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歸納自己成功的原因,很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
我們可能都有過名人的勵志故事感動或激勵的經歷,聽完這些故事,覺得熱血沸騰、信心滿滿,自己的大好人生盡在掌握之中。但似乎過不了多久,生活還是回到原來的軌道上,並沒有發生真正的改變。
我們難免愧疚、自責,甚至覺得自己好失敗。可其實不是,本質上是因為名人勵志故事就是不靠譜。
名人勵志故事的經典套路是這樣:
?我成功了,成功的方法是XX;
?只要你也做了XX,就能和我一樣成功。
這個套路有什麼問題嗎?先來看一個故事。
《意志力》的作者,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曾在大學裡做過一個研究,試圖發現什麼才是成功者的必備品質。
研究過程是這樣的:先列出一串成功者可能擁有的品質,然後找很多學生測試。也就是說,通過大規模統計來考察,哪些素質是成功學生都具備,而不成功的學生都缺乏的。這樣,就能發現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品質是什麼了。
令人驚訝的是,真正能左右學生學習成功的只有一個品質——自控力。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不是通過大樣本統計的科學方法來發現這個品質,而是讓成功的學生來分享其勵志故事,會是什麼結果?
他們可能會歸納出各種他們認為使其成功的品質,但未必都能說到到自控力這個原因上。
而勵志故事中,成功人士歸納自己成功的原因,很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它們僅僅是個案,不具備普遍性,普通人模仿了也未必有用。
所以,這裡的啟發是: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只學習和模仿對普通人都適用的,且真正和成功密切相關的品質;而且我們不能依賴名人傳記或者名人自己歸納的品質,而是要看大規模統計的結果。
勵志故事不靠譜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總是通過讓人熱血澎湃、動力滿滿的方式激勵我們去採取行動。這種方式,我們權且稱作"動力策略"。
動力策略有什麼問題嗎?
它不穩定、不可靠。所以大家根本無法依賴這樣的策略。錦上添花或許可以,雪中送炭往往不能。
此話怎講?
很多人都去過健身房,回想一下,當初為什麼去呢?
或許是因為,看到自己肚腩漸長,再看別人亮眼的馬甲線人魚線,再想想未來躺在陽光海灘上那身材健美的自己,動力就有了,然後就開始去健身房。
後來,動力逐漸消退,去健身房的頻度,也從起初的一周三次,變成一周一次,再變成一個月一次,到最後……連健身卡放哪裡都忘記了。
我們不去健身房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比如"這周工作好忙",或者"這幾天身體好累",或者"最近情緒有點抑鬱",或者"今天和老婆吵架了,心情不爽"......
一開始動力滿滿,後來消亡殆盡。這就是動力策略簡短的一生。我們也總是愧疚自責,認為自己就是無法堅持下來的失敗者。
其實不然,這是因為動力策略本身就不靠譜。
動力,本質上是以人的感受和情緒為基礎的,而人的感受容易改變且無法預測,很多東西都能輕易影響我們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抑鬱、健康狀況、荷爾蒙...... 換句話說,任何東西都能改變我們的感受。
我們把改變自己的重任,依靠在"動力"這麼不穩定的東西上,不是"沙上建塔"么?
勵志故事的問題也在於此,當時讓人熱情高漲、動力滿滿,但過不了多久,動力就減弱消失,然後我們也回到生活的原處。
容易衰退、很不穩定,是動力策略的最大問題。
羅永浩[現鎚子手機老闆,前新東方英語名師]有一次他回憶起當刻苦學習英語的故事,對此頗有共鳴:
如果我們想獲得持續的人生進步,保持美好的、亢奮的狀態,最好是每三天聽一場熱血沸騰的人生勵志講座。但是普通人又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只能去買些勵志書來看了...
這些書,當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拿起來一翻,就像精神鴉片一樣,又能讓人堅持三天。
我當時採取的方式就是去海淀圖書城的舊書攤,買最便宜的那種破書。我一共去了三次,買了一百多斤回來,然後放到我住的農民房子的門口,堆在那兒,作為備戰糧,然後就開始了艱苦的英語學習。
動力策略很不穩定,如果非要使用,就得像羅永浩那樣備好大量雞湯,像吃藥一樣按時服用,同時還得祈禱,過程中千萬別發生足以影響自己情緒和感受的大事件。
那有沒有更好的策略呢?
實際上,除了動力之外,還有一種更穩定、有效的策略,就是意志力。意志力和動力的本質差別在於:動力,是你發自內心地想要完成任務,然後才採取行動;而意志力,是即便不想做,也能強迫自己採取行動。
你也許會想,關鍵的問題恰恰是意志力不夠強啊!
