了之後才宣布大赦天下。 范蠡的長子把弟弟的屍體運回家的時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傷。陶朱公說:「我早就知道會有這個結果的。他不是不愛他的弟弟,而是他太愛金錢了,這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和我一起置家產,深知錢財來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兒子生而富有,不知錢財來之不易,所以他會輕易捨棄財物,這一點長子做不到。」這說明範蠡把世上的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徹,這個故事就是成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的來源。諸葛長青:辦事要大方大氣不小氣。尤其是求人辦事,更要大方,切忌吝嗇小氣。尤其是和別人定好的事情,更要兌現諾言,該花的錢必須花,否則就是弄巧成拙。人家為你付出智慧和辛苦,獲得報酬也是應該的。
七、《史記》與《國語》中范蠡形象不同的原因同是范蠡,在《史記》和《國語》中卻有著不同的人物形象,這與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著深刻的聯繫。
1、時代思潮的影響
《國語》產生在戰國後期,正是百家學術思想爭鳴的時代。當時正是戰亂時期,法家學術思想盛行,所以作者在塑造范蠡這一人物形象時,不僅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計策,而且將儒家、道家的思想也融入其中。這樣,范蠡不僅僅是一國的謀士,更是思想的集大成者和運用者。他的戰爭理論及用人觀念無疑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戰神的化身。
《史記》產生於西漢時期,當時的社會剛剛經過秦始皇暴政的摧殘,百廢待興,所以黃老思想比較盛行。范蠡之所以在《史記》中能夠看破人性、看破財權、看破生死,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有著莫大的關係。
2、作者的意願
《國語》的作者至今頗有爭論,但據現有典籍記載,作者都標註為左丘明。相傳,左丘明雙目失明後,將以前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本文猜測關於范蠡的傳聞肯定也是殘缺不全的,左丘明之所以這樣寫也與當時社會多隱士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許多隱士不願出來做官。出來做官的名士也都想功遂身退。范蠡這一成功範例無疑是眾多名士的仰望的典範。
司馬遷筆下的范蠡可以說幾乎一個神。范蠡在《史記》中已經看破了紅塵,遷徙三次都成名天下,把名、利、財、生命都視之如塵土。文中記載:「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司馬遷本人作為史官,不但沒有立功,沒有成名,還因為一句勸諫獲了宮刑。這對他來說,是多麼難以承受啊。范蠡的神聖形象也是司馬遷有心造就的。他在文中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司馬遷想如果他的君王想勾踐一樣賢明,能虛懷納諫,自已也一樣可以揚名後世。諸葛長青:司馬遷的評價可以說十分中肯,因為范蠡的確稱得上是財神。
范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字少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商人,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三戶人。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年輕時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與楚宛令文種一起投奔越國,他輔助越王勾踐奮發圖強,滅吳興越,建立了不朽功業。
范蠡在哲學、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面均有很大成就。他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辭官至陶,以經商聞名天下,十九年中三至千金,富甲一方,人稱陶朱公。 范蠡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係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 范蠡是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商業之祖、制陶製鹽業的先師、度量衡桿秤的發明者。他創立了商業運籌學、價格學及循環論等關於經商的理論,在以後的2 000多年裡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八.大勝靠德:「富好行其德」的陶朱公 范蠡的一生充滿著神秘和傳奇的色彩,正如唐代詩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說:「范子何曾愛五湖,功成名就身自退。」元代王曇在《留侯祠》所言:「君不見五湖范蠡載西施,一舸鴟夷去已還。」范蠡年老的時候,由子孫持家,最後的家產越來越大。當時有一個叫猗頓的人聽說陶朱公經商有法,就拜他為師,後來經商致富,家產也達千萬。後人說起富豪就把他倆並稱為「陶朱猗頓之富」。另外,范蠡經商受人稱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富好行其德」,十分講究道德。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一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把財富分給窮人及較疏遠的兄弟,不為金錢所累。唐代詩人李白路過南陽,在《南都行》中詠道:「陶朱與五觳(百里奚),名播天壤間。」諸葛長青:人生是一個過程,錢再多有什麼用呢?如果能夠救助貧困,那不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具有極大功德。富豪者,行善積德是第一要務啊。
