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讀書會要你命嗎?

不讀書會要你命嗎?

來自專欄 天天成長研習社

「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文/七天路過(微信公號:天天成長研習社@ taocituzi77)


1

最近一期奇葩大會竟然討論了「讀書的意義」,雖然在節目中看到高曉松和特別人類樊登對於讀書的看法互掐,但依然很高興我們能擺到檯面上來提倡「閱讀」這件事。

「有些人認為讀書是休閑品,而我認為讀書是一件要命的事。」

「我變成了一個特別人類,就是人們只要跟我在一起超過十分鐘,基本上就會覺得讀書很重要」

「書里寫的未必都對,但總比你瞎想強」。

這些是創造的讀書APP已經擁有三億會員的樊登在節目中拋下的結論,基本指向一個結論:當你去看書時,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難都能得到解決。

樊登說當他馬上要做爸爸時內心非常焦慮,但是當他買了很多育兒書,了解了育兒和兒童心理知識後,育兒這件事就沒有那麼難了。

在他送孩子上學的路上,聽到兩個媽媽對於育兒的討論,說生完二胎後更好管教是因為打老大的時候,老二在旁邊也會害怕時,他突然意識到沒有讀書讓很多的中國家庭陷入惡性循環中。

樊登說:「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都有一本書在等著你。」

並且舉出馬雲的例子,說自己很欣賞馬雲說的一句話,馬雲的阿里巴巴最強調的東西,實際上是三個力,心力、腦力和體力。

高曉松雲淡風輕地說:「可是這些知識並不是馬雲從書里得到的呀?」言下之意說,有些成功是自己摸索出來的,而非前人經驗的複製。

樊登也自信地回懟:「可是馬雲他可以寫下來告訴別人呀。」在他的心中,書上的知識都是經歷過檢驗的,比起漫步目的的自我探索,看書最起碼能給你一些經驗。」

高曉松當場提出質疑:「讀書是不是就能這麼直接地解決問題?不好的事情難道都是沒讀書的人乾的嗎?」

樊登建立了「樊登讀書會」,帶領著許多不願意讀書的人開始讀書,入會員後一年讀52本書,而高曉松先後在北京和杭州開了雜書館,曉書館,對於他來說,同樣是身體力行培養大家的閱讀習慣。

在本質上,樊登和高曉松都是閱讀的提倡和推動者,可在於「讀書的意義」上,兩個人的見解並不相同。

趙又廷說了自己的看法:「我非常同意讀書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可是我不喜歡帶著目的去讀書。」在他的理解中,讀書是一種偶然的邂逅,失望或是驚喜,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私人化的體驗。」

這段節目中蔡康永並沒有發言,我私心想或許是他對於讀書的「實用主義」並不是那麼認同。

他曾經開過一檔節目叫《周二不讀書》,在裡面推薦溫世存,張大春等人的書,他說讀書最大的樂趣在於對已經存在世界上、存在生活當中的東西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更是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機會」的潛台詞是一種幾率,它不是那麼絕對的事情,不是說你讀了很多書就一定過得比別人好,也不是說你讀書所得到的道理就比別人旅行或聽培訓得到的道理更有用,它只是提供一種渠道,一種可能性。

2

比起「讀書有用」的結論,其實我更喜歡當期中心理學大V李松蔚的「心理學無用論」。

他告訴大家:很多人都問心理學家我應該怎麼辦?可是世間的人事,沒有那麼多必須和應該,比起別人的建議,你更應該傾聽自己的內心。

李松蔚同樣在當奶爸時有一段焦慮的時光,他說自己去看育兒書的時候,發現按照書上做的並不管用,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我女兒是不是有問題?」

他說覺得自己很可笑,女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但是當女兒跟書中描述的不一樣時,自己不會覺得是書錯了,而是孩子出了問題。

並且不同的書觀點是矛盾的,比如有的書說,孩子哭了你要去哄她,你要隨時讓她感覺到愛。有的說,你就讓她哭,你越哄她,你就越是被她控制。

而多年從業心理學的經歷讓他意識到,如果他真的完全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那他早就不知道如何當父母了。