比如,希望每天做50個俯卧撐,但剛做了幾個,就堅持不下去了;希望每天讀30頁書,勉強讀了5頁,就讀不下去了;希望每天寫1500字,可是覺得今天根本沒什麼東西值得寫,還是算了吧……
這些場景我們可能並不陌生。其本質問題,是設定的目標太有挑戰性,對我們有限的意志力消耗太大,那自然堅持不住。
有沒有僅僅消耗微量意志力就能完成目標的方法呢?
美國有個聰明的懶蟲,叫斯蒂芬·蓋斯,他為了和自己的懶惰做鬥爭,學習了各種心理學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名為《微習慣》的書,創造性地、接地氣地、徹底地為我們普通人解決了意志力不足的問題。
這一切,都始於他一個出人意料的設問:你能做完1個俯卧撐嗎?
不是50個、不是100個,而只是1個俯卧撐,能做完嗎?
做完1個俯卧撐,這目標小到不可思議,只要身體正常,即使精疲力盡、動力枯竭,我們也能輕鬆做到,因為它只需要調動微量的意志力就能啟動並完成。
同樣,每天讀2頁書或者寫50個字,這些目標也十分簡單,完全能夠輕鬆開始、輕易完成。
這就是他的策略遠勝動力策略之處:動力很不穩定,無法召之即來;而完成微小目標,則只需調用微量意志力,我們隨時能夠做到。
也就是說,微小目標能夠輕鬆啟動、輕易完成,簡單到無法失敗,因而遠比動力策略穩定、可靠。
你可能覺得,微小目標是能輕鬆完成,可這麼小的行動,能帶來的改變也很有限啊?
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實現我真正的願望呢?每天只做1個俯卧撐,什麼時候才能擁有美好身材啊?
你覺得行動太小,無法真正達成你的願望。
這個質疑很公平。不過,它也讓人想起一些悲觀派科學家們的論調,比如:再這樣下去,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在XX年之內就會消耗完的!
而事實上,現在石油還沒用完,人類已經開始使用太陽能、風能、以及研發更厲害的可控核聚變能源了。我們並不見得一直依賴石油,直到它被開採殆盡。也就是說,以原地踏步的視角去看待未來,本身就是錯的,那些科學家忽略了,我們在過程中會發生進步和改變。
同理,你覺得行動太小,不足以達成願望,其中的錯誤假設是:採取了這個微小的行動之後,你還是原來的你。
可你已經不是了。
當你使用意志力稍微強迫自己開始並做完1個俯卧撐之後,你獲得了兩種力量:
首先,慣性。
慣性讓你不想馬上就停下來,既然已經趴好了,也做了1個俯卧撐,似乎再做1個也沒那麼費勁,然後你就做了第2個、第3個;
其次,願望。
你想要做俯卧撐,內心的願望是身材健美。有時不想做俯卧撐,並非因為沒有了願望,只是因為遇到了大腦更強的抗拒,所以難以啟動[比如大腦會說"今天太累了,歇會吧"];只要一旦開始做,就又會悄悄地想起自己的願望,同時會願意繼續再多做幾個。
於是,有了慣性和願望的支持,你往往能夠超額完成微小目標。
那你又問,如果我做完1個俯卧撐,就徹底不想做第2個了,怎麼辦?
這也不是問題。
哪怕做完1個就停下,也已經很好。因為它至少完成了兩重意義:
首先,你完成了目標。目標雖小,但完成目標和沒完成的感覺完全不同。完成目標所體會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比起目標無法完成時的挫敗感[往往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大],可好太多了。
其次,你為建立一個新習慣邁出了堅實一步。習慣足以改變整個人生,這是大家的共識。
如果你已經連續幾天都做了俯卧撐[哪怕1個也好],那後面幾天,是不是更容易想起、也更願去完成這每天1個俯卧撐的小目標?而這正是習慣正在形成的標誌。
綜合來看,這不起眼的微小目標,完成後所能引發這樣的結果:
你總能完成目標,這帶來了連續不斷的自信和成就感 + 你逐漸建立了習慣 + 你經常超額完成任務 + 你的身體[或大腦]因為你完成任務而逐漸變強
這樣的你,難道還是此前的你嗎?
我們繼續推想,往後你還會發生變化?
?你每天都越來越習慣於做俯卧撐,不做反而不習慣了;
?你超額完成的數量越來越多,你的力量不斷增強,身材也開始改變了;
?即使偶爾無法超額完成,只做了1個俯卧撐,也依然100%地完成了任務,依然可以收穫滿足感,而全無挫敗感。
有了這樣的變化,我們離我們願望中的自己,真的還遠嗎?
推薦閱讀:
※最近流行唱衰職場媽媽,那麼成功女人都是怎麼成功的?
※被爸媽強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越工作越迷茫,怎麼轉變生活方式?希望轉型成功人士出來講講,謝謝~~
※如果人生是一場80分鐘的dota,不想輸,從30歲開始努力,還有可能翻盤嗎?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學霸,是如何淪落為社會底層的?(很現實)
※為什麼越是優秀的人越努力?
TAG:成功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