范蠡有一次做生意到了商洛,據說是中國最早發明青銅器的地方。商洛當時生產的青銅器具很精美,遠近聞名,當時上至豪門,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銅器為榮耀。范蠡打聽到鄰近的秦國需求量大,他想:物以稀為貴,如果把商洛的青銅器運到秦國,肯定能夠牟取高利。范蠡於是就雇了很多牛車和人,到商洛地區收集青銅器,然後到秦國去賣。在去秦國的時候,為了標明身份,就在牛車上和青銅器上都鑄個「商」字,「商」的意思是「買賣」。 到了秦國國都咸陽,秦人看到牛頭上寫著「商」字,青銅器上鑄著「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絕倫。於是人們都叫著「商人來了,商人來了」,很快就把器具搶購一空。「商人」後來就成為買賣商品人的代稱,「商人」的名稱由此而來。諸葛長青:商人的來歷,就起源於范蠡。范蠡到秦國販賣青銅器,為了標明身份,就在牛車上和青銅器上都鑄個「商」字,「商」的意思是「買賣」。到了秦國國都咸陽,秦人看到牛頭上寫著「商」字,青銅器上鑄著「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絕倫。於是人們都叫著「商人來了,商人來了」,很快就把器具搶購一空。「商人」後來就成為買賣商品人的代稱,「商人」的名稱由此而來。
相傳范蠡還是十六兩老秤的發明者。他在經商中發現,人們買賣東西都是用眼睛估計,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一天,范蠡經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裡汲水,方法極其巧妙: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系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回家仿照著做了一桿秤:用一根細直的木棍兒,一頭鑽上小孔,小孔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一頭拴上吊盤,裝盛貨物,一頭系鵝卵石為砣;鵝卵石移得離繩越遠,吊起的貨物就越多。秤做出來了,一頭掛的貨物多,鵝卵石就要移得遠,才能平衡,他覺得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作標記呢?他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然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偶然外出,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突發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標記,一顆星一兩重,十三顆星是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 秤。 但時間一長,范蠡發現有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如何杜絕奸商的惡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祿、壽三星,十六兩為一斤。范蠡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這種十六兩秤,一用就是兩千多年。諸葛長青:范蠡還是秤的發明人。古時候為什麼16兩是一斤?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祿、壽三星,十六兩為一斤。
范蠡在經商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一是預測行情,窺其先機;二是貴賤復反,賤買貴賣;三是實物上種,質高貨真;四是薄利多銷,無敢居貴;五是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六是加速周轉,行如流水;七是多元相濟,綜合經營;八是富而好德,仗義疏財。後人歸納出范蠡經商的經驗,這些經驗被稱為「經商十八則」:
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價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費用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 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貨物要百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貨價減; 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端生; 臨事要盡責,切勿妄托,妄托則受害大; 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主心要安靜,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多; 工作要精細,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劣品; 談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出入要謹慎,切勿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優劣要細分,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切勿馬虎,馬虎則失信用; 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失良機。 范蠡治國則國盛,治家則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為給後人很大的啟示,後代有賢德的人都把范蠡的這種行為作為處世的楷模。宋代王十朋曾寫詩「只與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煙波闊,誰是扁舟第一人」來讚揚他。 參考文獻:[1]劉燕燕《<史記>、<國語>中的范蠡形象比較》
[2]鞏家輝 《中國商學院:歷史商業成功秘籍》
[3]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越王句踐世家》
[4]百度資料
推薦閱讀:
※禹音:孔子為何不談黃帝
※為什麼學業、事業總是不見成績,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讀《關雎》:那個得了相思病的小哥哥
※前方高能!你不知道的國學文化。
※禹音:儒家修行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