首先,儘管書中的知識是作者經歷大量的論證或實驗所得,但個體總是有差異性的,每個人都按照書中給出的方法來操作,而不看實際情況,很有可能變成「紙上談兵」的狀況。

其次,任何問題不會只有一個答案。生活本就是偶然的集合,過分依賴某一本書的知識,把書中的答案當做標準,而一再否認自己的經驗,很有可能會走彎路。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完全為了「解決某種實際問題」去讀書時,讀書也會變成一件過於功利的事情,我們為了緩解焦慮而去讀書的初心也就消失了。

電影《死亡詩社》中有一句台詞:

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詩詞大會奪冠的外賣小哥雷海為,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詩形容他最合適。無論外賣工作多麼辛苦,他都習慣帶著一本古詩詞,沒事的時候翻開看看。

節目結束後雷海為繼續回到杭州送外賣,很多網友調侃他:「得了冠軍,你怎麼還是個外賣小哥,沒有讓生活改觀的話,讀書又有什麼用呢?」

這些疑問我覺得同樣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如果我們花時間去閱讀了,但是還是跟那些沒讀過書的混得一樣,甚至不如他們,那我們為什麼要花時間讀書呢?」

我很喜歡這位外賣小哥的回答:「我當時讀詩,純粹是出於對詩詞的熱愛,去讀、去背,去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我真的沒有想到,十三年前的讀詩背詩,能夠讓我站在央視的舞台上。」

我能想像一身如寄的黑夜裡,他是如何從這些古詩詞中得到滋養,如何在等待外賣的時刻,享受這些書帶給他的廣闊世界,而正是這些不為結果的付出,才在十三年後饋贈給他一份值得的驚喜。

讀書這件事,的確會給你回報,給予雷海為的回報是豐富而細膩的內心,以及巨大的詩詞儲備量。如果沒有詩詞大會這檔節目,沒有成為冠軍,他本身也是一個因為閱讀而充滿幸福感的人。

古代女傭在收拾完貴族主人的煩人晚餐之後,也在一燈如豆的廚房角落裡看小說,這是他們生命中唯一可以與貴族實現平等的時刻,不因階級或財富而發生變化。

3

胡適曾經對「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發表過三點看法: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而北大教授陳寅恪從12歲起先後在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高等學府求學18年,哪裡有好大學,哪裡藏書豐富,他便去哪裡拜師、聽課、研究。對大多數人趨之若鶩的學位,他卻淡然視之,不以為然。

梁啟超推薦陳寅恪進清華時,清華校長曹雲祥問梁:「陳寅恪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又問:「那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

對於這位大師來說,他的讀書與求書,不問目的也不問歸途,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他寫下:「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只求學問,不受學位。

陳寅恪讀書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果你讀書只是為了獲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為了可複製的經驗,而不是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難說你能通過讀書解決多少真正的問題。

更有可能性的結果是——當你發現讀過一些書後並沒有解決你遇到的難題時,你就會崩潰了,重新吐槽起讀書無用。

關於讀書的意義,我更喜歡台灣作家唐諾所說的這段話:

「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個人堅信,這才是閱讀所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最美好的禮物。

閱讀的人窮盡一生之力,極其可能還是未能為自己心中大疑找到答案,但只要閱讀一天仍頑強進行,可能性就一天不消失。答案可能導向絕望,但可能性永遠不會,可能性正是絕望的反義字,它永遠為人預留了一搏的餘地。」

「你愛上讀書的理由是?」

-End-


作者:七天路過

混跡在帝都的北漂姑娘,圖書營銷喵

2個月瘦11斤的摩羯少女

微博@七天_路過

公眾號@天天成長研習社(ID:Taocituzi77)

推薦閱讀:

明明會做的題,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對?
《最強大腦》中外對抗賽中李雲龍與安德烈的比賽,還有過程,給了我們什麼啟迪?
【千之菩苗】學了舞蹈,才知道什麼叫亭亭玉立
為什麼大家都不戳破深度學習的本質?
1900琴師海計劃(4):資深鋼琴教師陸倍文

TAG:教育 | 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