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30歲以後就不讀書了?
來自專欄 人神共奮
?
1/5、我們正處於一個女人比男人更愛讀書的時代嗎?
1995年一項關於讀書的調查,中國男性和女性閱讀率的比例是79:21,愛看書的男人遠遠超過女人。
到了十年後的2005年,一份《中國六城市圖書零售市場讀者調查報告》顯示,女性閱讀率在當年首次超越男性3.8個百分點——我估計這也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的頭一次。
之後,這個比例繼續上升,再到2018年,根據最新的《2018 中國圖書閱讀市場專題分析報告》的統計,紙質書的女性閱讀比例接近7成。
?
?
可以說,我們正處於一個女人比男人更愛讀書的時代。
這些年,到底是女人變得愛讀書了呢,還是男人變得不愛讀書了呢?
2/5、為什麼女人比男人更愛讀書?
原因可以從另一個數據中推測出來:90後閱讀者佔比超過50%。
?
?
前面說了,女性閱讀率是從90年代後逐漸上升的,那麼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女性整體閱讀比例的上升,是因為年輕讀者中女性的比重更高。
至少我比較熟悉的公眾號行業可以證實這個結論:新榜的公眾號500強中,最多的就是針對90後女性的情感、文化類號;而「讀書類大號」的訂閱者中,90後女性的比例也是最多的。
??
讀書如此,寫作亦如此。我加入的以「腰部」、「尾部」號為主的自媒體作者群,至少7成是女性。
像「人神共奮」這種純理性、不煽情的號,很多人都以為讀者都是大老爺們,其實女生還是佔51%。
我們對男女差別的很多看法,都是歷史的偏見。那些說女人「胸大無腦」的男人,其實他們的書架上擺的還是他們二十歲時買的書。
即使是男人誇「讀書的女人有氣質」,背後也隱藏著一個意思:男人嘴上說喜歡「愛讀書的女人」,其實只是喜歡看她讀書的樣子而已。
現代女性正意識到,幾千年來的「讀書霸權」已經易主。前幾年,波蘭女性發起一項名為「閱讀的召喚(calling for reading)」的運動,喊出一個帶著幾分嘲諷幾分自豪的口號:「你不讀書,我們就不跟你睡覺」。
很多人對此的解釋是:男人不讀書,是因為經濟壓力太大。
美國認知神經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在《普魯斯特與烏賊》一書中發明了一個叫「閱讀腦」的詞。她認為,人類從「會說話」到「會閱讀」用了幾萬年的時間,人類真正的閱讀史只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大腦天生不適合閱讀。
而「閱讀腦」正是人為了閱讀而對大腦進行的改造,現代的兒童從「會說話」到「會閱讀」只有幾年的時間,並不足以完成這個過程。
?
三十歲以上的男人不讀書,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最理直氣壯的莫過於忙——男人可能迫於生活壓力,放棄了「閱讀腦」,因為「讀書改造大腦」的過程實在是太累了。相對而言,女性(特別是年輕女生)的經濟壓力小於男性,所以她們保留了「閱讀腦」。
可是,很多人並不同意這個說法,是的,你們男人白天要上班賺錢,但明明是下班還要應酬吹牛逼、還要撩妹打遊戲,才沒有時間看書的嘛。
所以,男人不讀書的原因,有必要繼續深入靈魂。
3/5、為什麼很多人30歲以後就不讀書了?
仔細看這個年齡數據,70後閱讀者的佔比,大約只有80後的一半,70後和80後加起來也不超過90後,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不愛書了。
為什麼呢?我們再來看下面一張中列出了70、80、90後最愛讀的書。
?
?
90後的書單包括兩類書,從閱讀的功利性上講,這是兩個極端:考試類的書是純功利的,用會了就丟;情感、文學類的書是「非功利」的,完全是個人愛好。
70後愛買的文史哲一類的書,都是「沒有什麼用」的書。
可不可以這麼說,90後讀者中,以「功利性閱讀」為主的那一部分,二十年後也將同樣成為一個不讀書的人,從這個統計中消失?
