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差評的心理諮詢師,居然是因為沒有給來訪者提建議
來自專欄 麥大大的心理學
我的來訪者,給了他的上一個心理諮詢師差評。
01
**心理諮詢師不能給來訪者提建議。 但是,不提建議的心理諮詢師容易被差評。**
我的來訪者,與她上一個諮詢師的對話可能是這樣的。
諮詢師:好的,我們今天就到這裡把。
來訪者:老師,你不給我點建議嗎?
諮詢師:我們諮詢師是不直接提建議的。 來訪者:什麼!我可是付費的哦!怎麼可以不提建議! 諮詢師:聽起來,你對提建議這件事特別關注。也許我們可以在下一次咨中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來訪者:哼!不可能有下次了!
不給來訪者提建議,源於經典的心理諮詢理論,特別是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兩個流派。
精神分析的核心是「潛意識意識化」。諮詢師運用自由聯想、釋夢、移情分析、阻抗分析等技術引導來訪者將壓抑在潛意識身處的內心衝突浮現到意識中。
潛意識被意識化,來訪者對原本潛意識中的慾望有了意識層面的覺察,改變就發生了。
諮詢不能直接為來訪者當前遇到的問題提建議,也沒有必要提建議。
人本主義的心理諮詢師也不給來訪者提建議。
人本主義注重諮詢關係。諮詢師要儘力為來訪者提供一種尊重、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的諮詢氛圍。諮詢關係是諮詢有效的決定性因素。
他們都主張不提建議,但這是全部了嗎? NO!
02
有一些心理諮詢流派就非常認可給來訪者提建議。
認知行為諮詢師就經常給來訪者提建議。
認知行為治療強調過程的結構化。一次完整的會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開頭,主要工作是檢查回家作業和制定當次會談的主題。第二部分是會談的主幹。第三部分是會談的回顧和布置回家作業。
朱迪雅·貝殼在《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一書中說:
認知行為療法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幫助患者在會談結束時有好的感受,並讓他們在接下來的一周中過得更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需要:
- 幫助患者評估在接下來的一周中有可能遇到的自動思維並做出應對;
- 幫助患者制定在未來一周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 教會患者在未來一周中可以練習的新技能。
會談中,諮詢師給來訪者布置的回家作業,實質就是一種提建議。
除認知療法外,後現代三大支柱之一的短期焦點解決治療(SFBT)也贊成諮詢師給來訪者提建議。
短期焦點解決治療關注來訪者問題的積極方面和來訪者已經擁有的資源。諮詢師通過與來訪者的會談,給來訪者附能。來訪者發覺了自身擁有的資源後,就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短期焦點諮詢師最常給來訪者提的建議是:用曾經有效的方法嘗試一次。
一些諮詢流派不允許提建議,一些卻必須提建議。他們到底誰對誰錯呢? 都對!
03
過去,心理諮詢可以不提建議,但現在不同了。
有什麼不同呢?
我覺得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來訪者的領悟力,一個是諮詢的形式。
不給來訪者提建議,其實隱含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來訪者自身擁有較強的領悟力。來訪者不需要諮詢師的建議,能夠自行解決遇到的問題。
過去,來心理諮詢的都是中產以上階層。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物質和精神世界都很豐富。他們需要心理諮詢,絕不是僅僅為了解決生活中柴米油鹽的小事兒,而是想要克服人性的弱點,成為更好的自己。
郭召良老師有一個經典的玩笑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中國人有錢了。第一件事情是買房,第二件事情是買車,第三件事情是去旅遊。以上三件事都做完了,就想做心理諮詢了。
這樣的諮詢一般要持續3—5年,甚至更久。諮詢的過程也是對來訪者人格重塑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諮詢師不提建議也就自然而然了。
但如今,特別是近10年,來接受心理諮詢的人與從前大不相同了。
在歐美髮達國家,心理諮詢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在經歷人生重大事件時都會想到與心理諮詢師聊一聊。
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馬丁·塞利格曼在TED演講中分享了他自己的觀察。
以前,我坐飛機的時候告訴別人我是心理學家,他們會離我遠一點;現在,我坐飛機告訴別人我是心理學家,他們會特意坐到我的邊上來。
在我國,老百姓也越來越認可心理諮詢的作用。一名家長發現孩子有情緒問題,會很想聽聽心理諮詢師的建議;成年人自己遇到了問題,也願意和心理諮詢師聊一聊。
心理諮詢的對象越來越多元化。
每一個來訪者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個人經歷都不相同。心理諮詢沒有權利強求每一個來訪者都擁有心理學的領悟力。一些來訪者的背景決定了,他們更需要清晰、具體的建議。
我們沒有必要就著心理諮詢的陳規不給建議,也不必放棄經典的諮詢流派而淪為提建議的機器。諮詢師完全可以根據來訪者的特點選擇是否需要給建議。
心理諮詢的另一種多元化是諮詢形式的創新。
過去,我們談論心理諮詢,專指心理諮詢室內面對面的諮詢。
現在,當我們談論心理諮詢,我們在談論什麼呢?
我們依舊談論面對面諮詢。此外, 我們談論通過網路的音頻或視頻諮詢; 我們談論拿起手機隨時通話的情緒傾訴服務, 我們談論企業中的員工援助項目。
未來,
我們還可能談論藉助人工智慧的諮詢、藉助大數據的諮詢、藉助VR的諮詢……
在這些新的諮詢形式中,心理諮詢的目標和諮詢設置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們拿現如今發展最成熟的網路音頻/視頻諮詢為例。在大部分的這一類諮詢中,來訪者諮詢的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一具體問題,比如職業倦怠了,兒子不聽話了,和老公吵架了……他們並不期望通過諮詢獲得多麼的成長。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之後,他們會立即停止諮詢。
這類諮詢也很少按療程付費,而是按次預約和收費。諮詢做幾次往往不是諮詢師決定的,而是來訪者的付費意願決定的。
如果你不能適應諮詢形式的這些變化。那麼,下一次很可能來訪者不會再來找你。更可能的是,來訪者會給你這次諮詢打差評。
給建議也是有技巧的。不過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留著下次有時間再聊吧!
推薦閱讀:
※網路詐病患者的非藥物心理諮詢治療
※精神虐待
※這不是算命|憑什麼敢說心理治療有效?
※不好惹的鳥|到底什麼療法最有效?
※優秀治療師看天賦還是靠努力?