我20多歲時的閱讀基本上以小說為主,30多歲主要讀經濟、歷史、管理類的書,現在比較雜,但其中很多哲學、社科類的書,都是以前不大愛讀的。我想,我可以保持「讀書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遠離「功利性閱讀」。
而我20多歲時的同齡人中,喜歡讀成功學書的,現在基本上都不讀書了。
功利性閱讀,正是年齡越大,愛讀書的人越少的原因 。
90後並不是「愛讀書」,而是因為他們剛剛離開學校不久,十幾年「閱讀腦」的改造效果尚存,讀書習慣對他們而言還不算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他們一走進職場,就會面臨更大的成功壓力,特別是男性,這種壓力會讓他們的閱讀更加功利化。
後台很多讀者向我提出各種各樣的職場問題,我也會挑一些變成文章的主題,但我不太願意直接告訴你具體應該怎麼做,因為如果你不能成為「適合說這些話的人」,不能成為「適合做這些事的人」,就算告訴你我的答案,你也用不了。
讀書也是如此,每一個懷著「學以致用」為目的而讀書的人,早晚有一天會放下書,因為讀書真的沒!有!用!
?
?
檢驗讀書的「功利性程度」,最典型的莫過於你對文學作品的態度。
4/5、書中自有顏如玉
現在有一種說法:「盡量少看……甚至別看文學」,理由有很多,其實歸根到底只有一條:看了沒用。
道理是有一些的。即使是歷史、哲學、美學、科學這一類看上去不是那麼「經濟實用」的書,你也能從中直接找到做人做事的辦法,唯有文學類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個個別人的故事,更像是無聊的消遣。
文學到底有什麼用,很多人不屑於回答,難道什麼都要有用嗎?不過,我覺得如果大部分人都是「實用主義者」,不妨也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比如說,後台有很多人問我,看什麼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下面就是我給你們的答案:
Google的工程師在訓練人工智慧引擎時發現,AI在與人對話中,只能理解語言的本義,而對那些反諷、自謙、威脅等「話中有話」的語境,反應則相當弱智——我想說,這些不就是造成溝通障礙的原因嗎?人類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為了讓AI在聊天時更能理解人類的情緒,工程師嘗試從不同類型的書中找各種內容「喂」機器,最後發現,愛情小說的效果最好:相比其他直接講如何說話的書,愛情小說的故事提供了模擬現實的語境、情節提供了對話的前後邏輯,同樣的情緒在不同的作品中又有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更有助於 AI 學習。
在瘋狂閱讀了近三千本愛情小說後,AI的「撩妹撩漢」能力果然大有進步,除了在谷歌郵箱中提供收件人回復建議這樣的經典應用外,據說,人家已經開始寫情書了,甚至……說髒話。
為什麼總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差的男生比女生多呢,也許是愛情小說看少了。
人生大部分的重大問題,都建立在對人性的洞察之上,而所有的人性洞察,都能在小說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就像喬治?R?R?馬丁大爺在《冰與火之歌》里說過的一句話:
讀書的人可以擁有一千種不同的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度過他自己的那一生。
?
看過《冰與火之歌》的讀者應該記得這句話——一個預言。聽到這句話的布蘭史塔克很快擁有了一種神奇的能力,可以能潛入其他人、動物甚至多年前的死者意識中,去體驗這些人曾經經歷過的戰鬥、愛和死亡,感受他們曾經感受到的痛苦、幸福和恐懼。
原句中的「A reader」的意思,並不僅僅是「閱讀者」那麼簡單。
不愧是大師,多麼神奇的比喻和想像,小說並不是把人性總結成「成功的1001種方法」,而是讓你像布蘭那樣,擁有足夠多的人生體驗,最終能找到對自己「最有用」的人生——如果你一定離不開「有用」這個詞的話。
5/5、讀書,恰恰是因為讀書無用
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講過一個關於「讀書」的神話:
發明文字的鳥首人身大神修思向埃及國王薩姆斯推薦自己的發明,他說:「讀書將使埃及人變得更加聰明博學。」
薩姆斯國王卻說:「錯了,文字是一個多麼糟糕的發明。人們習慣了讀書,就不再努力記憶。讀書的人自以為能無師自通,其實他們得到的不過是智慧的贗品。」
薩姆斯國王對讀書產生的最大誤解,莫過於認為書只是對生活的簡單記錄。
?
好的小說總在生活之上。
有記者採訪寫《推拿》的作家畢飛宇:「你是不是去盲人診所體驗生活了?」畢飛宇基本承認又斷然否認了:
有一段,我每一天都和他們來往,那就是我的生活,我和他們密切到什麼地步?中午都在那裡午休。那家店解散之前,有一兩年時間,我就這麼過來的。但我從來沒有想過去「體驗生活」——我來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寫你們,這個一點沒有。我願意對天發誓。
……對《推拿》這部小說而言,這是我特別滿意的地方。作為一個小說家,我有我的尊嚴,這個尊嚴就是虛構,它也是小說的尊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推拿》,我想摘錄其中的一些段落,因為能得到的思考,比結交一個盲人朋友要多得多:
?
?
這是從盲人的視角看自尊和多疑這兩種心態,其實是所有弱者的心態:
盲人就是這點不好,因為自己看不見,無論有什麼秘密,總是疑心別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一點掩飾的餘地都沒有了。
看起來盲人最大的障礙不是視力,而是勇氣,是過當的自尊所導致的弱不禁風。沙復明幾乎是豁然開朗了,盲人憑什麼要比健全人背負過多的尊嚴?許多東西,其實是盲人自己強加的。這世上只有人類的尊嚴,從來就沒有盲人的尊嚴。
關於自律,盲人告訴你的真相:
規律是他們的命根子,要不然就會吃苦頭。
健全人其實都受控於他們的眼睛,他們永遠也做不到與時間如影隨形。
關於顏值的問題,盲人的視角有另一種啟發:
知道自己美固然是一件好事,有時候,卻又不是這樣的。都紅就感到自己的心慢慢地「深」了。女孩子就這樣,所有的煩惱都是從知道自己的「長相」之後開始的。事實上,都紅都有些後悔自己的「長相」了。
下面一段話,我幾乎可以直接拿來回答任何一個「如何與領導相處」的問題:
說到底盲人總是弱勢,他們對自己的那一套在骨子裡並沒有自信,只要和健全人相處在一起,他們會本能地放棄自己的那一套,本能地用健全人的「另一套」來替代自己的「那一套」。道理很簡單,他們看不見,「真相」以及「事實」不在他們的這一邊。他們必須藉助於「眼睛」來判斷,來行事。最終,不知不覺地,盲人把自己的人際納入到健全人的範疇里去了。他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的判斷其實是別人的判斷。但他們疑惑。一疑惑他們就必須同時面對兩個世界。這一來要了命。怎麼辦呢?他們有辦法。他們十分自尊、十分果斷地把自己的內心撕成了兩塊:一半將信,另一半將疑。
這些未必是一個盲人真實的心態,但它又超越了生活的真實,是作家創作出來的「真實」。如果不是畢飛宇寫了這樣一部小說,你怎麼可能通過一個作家創造的一群盲人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個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世界呢?
每一本好書都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如何讀書」相關的文章
職場人建立知識結構的必讀書
公眾號越訂越多,反而越讀越蠢?這裡有一個好辦法
課文里隱藏的愛情故事,遠不止李雷和韓梅梅
?
推薦閱讀: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讓你好好活
※《解憂雜貨店》: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應該怎麼做?
※追問——與余秋雨先生的「邂逅」
※2017年下半年我讀過的40本書
※趙城虎:義虎是怎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